【石榴籽家园】城东区:“3+”模式解锁民族团结“幸福密码”
编者按: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城东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探索实施“1645”工作模式,奋力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为进一步突出各单位各部门好经验、好做法,即日起,“和谐东区”微信公众号开设“石榴籽家园”专栏,加大对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以好的创建品牌带动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盛开,推动创建工作群众参与、创建成效群众评判、创建成果群众共享。
近年来,东关大街街道慈幼社区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民族工作新路子,因地制宜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服务平台,挖掘发挥社区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构建中的阵地堡垒作用,深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成民族团结的“和谐线”,居民群众的“幸福线”,区域发展的“活力线”,绘就了基层治理“同心圆”。
创新“党建引领+社区特色”模式,探索家园建设“新路径”。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有效路径,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和特色亮点,夯基固本、量身定做“施工图”,精心规划“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探索创新“四融四聚”工作模式,实现党建融合、工作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组织融合,聚力共建。依托“党建联心站”平台,进一步推动组织共建、资源共管、服务共做、事务共商、文化共兴。治理融合,聚力共创。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式,推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形成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服务融合,聚力共享。以党建为引领,提升服务效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民族融合,聚力共促。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族群众享和谐”为主题,搭建多元平台,丰富民族工作载体,创新民族工作方法,提升民族工作水平,形成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依存、共同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
凝聚“携手共建+聚力共治”合力,同心浇灌共育“团结花”。一是实行“红管家”联防责任制。围绕“网格化管理 红管家联防 心连心服务”,推行“社区—网格—楼栋”三级治理模式,利用“1+1+N+X”联户工作机制、“七一”式工作法,进一步细化社区治理格局,为各族群众实现“小事不出楼院,大事不出网格”,打造成群众家门口的服务阵地,让枫桥式社会治理模式在社区落地,形成“社区一声哨,居民全响应”的基层治理格局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打造“东关阿娘玫瑰花卷”美食品牌。为提高辖区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增强辖区困难妇女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提升辖区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成立“康福居妈妈做”工坊,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号召辖区困难家庭妇女积极参与制作“东关阿娘玫瑰花卷”,打造“东关阿娘”美食品牌,实行坊主、坊员“4+N”运行机制,培育创业带头人,采取线上+线下营销模式,拓宽各族群众就业、创业的新路子。三是以“幸福食堂+”为平台,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通过“搭台”、多方“众筹”、社区“架梯”等方式,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常态化为辖区内行动不便、年龄偏大的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配餐服务,破解以行动不便、高龄、独居为重点的老人“就餐难”的问题,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社区各族群众幸福生活指数。
拓宽“创新载体+多元平台”渠道,织密民族融合“一张网”。一是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行“抓组织领导、抓宣传教育、抓结对帮扶、抓文化引领、抓网格管理”“五抓”工作法,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共享”。二是牢牢把握“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推动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进程,教育引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创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的社区家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红石榴展厅”“琪琪听您说”“帮帮团调解室”“创业馆”“石榴籽书屋”“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等功能室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连线搭桥”,着眼于各族群众的多元需求,探索多维一体的创建机制,为创建活动、教育引导、管理服务、权益保障、政策宣传、纠纷化解、扶弱济困等服务群众打通渠道、搭建主体平台,延伸服务群众“触角”、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三是以狠抓培育社会组织为基础,成立了“民族团结理事会”,以调处矛盾纠纷、开展帮扶救助、兴办社会公益、关爱弱势群体为己任,积极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营造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良好氛围。四是把民族团结与开展的“平安建设”为内容的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结合起来,以创建平安家庭为载体,以构建和谐辖区为目标,成立了“平安互助和谐社”,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参与“平安东区”建设,构筑群众身边的“平安工程”,不断汇集“小安”成就“大安”的工作格局。
推荐阅读
编辑/巴银瓶
供稿/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