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村史(六渡河村)
六渡河村位于渤海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怀柔城区13公里,著名的原始部落景区位于该村境内,秀美的怀沙河穿村而淌。村域总面积约4.78平方公里。全村229户,529口人。村庄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素有“北京水乡”之称。谈及六渡河古往今来,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六渡河的名字也是来源于这条母亲河。据考证,六渡河之“渡”并非取自渡口之“渡”,而是作为动词,即第六次渡过怀沙河之意。怀沙河蜿蜒于山涧,依地势而行。从天空俯视,像一条银蛇在山谷中游荡,这也许就是山舞银蛇的神韵了吧。
村落本没有名字,但是叫的人多了便有了名字。据说六渡河的祖先当年带着孩子从口头村到六渡河村要过六道河,即关渡河(也称一渡河)、二渡河、三渡河、四渡河、五渡河,加上村前的一道河正好是六道河,故被称为“六道河村”,因雨季河水暴涨,难以过河,因此,过河便有了“渡河”的意思,后渐渐演变为六渡河村。
怀沙河像一条蜿蜒曲折的银色丝带盘绕在六渡河村前。如果说怀沙河是六渡河村的母亲河,一点都不夸张。从前六渡河村的祖辈们依靠怀沙河灌溉、捕鱼,得以繁衍生息,现在六渡河村依靠这一道清水正在打造生态和谐的观光胜地。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到处流传,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朝初年陕西人民向各地迁移的情况。根据历史记载,明洪武年间从洪洞大槐树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其中有5次迁往北京。
我们走访了六渡河几位年长的村民,他们众口一词:六渡河村王姓祖先来自洪洞县,但具体迁移年代不详。王富金说:“王姓祖先是皇帝的马前卒,因长期被马踩,小脚指分成两半,所以王姓子孙的小脚指还有明显的痕迹。”这显然是讹传,明清时期的都城在南京、北京,从山西迁往北京的王姓祖先不太可能是皇帝的马前卒。再者,目前王姓人小脚指并不是都有明显痕迹,也与遗传理论不符。
六渡河村拥有4000亩板栗树,平均年产板栗50万斤,人均近1000斤,2007年被誉为怀柔区“京郊板栗第一村”。结合“京郊板栗第一村”建设,以板栗产业为基础,以板栗文化为切入点,在吃、游、娱、购、住上下足功夫,推出了古色古香的“糖炒栗子”。2008年推出板栗宴,塑造了自己的品牌。
六渡河像一颗镶嵌于山水之间的明珠,熠熠发光。清晨,逗留于怀沙河之上,河水自西而来,床宽流细,柔缓有声;远山峰谷,雾淡云薄,朦胧青绿,不见颓岩。接天之际,一线曲折,丹青妙品,不过如此;驻足桥头,树掩村庄,红墙青瓦,炊烟萦绕;村东是怀沙河湿地,河柳苇浦,泽藻艾蒿,水汽染绿,延绵而下。驻足东望,水岸栗森,一时之间就觉心腑十分的清畅,平日那凄愁辱苦或名利荣誉,皆被晨风水雾涤荡而起。
六渡河之美在于它的魅力富足。据村里老人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怀沙河鱼虾很多,人们打渔不用网具,只需捡一块碎石即可。今日的怀沙河已无昔日盛况,老人们的说法也无处考证,但历史留在人们心底的却是长久温馨的记忆。除了捕鱼以外,人们还在怀沙河两岸种植水稻,使六渡河成为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关注恋上怀柔公众微信平台,分享你们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