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村史】风水宝地——凯甲庄
风水宝地——凯甲庄
凯甲庄村坐落在燕山脚下怀沙河洪积的小平原,南面是黄土坎,东面是骆驼山丘,北面接壤口头村,西面是低矮小山丘陵。凯甲庄村属于怀柔区桥梓镇辖村,位于桥梓镇正北方向7.5公里处,距怀柔城区5.8公里。
村名的由来
凯甲庄村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迁来时,第一家名叫刘金凤,原籍是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下人士。因当时在清康熙年间皇上要迁民京北,给凯家看坟、开荒种地。刘金凤带着全家住下后,几年后渐渐成了村落,便想取个村庄名,看到村东面有个山名叫骆驼山,便以此山名为依据,起名为骆驼山庄。为扬名,在村东通往怀柔县城的路上请人修了个小庙,门框上挂有"骆驼山庄"字样的横匾(我亲眼看到过,全村60岁左右的人都看到过),具体什么年代修的没人知道(1972年修台关路拆除)。
另有一说,清康熙时礼部尚书凯音布墓在此地,乾隆年间山东人刘余风来该地为其守坟,渐成聚落,名凯家坟,后讹化为凯家坟,1979年更名凯甲庄。
骆驼山的传说
老祖宗传下来有个金骆驼在骆驼山内磨金豆子。有时夜间打开石门到河里喝水,被南方蛮夷看到了,想弄走金骆驼和金豆子。有一天,石门打开,金骆驼刚要出来,发现有动静,就回石门里了,石门关上后金骆驼就再也没有走出来。因这座山丘有两处像驼峰相连,山正南头称尾巴的平地里有球状的石灰岩,形状像骆驼粪,根据山形地理特征,从此当地人称这里为骆驼山。
骆驼山战役
抗日期间盘踞在口头村的日本鬼子经常到村里抢东西、抓人修炮楼、挖战壕。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继续统治人民,该村是敌我拉锯的地区,国民党军队来了,全村人全往西山里跑,国民党兵走后再回到村里来,百姓称为“跑反”、“跑情况”。国民党军队为控制该村的共产党活动,1947年春,抓村民在村东骆驼山上修建炮楼一座。修好后日夜驻兵。人民武装县大队为拔掉这颗钉子,大队长刘宗悦带5个连兵力攻打炮楼,由于地形不利,人冲不上去,第一次没有打下来。时隔几天,调来正规部队配合县大队。县大队战士顶着多层用水浇湿的棉被,利用机枪掩护,把炮楼给炸了。这一仗全歼国民党守敌,毙敌8人,俘虏5人,缴获步枪、子弹、手榴弹等战利品。
龙脉宝地 墓葬山湾
凯甲庄村西山丘低矮,有两小山湾,四条羊肠小路,弯弯曲曲由山丘后绕两弯分别顺下;清王朝请风水先生选址,认为像龙须,称为龙脉,分别在南北两湾各葬皇亲高官为墓。
凯音布墓为凯音布同其妻吴苏氏合葬墓,现存清康熙四十年(1703年)凯音布及其妻吴苏氏诰封碑及雍正二年(1723年)谕祭碑各一块。凯音布,清代属正黄旗。
据碑文记载,他“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历阶宗伯,素若勤劳”。历任阿达哈哈番、监察御史、光禄寺正卿、汉军副都统,满洲副都统、礼部右侍郎、议政大臣、顾政大臣、户部尚书兼佐领钦加一级。其妻吴苏氏,封为一品夫人。
喀尔吉善墓,原墓有牌坊和刻碑。喀尔吉善,字澹园,属正黄旗,姓伊尔根觉罗氏。降袭拜他喇布勒哈番,历工部郎中,雍正八年(1730年)擢兵部额外郎,十三年以验马不实夺官。乾隆元年起废籍,命管圆明园八旗兵丁,后授山西巡抚,迁闽浙总督,加太子太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病卒,赐祭葬,谥庄恪。
现墓及牌坊均已无,尚有刻碑一块。碑为高3.7米,宽1.1米,厚0.35米汉白玉石,神龟底座已破坏。正面祭文为正楷,背面有满汉两种文字,汉文为正楷书。碑四周雕刻双龙戏珠,顶部有四条龙盘顶,龙头顺两侧而下视,气势磅礴。中心凹处有满汉文各两个篆刻字,谕祭。正楷书刻:维乾隆二十三年岁戊寅二月丁巳朔越初九日乙丑。
龙脉宝地佑凯甲
凯甲庄村民靠种植玉米、小麦、五谷杂粮和外出打工为生。村办企业有瓷厂、采砂涂料厂、石膏板厂、砖瓦厂。山地种植着油松、侧柏、山杨等,果树有板栗、杏、桃、苹果、柿子、核桃、梨、枣等。在这样一个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美丽村庄,还有着多少动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相信在这风水宝地的庇佑下,凯甲庄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更多怀柔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