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村史】白木村
在渤海镇沙峪和渤海所之间,有一个小山村——白木。白木,原名白墓,人们觉得这个“墓”字不吉利,故将坟墓的墓改为林木的木。全村共39户,93口人,是渤海镇最小的行政村。
按住文章往上滑阅读全文
当初这个小山村为什么叫白墓?墓里所葬何人?这里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2009年8月下旬,笔者怀着好奇之心,来到白木村。几位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已经落脚这里了,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听祖辈传,最早来这里守墓的是爷俩儿,看守的是清朝早年的一位白将军之墓。那么老人们说的是否有历史依据?白将军又是怎样一个人?死后为什么葬于此地?王氏守墓祖先又是受谁派遣、从何而来?
白墓所葬何许人
在怀柔区现存的史料和文物中,关于白木(墓)村来历的文字寥寥无几,而记录白墓所葬之人生平的文字更是难以查询。村里的几位老人试图在村里现存的一块墓碑上找到答案。于是,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一块放在村南的重约一吨的墓碑翻了过来,或许是风吹日晒、年代久远的缘故,上面的小字已经无法辨认。
令人欣慰的是,几个大字还依稀可见。上面书有“清.皇帝诰封:怀远大将军”等字样。看来,光凭这块墓碑难以断定白将军的身世及死因。那么,“怀远”又是什么意思呢?经查阅资料得知,“怀远”有两种解释:一是安徽北部的一个县名;二是古代军衔的一种级别称谓,近于三品武官。由此可以断定,安葬于此的白将军生前的级别应该是从三品官爵。
白木村残损墓碑
按住文章往上滑阅读全文
据谈虚法师所著的《影尘回忆录》一书记载:白将军为康熙皇帝贴身侍卫,但其叫什么名字却只字未提。一日,他护驾康熙皇帝从京城途经怀柔、密云到热河喇嘛庙朝拜活佛。在拜佛仪式上,活佛端坐于法座之上,康熙帝却在下面恭而敬之地行跪拜礼。此时,与他同去的白将军站在一旁守护。当他看到皇帝跪拜,活佛端坐不动,眼皮不翻、礼也不还时,不禁怒发冲冠,大声喝道:真是岂有此理!随后跑到法座上,抽出腰刀,把活佛的脑袋砍掉,弄得尸横宝座,血溅法衣。这一闹不要紧,庙内的喇嘛一下炸了。窝。众喇嘛立刻把大庙围了起来,并劫持了康熙皇帝,逼迫他处。死白将军,以讨血债。康熙皇帝心里明白,白将军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才捅了大娄子,处死他于心何忍?可不答应众喇嘛的要求,又难以平息事端。如此一来,康熙帝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而此时的白将军依然威严地斥责道:“什么活佛?不过是喇嘛教的头目而已,我们的主子给他行礼时,磕了那么些头,他连动都不动,睬也不睬,一点人情都不懂,还称什么活佛?他既然是活佛,怎么会被我这个凡人杀了呢?我绝不相信他是活佛!”“你不能这样说!他是我,我们的领袖,也是我们尊称的活佛,我们多少年来都是这样。你信不信没关系,但你不能因为不信佛,就把活佛杀死!”
白木村墓碑底座
次日,康熙帝从热河经密云、怀柔返京,走到半道儿忽然想起白将军来,不禁一边擦泪、一边说:“白爱卿啊?你与朕一同去,归来却不同路。朕对不起你呀,朕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你找一块风水宝地了”于是,康熙帝差人在长城脚下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安葬了白将军的遗体。由于白将军的首级被喇嘛扣下,康熙又命当地工匠仿造白将军容貌,打制了一尊金头,一副铁眼眶,镶嵌上两个玉石眼球与遗体一起厚葬,并立碑诰封“怀远”大将军。
守墓人从何而来
由于白将军生前忠心耿耿、功绩卓著,葬后由皇家从长陵差遣两名公人为其守墓。在白将军葬于此地至乾隆初年的一段时间里,守墓人何姓?没有文字记载,无从考证。但白木(墓)村民王富有家收藏至今的那份乾隆年间的遗产赠予契约足以证明:自乾隆初年后,这里的守墓人便是来自昌平县长陵一带的王姓爷俩儿了。换句话说,自乾隆初年以后,这里的守墓人便是当今白木(墓)村王姓家族的祖先了。
乾隆年间财产赠与契约
2009年8月25日,笔者到白木(墓)村考察村名来历时,村民王富有拿出的一张发了黄、且残缺不全的房产赠予契约,让笔者产生了浓厚兴趣。
76岁的王富有和坐在一旁的王保中老人小心翼翼地将契约展开后,笔者俯下身子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张乾隆年间的王氏前辈关于遗产赠予方面的契约。仔细看去,跃然毛蒸上的墨迹清晰可辨,只是其中的一些繁体字让笔者一时难以认准。反复揣摩后,终于理解了其中的大致意思。契约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乾隆初年,昌平县长陵园村(现在的长陵村)王义献的弟弟王义兴随父迁居到白木(墓)村守墓。
改革踏上康庄路
白木村和整个渤海镇一样,同属于革命老区。白木人先后在景峪村北桥下一带苦战3个冬春,治理河床300米,动用土石5万方,整出河滩地百余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另一个收获是,与沙峪、渤海所、景峪3村协商,按照互利互惠原则,妥善调整了“插花地”,不仅使白木村的土地连片成方,便于管理,而且从根本上扭转了干活要跑几里路的状况。
实行改革开放后,白木村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村里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形成了“一横三纵”的板块式建设格局。特别是近年来'村里又实施了退耕还林,不仅使绿色生态得到有效保护,也大大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增加了村民收入。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经过数代繁衍,如今的白木村,已由起初的两名守墓人发展到36户、80多口人。眼下,村民们正乘着时代的东风,一步步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