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村史】你知道南关过去的故事吗?
南关村,怀柔镇辖村,北临南大街,南距庙城2公里,东南距高两河2.3公里,东距东关0.5公里,西临龙山、怀河。聚落呈南北向长方形,面积23.2万平方米,有南北向主街3条,东西向街3条,村域面积1.06平方公里。
早年间,河北省人焦四海逃荒迁此定居立村,取名焦庄;又有刘氏在村东边久居后开店,称刘家店;有人在此种菜,称南菜园子。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怀柔县建城后,因该村地处县城南门外,故名南关。村址地处山前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怀河流经村西,水源充足,是怀柔城的菜园子。2010年,乡村户数1822户、乡村人口5586人,多为汉族,有满族20人。
御道和行宫
南关村北的怀柔南大街,西起怀柔水库溢洪道漫水桥,东至迎宾路,和东方大街相接,是经过怀柔的最老的公路——明代京古(北京至古北口)驿道、清代京承(北京至承德)御道的一段。所谓“御道”,即清代皇帝往返于北京和承德避暑山庄的专用道路。清代皇帝去承德,最早走东道,即孙河、牛栏山、梭草、太平庄、郑家庄一线。但东道受潮白河、怀河影响很大,所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改走西道,即桥梓、峰山口、怀柔城、北房、梨园庄一线。
按住文章往上滑阅读全文
皇帝每年四月去承德,九月返回北京。怀柔知县得知皇帝路过本地的具体日期后,提前5天雇定民夫,干旱晴天垫道洒水雨天则放水刮泥。朝廷工部(朝廷六部之一,主管营造事务)议定:怀柔段御道总长23里(西起峰山口,东到梨园庄),5天共工575名,水车9辆。这还不算,京承御道怀柔段内,每年四、九两月,要搭建临时牌楼6座(约5里1座)以表示对皇帝、后妃们的隆重迎送。牌楼的搭法是:用杉杆、麻绳扎骨架,外面绷以苇席,然后饰以彩色绸缎、绒花。完工后的牌楼,外面不能一点杉杆和苇席。京承御道除搭6座牌楼外,在王化庄大道旁还建茶棚1座。四月摆放“冰梅汤”,九月摆放“姜茶汤”,以供皇帝、后妃、侍从们饮用。农历四月,已是公历5月,天已燥热,哪儿来的“冰”?原来在城东(今商业街东端以东土丘下)挖有“藏冰窖”,隆冬时“藏洁白冰三干块,以备御用”(清《怀柔县志》)。这件事,朝廷工部也是要及时过问的。
此外,为供皇帝沿途食宿,每三四十里要建行宫1座。怀柔的行宫在南门西边、御道北侧的城墙下(今九九嘉饭店东侧)。据《怀柔县志》载:“康熙四十九年,始以三教堂旧址改建祗园寺,遂建行富于其地。”怀柔行宫共有房103间。平时有看守太监4员、贴防把总6员、巡兵20名。
2008年10月,烟酒公司院内动工时发现一眼水井,挖出泥土后仍有清水溢出。这眼井肯定是修建行宫时挖的,为行宫和祗园寺专用。令人称奇的是,这眼300年历史的古井依然有水,这在怀柔东南平原地下水位已降至四五十米以下的环境中,实在是难解之谜。
1861年咸丰帝死于承德,棺柩运往北京时,曾停灵在行宫附近,东西长约1华里,周围搭建白棚,岗哨林立,森严肃穆。此后慈禧执政,内忧外患,皇帝无心去承德散心,行宫地位也一落千丈,到民国初年已无人看守。行宫早已荡然无存,唯有南关村西300年的老槐树(树围3米多,位于今国税局后,焦家院外),见证着历史的兴衰。
新旧两重天
解放前,南关村民大多以种菜、种粮、做小买卖、扛活维持生计。全村1700多亩土地,菜田占三分之一,土地大部分被地主、富农占有。
村民的住房除个别瓦房外,其余大部分是在自家租种的菜地上搭建的土房、茅草房。一家几口人或几代人同住一间草房,年久失修,不能遮风挡雨。吃水要到大口井挑,吃粮靠碾磨,做饭靠烧柴草大锅,家家睡大土炕,照明用煤油灯,多数村民吃不饱,穿不暖。
按住文章往上滑阅读全文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分田分地,人民当家作主人,生活渐渐好了起来。村民先后组织了互助组、初级社。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南关村由初级合作社转为高级合作社,村民基本加入了高级合作社。
全村有4个生产组,主要种植粮食和蔬菜。全村合作社总收入3万多元,人均日值几角钱。
当时有4辆马车、10多头牲畜,后又购置了双铧犁、步犁、铁制链条水车、脚踏脱粒机、手动喷雾器、手动铡草机等,集中使用,集体管理,为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农业合作化推动了手工业、工商运输业的合作化。部分村民加入了怀柔县光明运输合作社、搬运工会,怀柔县手工业联合社、服务社,村民的生产生活有所改善。
1958年,中央提出“人民公社化”,“小社并大社”,南关村同 南大街合并,归属东风人民公社。
1958年搞“大跃进”,提出“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太阳不出上战场,日头不落不收兵”,形成了“追月亮,赶太阳”,“白天一片红旗,夜晚一片灯光”的轰轰烈烈景象。
村里当时分为4个生产队,2个集体食堂。村民开始吃集体食堂,集体出工。深挖麦田,平整土地,修渠打井,扩大灌溉面积,涝洼地疏通河道,开挖泄洪渠,防灾治涝。在兴修水利的同时,村民们响应政府号召,为建设怀柔水库、密云水库、北台上水库出工出力。部分村民参加公社组织的“大炼钢铁”。在“亩施万斤肥,能打千斤粮”的口号下,人人动手,全村动员,多种形式积肥种田,拆旧房、旧墙、旧锅台、旧炕,建立养猪场,开展千炕万窖压绿肥活动。为解决青年劳动力出工问题'村里组建托儿所,建了电磨房,学生在龙王庙东南关小学读书,村里有了保健员。
集体食堂等不切实际的做法很快显现出弊端,村民的生活越来越难以为继。1961年11月,撤销集体食堂。同时,国家实行票证制,各种商品全都凭票、证券购买。商品进入了全面紧缺时代,排队抢购司空见惯,春节城镇居民每人供应2两瓜子、半斤花生,成为人们多年忘不了的记忆。
1964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小四清”:清工分,清账目,清财务,清仓库;“大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上级派工作队进村,协助搞“四清”运动,在群众中开展忆苦思甜教育和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查找和堵塞集体经济管理中的漏洞,打击贪污盗窃和封建迷信活动。
当时全村分为8个生产队,社员集体出工,队长派活记工分,男劳动力最高10分,女劳动力最高8分,年终结算。
村内安装了有线广播。各家各户陆续安装使用压水机,解决吃水问题,告别了用大口井挑水吃的历史。村里成立医务室,除刘永瑞老中医外,增加培养了几名青年医务人员,解决村民看病问题。翻建了南关村老大队部,改善了村里的办公条件。集体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村民的生活也有所提高,部分村民盖了新房,购买了自行车,全村约有自行车50辆。
喜迎新生活
1974年,南关村组织各生产队队长去山西大寨村参观,回来后掀起了学大寨高潮。大力平整土地,挖河泥,改造粮田。全村改良土地50多亩,扩大机耕地46亩,扩大蔬菜种植面积30多亩。增加排灌机械10多台,全村98%的土地实现了水利浇灌,为村里的增产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年粮食亩产800斤,总产量37.4万斤;蔬菜亩产6000斤,总产量200多万斤。全村总收入17.5万元。村里先后购买2台大型拖拉机,各生产队配制手扶拖拉机、电动脱粒机、电动锄草机、扬场机、插秧机等农具,土地耕种基本实现机械化。
按住文章往上滑阅读全文
村里还积极发展副业生产,增加集体积累和村民收入。先后建了马车店、荆编组、豆腐房、粉房、暖室等。为了发展畜牧业,增加农田菜地农家肥料,新建480平方米的机械化养猪场,全村生猪年存栏达到2000多头。1978年全村总收入44.3万元,人均年收入146元,劳动日值1.08元,村里固定资产35.9万元,经济收入在全县名列前茅。
集体收入增加也使人们的生活有了变化。村里组织起小建筑队,建窑烧砖,自建“大寨楼”20间、排房48间,让居住分散、房屋破旧的村民先期入住。村民的家庭生活逐步向电器化发展,许多家庭添置了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村里开始修建砖瓦房,南关村第一个新农村初具规模。
村里的教育事业也上了一层楼。1964年以来,村里的学生只能在龙王庙东南关小学读书,桌椅破旧,条件很差,学习场所不固定。为改善学习条件,村里盖了24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购置新的桌椅板凳,建成了南关小学,可容纳400多名学生。同时,还建立了初级班,学前儿童免费入学,幼儿班老师挣工分。
改革排头兵
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社队企业迅速崛起。村里前后建立了电拉杆厂、化妆品厂、地毯厂、纸箱厂、针织厂、饮料厂等企业,安排村民200多人就业。之后又创建了较有规模的精密电子器件厂、华泰化纤制品有限公司及恒利集团公司(下属建筑队、模板厂、宾馆、饭店等)。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员和职工人数达到800多人。大部分村民成为在社队企业上班的职工。企业实行8小时工作制,工资以月为单位发放。
按住文章往上滑阅读全文
随后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里先后建居民楼房8万多平方米,建办公楼、宾馆、饭店7000余平方米,村内铺设柏油路面8公里。
最令南关人自豪的是怀柔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南华农贸批发市场的建设。
1991年,村南华企业公司投资50万元,在原南华小摊群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南华农贸批发市场,占地4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有300多商户人驻,经营蔬菜、水产、副食品、肉类、果品及日用百货等。1992年市场成交量3万吨,成交额3021万元。成为怀柔的蔬菜批发中心。
1996年,南华企业总公司又投资450万元选新址扩建市场,占地面积200亩,可容摊位2万个。1997年有1500家商户人驻,市场成交量达6.9万吨,成交额4.21亿元,成为怀柔最大的以蔬菜批发为主的龙头消费品市场。
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南关村进入怀柔农村经济百强村行列,1993年村经济纯收入1830万元,名列怀柔农村经济纯收入百强村之首。
随着城区建设的扩大及对周边环境的治理,村内的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村内部分户搬迁,先后有670人农转非,住进楼房。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在怀柔举办,南关村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治理环境,修路造林,绿化美化,并为论坛提供了公寓住宅,受到了中外客人的好评。为了世妇会,又有33户村民拆迁。
集体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也加快了。2000年,全村700余户村民安装了自来水。2006年,全村大小胡同街道新安装路灯200多盏。2006年11月,实现了公共集中供暧,并免去报装费用,结束了村民靠烧炕和煤火炉取暖的历史。2007年,村里投资200多万元,用于整治村内街道,修排水管道,硬化大小街道胡同路面近25000平方米,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006年,投资210万元,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南关村文化活动中心。活动中心设有大小会议室4个,设歌舞厅、图书阅览室、棋牌室,还有乒乓球室、篮球场、羽毛球场及多种健身器材。村民在这里读书看报,唱歌跳舞,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为了更好地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村领导班子同社会医疗机构协商,修建了社区医院,改扩建了村医疗室。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合作医疗报销,并且由原来年终报销改为即时报销。村里合作医疗和区里大病统筹两项报销制度,基本解决了村民看不起大病的问题。
为帮扶村内贫困户和因特殊情况子女上不起学的问题,2006年,村里成立了“南关爱心扶贫基金会”。干部、党员带头,群众积极响应,私营业主踊跃捐献,年筹资金276715元,为83户困难村民解了燃眉之急。
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村民收入的迅速增长。200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05元。这同时,也带动了福利事业的发展。村民生活用液化气,每瓶补助50元;困难家庭补助,每人每月80元;村内6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费,每人每月400元;年满18岁的待业人员待业费,每月可领300元。
如今的南关村,正在向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