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村史】历史悠久西茶坞
茶坞元代以成村,古庙难庇多灾民
万米地道出奇兵,残敌败北如狼奔
西茶坞村位于怀柔区桥梓镇西部。早在元代,这里就已成村。据传,这里有茶叶樟树,叶可当茶。村西河上有摆渡,一到夏天,常有人在渡口处设茶摊,因有船有茶摊,所以过往行人既可乘船,又能饮茶,遂称“茶坞”。明朝隆庆《昌平州志》记载为“茶务”。村西娘娘庙内唇上所铸铭文称“査务”。清代康熙年间史籍称“茶坞”。
西茶坞有个娘娘庙
西茶坞娘娘庙遗址处有600年树龄的槐抱楸,楸树干径约半米,生长在于径近二米的古槐中,被列为区一级古树名木。庙内东北角,还有二棵黑枣树。现存清乾隆年间两次重修该庙的刻碑两块,其中乾隆二十二年(1757)六月一日刻的“天妃宫碑”。高约100厘米。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所刻“水母娘娘宫碑”,高398厘米,碑首有“亘古常昭”四个大字。
传说娘娘曾经是一位受气的媳妇,凶狠的婆婆逼她每天不停地挑水,保持水缸常满。善良的媳妇没有一句怨言,每天到很远的地方一担一担地把水挑回来。有一天,她在路上遇见一位白胡子老人,一身道骨仙风,显得和蔼可亲,正气凛然。老人给了她一根神奇的棍子,告诉她每次只要拿着棍子在水缸上方往左转三圈,再往右转三圈,然后吆喝一声,水缸就会满了。从此以后,这位媳妇照此去做,果真显灵,每天水缸总是满的,她也就不再跑那么远挑水了。婆婆觉得很奇怪,暗中偷看,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就趁媳妇不在时自己拿起棍子吆喝,顷刻间山洪爆发,洪水蔓延。媳妇坐在一个锅盖上漂走了,这一漂就漂到了西山的赵门山顶(现有庙宇遗址),从此成了神仙。赵门山顶北边是个一望无底的山涧,南边是泉眼,这是人们常去求雨的地方。后来,娘娘给附近的村民们托梦说去那里上香太远了,让他们拿一领席子,看它被风吹到哪就到哪修一座庙。结果,席子飘到了西茶坞,于是修庙的地点就定在了一棵几千年老槐树旁,即现存的娘娘庙。
地道出奇兵
茶坞地道的设计人是时任四区党委组织委员的李振华同志,有丰富的挖地道的经验。他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民兵和游击队员组成声势浩大的革命大军,边生产边挖地道。白天搞生产,晚上则全民动员挖地道,以干部党员和民兵为主体,除了看孩子的老人,全部投入挖地道的战斗,其情景和电影《地道战》别无两样。在党的领导下,我村联合东茶坞、前茶坞、山立庄等村甚至联合到顺义区的寺上和营尔村。这几个村的地道都有进出口,方圆七里路面,地道长度竟有近万米。地道的人口一般在村子里,多分布在闲置台屋、碾磨房、院落隐蔽处等。但出口到处都有,如炕洞里、驴台下、坟地中。周边五六个村,都相互连通。地道里还设有休息室、厕所、灯窝,并与若干个水井相通,以备被敌人较长时间围困时用水和通气之用。茶坞地道村村相通,街街相连,设计巧妙,能守能打,形成了坚固的地下堡垒,在此后二年的艰苦斗争中起到了保存自己打击敌人的重要作用。
人民公社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地域更扩大了,怀柔县城以西,几十个村都属八二人民公社,以村为核算单位,大队下面分作业组,以产量和钱记工分。共产风、瞎指挥风和盲目冒进抬头了,农民深翻土地三尺三寸,各村都有食堂,村民收工去食堂打饭。出工大兵团作战,兴修水利、修水库、挡塘坝。
人类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1960年下半年我村和前茶坞村共同修建了大水泉水库(古时叫马刨泉)。泉水常年流淌,两村截流于水库用来浇旱地和果树,获益匪浅。村民的生活用水自古就是挖水井,人民公社前后开始用压水机井。近年来随着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十几米的压水机井不能常年使用,村民的饮水出现困难。党支部和村委会请来岩石钻井队在村西果园打200米以上深度的机井3眼,1985年我村在全乡中第一个用上了自来水,浇果园和旱地2000余亩。2010年我村又重修建了3条街道,硬化了各胡同路面,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初见雏形。
在这指尖阅读的岁月
很高兴与你相遇
感谢浏览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恋上怀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