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村史】历史悠久龙各庄
龙各庄为怀北镇辖村,西南距怀柔城区1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8公里。辖域面积2.4平方公里,有263户、547口人,有汉族、满族。姓氏以张、白、牛、毕为主。先祖自何处搬迁至此,无考。龙各庄地处山前丘陵地带,地势起伏不平,海拔70米,土壤为耕种型中壤质洪中积褐土和耕种型中壤质红黄土质淋溶褐土。主产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产梨、桃、杏等果品。据《怀柔县志》记载:清初,王姓首居,认西山坡上低凹处为卧龙、卧龙村,后户数增多,改称龙家庄,后又更名为龙各庄。
大气的村名与美丽的传说
相传龙各庄村西一上坡处有个大水泉,泉水充沛,日夜喷涌。水泉上方有块巨石遮掩,曾有人看见一条龙在石头下面的水泉边横卧。当时沿坡根有条河流过,河水清澈透底,这眼泉水便潺潺流淌着汇入小河。
小河北边大陀建有龙王庙。据说,每逢天旱久不下雨时,村中便有一老者肩扛筛子,背上背负一幅乌龟图,以楷书书写着“12男12女,12寡妇来求雨”字样,一边在河里乱趟,一边说着“求龙王发慈悲、普降大雨、救度黎民百姓”的话。之后,去龙王庙跪下磕头,继续恳请龙王降雨。说来也巧,每每求雨的老人刚刚走出龙王庙,天空当真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大雨。老百姓特别高兴,因为庄稼得救了,人又有粮食吃了。此后,每遇大旱,本村和附近三里五村的老百姓就会在龙王庙前搭台,请戏班子唱戏,求龙王降雨,据说3天之内,十有八九都能见雨。
龙,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亦为万兽之首。传说中的龙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苍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台旨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布雨。龙王庙祈雨渐渐演变为民俗,而龙各庄因与龙有关,这令大气的名字更加远近闻名。
村子里还有一座菩萨庙,庙里供奉着几尊佛像,庙前有两棵大槐树。村民年年上庙烧香、祈福、许愿。上世纪50年代,拆除佛像,庙宇改做了学校。“吃食堂”时,因没柴火做饭,庙前的一棵大槐树被砍,据说那棵树的树洞里能坐4个人打牌。
艰难岁月
1933年5月23日,日寇侵占怀柔,给善良朴实的龙各庄村民带来莫大灾习。日本鬼子为割断八路军与老百姓的联系,搞“集家并屯”,强迫村民在村边建围墙、挖“封锁沟”、修“炮楼”。龙各庄村北建的炮楼里住着保安队,这些保安队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和日本鬼子一样凶残、狠毒。
为配合根据地锄奸防特斗争,村道口有儿童团员站岗“查路条”。当时的一首儿童歌曲唱道:“同志我问你,你到哪里去,没有通行证,我不让你过去,掏出来看看,拿出来看看,再让你过去。”
儿童团员还担负着往神山等周边村子送情报的任务。1947年冬的一天,9岁的张怀明同两个伙伴往河防口送“面交信”;这是驻村区干部焦文正让送给在河防口的马区长的。张怀明和小伙伴到河防口后,不巧马区长不在,而此时他们看到一个熟人,但警惕性很高的他们没把信托其转交,而是坚持等马区长本人。这一等竟到了天黑,直到见到马区长后,他们才交信回返。回来的路上,听到山上的狼嗷嗷直叫,3个小伙伴心惊肉跳。走到荷叶山南头,见到了接应的家人,他们才放下心来。
新村新天地
改革开放以来,龙各庄村根据农产品市场变化情况,由过去的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农、林、工、副全面发展。村里办起了编织厂、白灰厂、采石场和养鸡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发展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村民致富增收开拓了广阔前景。
1994年,村里修建了第一条水泥路,这也是当时全镇第一条村级路。村干部多方联系,争取支持,带领村民修建了东到牢申山路口、西过桥洞、南到南小桥、北到十字街的水泥路。路修好了,秋收运输难、卖果难、孩子上学难等问题迎刃而解,连做买卖的都爱到龙各庄来了。
1998年后,村里大小胡同路面全面硬化,并修建了花墙、边沟等,脏乱差的旧村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新村。村里还投资修建了村民文化休闲场所和健身活动场所。自1 991年开始,进行了户厕无害化改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勤劳朴实的龙各庄村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有了新的追求。不少村民购置了电脑,了解新闻,学科技、看书、看电影。村内图书室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影院等为村民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村里建立了7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站。张秀玲、徐秀珍等组织了老年秧歌队,他们自带录音机,自制花棍、旱船等遭具,学习秧歌、歌曲、戏曲、快板、棋牌等。由于秧歌队表演精彩,还应邀到区、镇和各村表演。参加活动的老入非常高兴,李淑珍说:“秧歌胳膊不疼了,腿也舒坦了,大家在一起真高兴。”
龙各庄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龙各庄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