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乡亲们!大家好啊!本周“怀柔村史”就来带大家来逛一逛张各庄村。
杨宋镇东部,潮白河西2公里处,有一个海拔42米,聚落呈方形,面积29.4万平方米,南北、东西各有主街2条、4条的村庄,名张各庄村。
张各庄村建于明代,因张姓为首居户,故名“张家庄”,后演变为“张各庄”至今。张各庄还有两个曾用名:张各庄屯和大张各庄。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950年,张各庄已有215户,其中满族123户。40多年后,在1993年出版的怀柔县地名志中记载全村共420户1202人,其中满族人口占多数,为793人,1986年被县民政局批准命名为“张各庄满族村”。
张各庄的線姓满人曾是名门望族
据传,線家先人是随“顺治爷”入关的。在张各庄大量圈地定居后,家大业大,院墙有如小城墙,墙头很宽,可以走人。院墙开东、西、南、北四座大门。解放前夕,“線家老太太”住在县城内“線家大院”。解放后,已移居北京的線家传人線隆久常回怀收取房租,線家在县城内有十几处房产。1956年前后,線隆久陆续把房产都卖了,最后卖的房产十分便宜,只为早早出手。他家在张各庄的土地有几百亩,在1949年上半年的土改中,全部分给了贫苦百姓。
寺庙的榨取
解放前,张各庄的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最大的地主有两家,一个是本村線家,另一个是红螺寺和尚。民间传说“红螺寺一天吃一顷地”,和尚们拥有365顷地,这些地遍布怀柔南部,甚至昌平、顺义。张各庄有红螺寺三四百亩地,四五十户租种红螺寺的地,其中有十几户是佃农,自己没有一亩,全靠红螺寺的地活着。
租地的方式有两种,即死租和活租。死租是红螺寺定下一亩地收多少地租,到秋后,不论收成好坏,租户也得按户交租。遇到灾荒,颗粒无收,只得把自己的地当地租卖给红螺寺,和尚把价钱压得很低,实际就是土地“兼并”,结果是更多的农民沦为佃农。活租是红螺寺和租户按收成的比例分粮食。和尚把它们的比例定得很高,所收的粮食大部分被他们拿走,但是无地和少地农民只能忍受剥削,必须租和尚的地,否则全家人吃什么?
地租有三种:粮食、现金、劳役。听说红螺寺附近的东四村、刘各长不少农民交不起地租,就吃劳力去红螺寺当长、短工补地租。和尚对农民的剥削是很残酷的,根本不讲什么“慈悲”,他们实际是穿着僧衣的大地主。
解放后的巨大变迁
怀着火一样的生活欲望,张各庄人终于迎来了一个火红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张各庄的贫苦村民翻身做了主人,村里有了党支部,房屋、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穷人有了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房子。以后,村里又搞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开荒种田。改革开放后,国家又有了包产到户的政策,人们干劲十足,不但抓农业,还大搞副业,有当木工的,有跑运输的,有搞养殖的,有做买卖的,有开饭店的······五行八作,村民们靠着党的好政策和勤劳智慧,越来越富足。
现在的张各庄满族村,建起了满族文化活动中心,有了图书阅览室,有了数字影院,建起了健身广场,改造了村里的厕所,建起了养牛、养羊、养猪的小区,种植了西洋参。国家还投资三百多万元在村里启动了沼气工程,建成后的沼气将通到每家每户,村民们告别柴草做饭烟熏火燎的时代,用上了清洁能源。
当下,村里为优化集体经济资源配置,激发集体经济活力,保障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正在研究制订产权制度改革方案。村里将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着力创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构建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现代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待新的产权制度确立后,张各庄人的生活热情必将愈加高涨。可以预料,他们的生活必将像走会般红红火火,令人期待,令人期盼。
地址
在这指尖阅读的岁月
很高兴与你相遇
感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