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常故事|常生龙: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

常生龙 第一教育专业圈 2019-11-23

点击标题下「第一教育专业圈」可快速关注


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为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关键能力首次被提出,是在 1974 年。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梅腾斯发表了题为“关键能力—— 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的论文,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也是胜任人生生涯中各种不可预见变化的能力。此后,关键能力的这一提法逐渐被各方所认同。


重视和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话题。1992 年,澳大利亚费恩委员会从未来所需要的人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七种关键能力的素养框架,要求青年具备搜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意图和信息的能力、规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使用数学理念和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技术的能力。199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出版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中对关键能力做出解释,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四大支柱。2005 年,世界经合组织提出,促进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有三个,分别为互动工具、异质性团体互动、自主行动。最近十多年间,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将人才培养的关键聚焦在关键能力上,不仅在学理层面做了多方的探究,在实践层面也全力推进,努力抢占 21 世纪人才队伍建设的制高点。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总是通过他的行动、他所做的事情体现出来的。一个人非常熟悉交通规则,充分学习了驾车的基本理论,对车辆的构造也很了解,并不意味着他就具备驾驶车辆的能力。只有通过观察他是否能熟练地开车上路、是否能在不同的道路上平安驾驶、是否能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况才能做出判断。同样,如果你想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就必须要给他创设团队合作的实践场景;如果你想知道学生是否具备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也需要让其承担课题研究的相应任务。人总是通过一次次的行动,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展现自己的能力水平的。做任何一件事情、完成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相应的能力支撑。



关键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中,具有普适性的、有助于人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的为数不多的核心能力。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关键能力是人在这个社会生存和生活必须要具备的。比如说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在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关键信息,具备文化判断力等;其次,关键能力总是与实践紧密相连。人们通过实践习得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反过来又会促进实践的有效开展,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正如怀特海反复强调的,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受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或与其他东西进行融会贯通的知识,不仅没有什么意义,还往往极其有害,因为这样的学习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更别谈关键能力的培养了。第三,关键能力是超越学习载体的。关键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经历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也需要良好的学习态度。但借此形成的关键能力又是超越学习载体的,与知识技能、学习经历、情感态度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体现出来的是人的综合能力水平。《秒懂力》作者之一唐文,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总结出较短时间内把握某一主题核心框架和主要信息的方法:先通过权威的百科全书对所要研究的主题有概要的理解,再通过时间轴纵向勾勒该领域的重大节点,通过时段的大截面横向全景式地了解该领域的主要流派和演变趋势,由此快速确立该主题的立体架构,明了其发展的关键,把握要点。这样的关键能力就具有超越学习载体的、综合性的特点。第四,关键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一个巨变的世界带给我们的是不可预测的未来,要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存,有一些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和关键。比如说终身学习的能力、文化适应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创新能力、辨别真伪的能力,等等。


关键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育阶段,要着力构建从幼儿园到大学相互链接、联动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体系,细化任务、明确路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培养和推进。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获得者,物理特级教师)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19年5月B刊,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