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毕业等于负数 | 父亲曾雄飞与叶永烈畅叙人生

2016-03-25 曾氏悟语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传递友谊

5703老北大畅叙人生 | 北大毕业等于负数


部分内容来源:

1、曾雄飞:《叶永烈曾雄飞畅叙人生旅程 | 北大5703共聚上海》

2、叶永烈:《我是北大化学系的“叛徒”》 



《小灵通漫游未来》、《十万个为什么》等作品已是家喻户晓,作家叶永烈已发表了2000余万字的作品。几十篇作品录入语文课本。出版大量人物传记,包括最近的《钱学森》,是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叶永烈还是北大化学系的毕业生,他在博客上调侃自己是“北大化学系的‘叛徒’”。


鲜有人知,叶永烈与父亲曾雄飞同是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六年制)的,是同班也曾是舍友。最初住在平房第十一斋,后来宿舍升级为楼房第三十一斋。


5703中的03是指化学系,相应01是指数学系,02是指物理系,是当时北大的三个大系。化学系分四个大班,他们同为第四大班学生,又细分为两个专业,作家叶永烈学习化学分析专业,曾雄飞学习化学物理专业。前三年一起上大课,后两年各自上专业课,最后一年曾雄飞分到物理系作毕业论文。插个题外话,曾雄飞的广东龙川老乡曾宪才晚两年,59年考上北大物理系,技术物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工委九院四川绵阳所从事原子弹设计工作,而曾雄飞毕业后分配到兵器工业部兰州214所从事原子弹引爆炸药研究工作,原子弹也是氢弹的引爆装置。叶永烈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化学研究所待了一个月,就跳槽到电影制片厂,当了18年编导。后进入上海市作协,成为专业作家。用他的话说,是北大化学系的“叛徒”。


他们在大学期间一起参加过十三陵水库修建,人民大会堂修建,清河劳动,湖南大炼钢铁等。每月补贴16.5元,10元作伙食,6.5元购置生活用品等,每月有2斤的饼干补贴,但仍然很拮据。经常只吃窝头,有两个拳头那么大,北方人一次能吃几个,南方来的曾雄飞却一个也吃不下。叶永烈依靠写作可以拿些稿费,还能寄些钱回家乡贴补家用。曾雄飞在校期间也善于写作,担任北大校广播台的编辑,有篇论述“滴水石穿的学习精神”的文章还受到表彰。


从父亲那里得知,在北大化学系就读时,叶永烈不仅理科成绩好,文学兴趣也很浓厚,不仅学好了化学,还利用课余时间专心写作,在大三时就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迄今发行量超过一亿册。倘若念中文系,不可能写出《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科普文章。并利用理科生的思维写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在大四那年完成了该书的写作,第一次印刷便印了300万册,如今取名于这本书,经他授权的“小灵通”手机,用户超过一亿。细翻一下,里面的很多幻想如今真的变成了现实。成了名副其实的“预言家”了。比如:气垫船、人造器官、环幕电影、人工降雨、隐形眼镜、信用卡、可视手机、无土栽培等。很神奇吧,看来跨界学好数理化和文学,会有这么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




北大5703的一次同学聚会结束后,曾雄飞来到叶永烈在上海的居所:

叶妻杨惠芬问:“吃饭没有?”

曾雄飞说:“没有,随便搞点面条就行。”

杨惠芬说:“有馄饨,行吗?”

曾雄飞说:“什么都行”。

杨惠芬便忙着做饭。

叶永烈此时打开了话匣子:“还记得我们住在十一斋吗?”

曾雄飞说:“怎会忘呢?寒风还经常夹着沙子,蒙眼呢。”

叶永烈回忆起第一堂化学课,傅鹰老先生在黑板上写上“学化学的意义”几个字,又说你们都是第一志愿考上化学系的,还用讲吗?又马上擦掉了。

曾雄飞说:“傅老师留给我最大的财富是实验是最高的法律。”

叶永烈争辩:“应该是实验是最高的法庭。”


叶永烈又说起一次难忘的事:他正在做化学实验,把坩埚的钳头朝下放在台面上,傅老师进来了,便把钳头翻过来放好。说了三个字“为什么?”叶永烈明白了,老师是怕钳头粘上了灰尘,掉进坩埚影响到实验结果。真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化学系是“动手派” ,实验室是化学的阵地。一进化学系,老师就教他们化学实验的技巧。比如,用煤气喷灯烧弯玻璃管而保持弯角的圆滑,用空心钻在厚厚的橡皮塞上打出又平又直的圆孔,用车床在碳电极上车出平整的圆坑,在暗房里熟练地把谱片进行显影、定影。诸如此类都是化学系学生的基本功。


这些都令两位学化学的学子受益终生。


有人说,北大毕业等于零。曾雄飞却说,北大毕业等于负数。 不信,请看他们的故事:叶永烈, 1963年6年制毕业,参加工作一年,不给转正,领54元工资,4年制毕业生已转正,领59点5元工资,受到排挤,至1978年5月还是个见习编辑。还发文给相关报社,不得登载他的文稿。后来叶永烈自己出书,赚取稿费。曾雄飞,一样在工作中受到各种排挤,最后不得不提前几年退休,自己创办公司,以企养研,继续理论研究工作。


由此看,北大毕业是不是负数呢。当然,叶永烈、曾雄飞,都是非等闲的“顽固分子”,他们即便在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下,仍然志坚如钢,绝不做自寻短见之类的蠢事。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曾雄飞曾对记者说,我愿做一头老牛耕耘在深山,我愿作一株小草立于黄土高坡,我愿成为一支不倒的风烛燃尽自己。


其实,从院校毕业后都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试错,方能在某一领域取得成绩。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跨界是完全可能的,拥有了勤奋与智慧,在哪一行都能出成绩,比如北大毕业的经济系学士陈生卖起了苹果醋、养猪卖肉,法学硕士张天一开了家克强总理都点赞的伏牛堂美食连锁店经营湖南牛肉米粉等也是很好的例子。

 

文 | Zeng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