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达人培训笔记二 ll 版纳植物园里的蜥蜴、蛙和蛇
1、裸耳飞蜥,正在上开水老师的鱼类课,课间有同学发现一只飞蜥在教室窗外树上活动!火速拿起相机记录下飞蜥的有趣一幕:只见它在树上爬来爬去,喉咙部分的“小红旗”不断地挥来挥去,十分有趣。
注意看它喉部的“小红旗”,小红旗的作用是什么呢?
“原来飞蜥的生活充满着危险,为了避免自己沦为盘中餐,就具有针对性的演化出了一副迷彩装束:平时收缩自己的“翅翼”,利用树皮苔藓一样杂色粗糙的背面融入栖身的树干。
但拟态过好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同类间的交流沟通。隐藏的过好,体型又小,同类之间又怎么交流沟通、如何寻找配偶呢?
作为应对措施,飞蜥的喉褶就起到了作用。飞蜥的喉褶高度发达且颜色艳丽,展开时呈现狭长的三角形,可由肌肉控制向前伸出进行展示;平时隐藏时收缩于喉下,需要和同类交流时就快速的展示一下颜色鲜艳的喉褶。这样短暂的动作展示在雨林平淡的树干间显得极为有效。但这样大胆的展示必然也会给天敌提供定位的信号,增加被捕食的概率。
研究显示,在保持同类交流有效性的前提下,为了最大可能的避免因展示喉褶而招来天敌的捕杀,不同种类的飞蜥只会在喉褶颜色与喉褶大小中选择一个特性来增加交流有效性,而不会同时选择两者;即喉褶面积较大的物种,喉褶颜色大多较为暗淡,反之亦然。”
————以上摘抄自网络
上两爬课夜观时,有老师发现一只裸耳飞蜥在树干上休息
被好奇宝宝请了下来,裸耳飞蜥被拉开了翼膜,第一次观察到它的翼膜内侧花纹如此美丽!(看完就放回去了哈)
飞蜥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也能看见它们的身影,有裸耳飞蜥和斑飞蜥两种。它们常在树上活动,很少下到地面,以昆虫为食。当飞蜥在爬行或者休息时,翼膜收拢而折叠于体侧背方,在林间滑翔时,翼膜会向外展开。
2、细鳞拟树蜥,在绿石林路边的小枝上休息,身上的白色条纹是蜕下来的皮。
棕背树蜥,这个可爱的小家伙睡得正香,可惜镜头太短了,王龙祥老师的黑卡这个时候成了神器,远远的记录了下来。
3、锯尾蜥虎,西园常见,在大路两边树干上见到好多只,因为尾部有锯齿状突起而得名。
锯尾蜥虎,与落叶几乎融为一体。
疣尾蜥虎,西区路面上见到好几只,与锯尾蜥虎相似度很高,但尾部无锯齿状突起。
4、大壁虎,花架上的体色比深,脚趾扁平又大,像花瓣一样,最独特的还是它的声音,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它们识别度很高的声音。
认准这个魔性的声音,我们也能听声辩壁虎了!
冬天观察到有几只聚在一起(有群居习性?)
这体色也太惊艳了!
WC白墙上的大壁虎,体色比花架上的明显要浅很多,看来也会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体色,以便融入环境。
一有风吹草动就躲到男厕标志后面,还会露个头出来观察,看来也是经验丰富的家伙啊!
4、圆舌浮蛙
小不点儿圆舌浮蛙,和指头差不多大,在雨后的马路和草地上跳来跳去,但是数量也不多。
5、花狭口蛙,没想到在植物园能看到老朋友花狭口蛙,开水老师很喜欢这种憨憨的蛙,据说他很想养一只!
6、黑眶蟾蜍,草地上的傻大个儿,晃晃悠悠地从面前爬过。
7、黑带水蛙,它对环境需求不高,在景观水池里就可以生活。
黑带水蛙趴在水生植物的叶片上,一有动静就不叫了。
四月份对于版纳来说,可能看蛙的时间还有点早,在西园转了几个晚上,都没有见到多少蛙,数量种类和声音都不多, 是什么原因就不得而知。
8、过树蛇,绿石林的铁栏杆上看到过两次,这是一月份拍到的,最后它钻进了栏杆的缝隙里。
9、金花蛇,也是一月份拍到的,就在我们上课的窗外大树桩上,一月份下午的太阳很温暖,它就在顶部懒懒的晒太阳,一动不动,偶然也会让没晒到的地方露出来。
太阳快落下的时候整个身子缩了进去,只留了个头在洞口,当傍晚最后一缕阳光都消失的时候,他的头也缩回去了……
这次培训期间的蛇运很差,基本上一条蛇都没看到,只有运气好的几个同学看到了一两种,趁着这次整理把之前一月份看到的两种蛇放了出来凑数,还好,在江波老师的加持下,终于圆了(会飞的)金花蛇之梦,最后,感谢袁老师的授课(两爬类主题课)和帮忙鉴定物种。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