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大传说:我是你爸爸! | 北洋奇谭013

金醉 魔宙 2020-02-10

【北洋奇谭】是魔宙的历史非虚构栏目

由老金讲述近代中国的真实故事,或奇趣话题

从而达到娱乐和长见识的目的


大家好,我是金醉。


最近一个月,我看了很多场世界杯比赛。很累,也挺开心。


今天「北洋奇谭」聊点足球相关的。


我常跟不看球的人说:试着感受一下吧——这项运动能让人的两种心理感受体会更深:一是快乐,二是尊严。


纳粹占领乌克兰时,成立了足球联盟,要求基辅迪纳摩俱乐部的球员跟希特勒的卫队踢一场友谊赛。


球员们收到警告:你们最好别赢,否则想想后果。


在“恐惧与饥饿的折磨下”,球员们做好准备踢假球,输掉比赛。


然而,踢到最后,他们无法抗拒认真踢球的快乐和尊严的召唤,踢出了真实水平。


在即将结束时,基辅的一名前锋带球穿过德国队半场,在面对空门时,故意把球踢飞,以此羞辱纳粹德国。


比赛结束后,十一名球员身穿球衣被处死在悬崖边。也有说法认为,这些球员没有被当场处死,是陆续被党卫军逮捕迫害死的。


基辅迪纳摩队合影,摄于1942年8月9日赛后。那场比赛德国裁判,同时也是纳粹中尉的艾利文曾预言这是一场“死亡大战”。


不管传说版本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充分发挥个人力量和团队的极限,追求胜利的快乐,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


足球能激发出的精神力量,远远超出一般的想象。因此,才有了这种鼓舞民族的传说。


今天讲的这个人,叫李惠堂——民国时期的中国球星,人称“李铁脚”。


他就是一个中国传说。



李惠堂的“铁脚”有多铁?


比葡萄牙球星C罗的脚力还大。


有人做过力学测试:C罗一脚球能击穿三块玻璃,足球最大速度达到每小时130公里。


这个力量,砸到普通人身上得骨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1311jq4g&width=500&height=375&auto=0

C罗脚力测试实验。


根据资料记载,李惠堂的球速能达到每小时200公里——顶一个半C罗。


据说他能射穿球网;60米外打穿砖墙;守门员怕被球砸吐血,见球都躲开。


李惠堂,字光梁,广东梅州人,生于1905年,1922年开始在香港踢球。


按照《实况8》里中国队的数据,李惠堂不光脚力大,综合能力也强,评分挺高。


实况 8里的李惠堂综合评分89,是国际一线球星水平了。


对很多国内球迷来说,李惠堂是至高无上的“球王”。网上能搜到不少讲他牛逼往事的文章。


广东梅州还有他的雕像,名为「世界球王李惠堂」。



这么夸张的名号,也不全是梅州老乡瞎吹捧他。据说,这名号是与巴西的球王贝利齐名的。


那到底怎么回事?先从民国时期的中国足球真实情况说起。


民国人怎么踢球?


民国时,中国足球队是亚洲老大。


那时东亚地区有个远东运动会,从1913年到1934年共办了10届,中国队包圆后九届所有足球冠军。



为啥中国队这么厉害?


因为中国有广东。中国队绝大部分球员都来自广东。


很多海外华侨早年在海外获得成功,回广东兴办公学,足球也是公学教学的一部分。


足球运动起步早,是广东足球厉害的一个原因。


早期的足球经常是咖啡色的,重量很沉而且没有固定标准,各个队伍踢得球经常不一样。1930年乌拉圭世界杯决赛,为了公平起见,上下半场分别采用阿根廷和乌拉圭提供的足球。我们熟知的黑白相间的足球最早出现在1968年欧锦赛,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用球叫“telstar”(电视之星),是现在足球的原型。


广东足球发达的另一大原因是离香港近。


香港是英国租界,很多英国人生活在这。受英国人影响,香港足球很兴旺。


1917年,南华队成为第一个参加香港足球联赛的华人球队。1922年,李惠堂就加入了南华队。


南华队员合影 。南华俱乐部成立于1908年,原名华人俱乐部。1917年加入香港足球联赛。1922年,李惠堂加入南华队。


那时,国内足球队都是业余球队——业余的意思,不是说水平低,而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足球运动最早属于“绅士运动”,运动是为了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不能从中获利。



因此,香港踢球的人多是中产阶级洋人,比如公司职员、商人、水兵等等,踢球是工作之余的事情。


工作一忙,哪怕是国家级比赛也得放弃。


南华队代表中国出战远东运动会时,就常有球员工作太忙,脱不开身,回去上班了。


尽管如此,南华队还是当时最好的亚洲球队,五次直接代表中国队出战远东运动会,全部夺冠。


球王是怎样诞生的?


20年代到30年代初的十几年里,李惠堂渐渐踢出了名堂。


1923年,初出茅庐的李惠堂在远东运动会崭露头角,4场比赛打进4球,帮助中国队夺冠。


同年李惠堂随队访问澳洲,第一场就独中三元,最后在24场球中打进34球,比其他队友加起来都多,由此名声大噪。


李惠堂进球。


当时香港的报纸报道——「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


从此,李惠堂有了“球王”的称号。


这个“球王”称号,其实当时是赞美最高水平运动员的称谓。


在李惠堂之前,踢得好的唐福祥,梁玉堂都先后被称为“球王”。


就在李惠堂即将进入个人足球巅峰时,香港却出事了。


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随后广州、香港声援上海,发动了“省港大罢工”。很多球员因此离开香港,北上谋生。


五卅运动。


李惠堂也因此来到上海,进入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很快,他受到上海乐群队邀请,加入了乐群足球队(后更名为乐华队)。《申报》还报道了这事儿。


申报李惠堂加入乐群队。


之所以有这样的机会,是因为当时上海足球氛围不错,也是中国足球起步早的地方。


清末,圣约翰大学和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就成立了足球队,足球也很发达。


大辫子足球队,1902年,圣约翰大学就成立了国人足球队,因为球员还留着鞭子,圣约翰大学足球队被称为“大辫子”足球队。


但李惠堂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他在上海不会踢球了。


上海的足球风气和香港大不相同,观众喜欢华而不实的动作,炫目的把戏。


足球不像体育运动,更像一种杂耍。


观众喜欢什么,球员就喜欢玩什么。上海球员喜欢盘带,卖弄花巧。


有的人故意把球踢到半天高,“等几分钟还没落到地上来”。


看台上的观众也紧张得很,上蹿下跳。观众喝彩,叫好,嚷个不停。球场变成了戏园子。


李惠堂都一度开始怀疑人生,差点被这种风气带跑偏。


后来李惠堂觉察到这些问题,给队友一点点灌输从香港带来的足球观念,才把球队带进正轨。


上海当时有个西联会,是外国商人、职员、巡捕、侨民组成的业余足球组织。


1925年以前,西联会嫌中国人水平次,不带国人玩——可能就是因为上海足球的杂耍风太不一样。



李惠堂加入乐华队后,带队参加了西联会的球赛,乐华队一下得了好几个冠军,成了炙手可热的强队。


李惠堂带领乐华队获得的荣誉,第一排右边的是李惠堂。


李惠堂穿9号球衣,当时上海报纸报道:


“王(球王)恒为9号,故南洋各埠,不论球人球迷,不论男女老幼,无人不知9号之英勇,也莫不为视线集中之焦点,李惠堂三字反不及9号之无人不晓。”


李惠堂的形象出现在各个地方,上海还曾出过一种“球王牌香烟”,烟盒上印的就是李惠堂。


球王牌香烟盒。


还有人把李惠堂大胜外国队的事拍成无声电影,李惠堂成了当时上海滩的流量巨星——确实是球星了。


那几年,国人球队在远东地区罕逢敌手。中国人在足球上的信心大大增强。


1929年,李惠堂兼任复旦大学足球教练,甚至提出“足球即国球”的口号。


人红是非多,有人开始给李惠堂整幺蛾子。


1930年,李惠堂率队访问英国,在爪哇中转时,有人传言乐华队球员是职业球员——前文已提到,当时是不流行以踢球为职业的,参加比赛都得是业余球队。


英国足球总会因此拒绝了李惠堂的访问。


李惠堂发文驳斥传闻,虽然最后洗清了干系,却也身心俱疲。


1931年,李惠堂退出乐华,携带全家回到香港,重新加入南华队并担任队长。


李惠堂的加入让南华重返强队行列,很快拿到好几个冠军。李惠堂名声大噪,奖杯奖牌多得数不过来。


李惠堂获得的荣誉。


当时流传一句话——「睇戏要睇梅兰芳,睇波要睇李惠堂」。


“球王”李惠堂,名声达到巅峰。



球王的衰落


任何一个运动员都会迎来衰退期,“球王”也一样。


1936年柏林奥运会,国民政府派代表团参加,而对足球更是寄予厚望。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认为中国足球定能取得好成绩。


但有人发现“球王”开始疲软了。


李惠堂率领的“世运足球队”(参加奥运会的足球队名字)出发前,2:3输给了上海洋人的西联队。


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世运足球队”合影,第一排中间的就是李惠堂。第三排最右的人叫谭江柏,是谭咏麟的父亲。


上海报纸上一片哗然,当年赞美“球王”有多狂热,现在贬低就有多猛烈——大众媒体就是这样,把人吹上天踩入地才有话题。


上海的《娱乐》杂志直指李惠堂“确已老了,球艺也退步许多”,比赛中李惠堂错失点球,还被判犯规——“所谓球王,也不过如此而已!”


李惠堂不是一般球员,常年在报纸写专栏,还出过诗集。


他写了一篇《在上海所得的印象》回击,批判观众和媒体胜负心太重。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群报社和记者跳起来咬定李惠堂是职业球员,没资格参加奥运会——当时奥运也是只准业余球员踢。


比赛没踢一场,中国媒体跟中国球星先打起来了。


李惠堂费了些功夫,才证明了清白。但他的实力衰退是事实。


一个香港的洋人球员说,李惠堂踢球太养生,在场上积极性不强了,水平也大不如前。整场比赛中,李惠堂就杵在对方半场等射门。


“此种‘立而待功’之策,用以应付世运各足球队,恐不适宜。”


结果真让这帮人说准了。


中国队第一场就0:2被英国队淘汰,中国奥运代表队铩羽而归。


国内的评论炸开锅,更加毫不留情。


有人画了幅漫画,调侃中国代表队颗粒无收。


中国代表队队带着一个奥林匹克大鸭蛋回来。


还有媒体调侃说——世界运动会某当局,已定制银盾一面,赠中国选手,上刻有“0lympic”字样,0字特别大,美丽绝伦。


李惠堂和奥运代表队的声名在这时也都降到谷底。


1941年,日本入侵香港,李惠堂几经辗转回到广东。


六年后,李惠堂挂靴退役,球员生涯到此结束。


但谁也没想到,五十多年后,李惠堂居然翻红了,而且比踢球时还红——不但又被叫了球王,还是「世界球王」。


新球王的「崛起」


2002年,中国踢入韩日世界杯,举国沸腾。踢球、看球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已经去世23年的李惠堂突然被提起,一夜间成了中国媒体的香饽饽,各种报纸杂志挖地三尺寻找李惠堂的资料。


有人挖出了一件看起来很了不起的事情——1976年,李惠堂去世前3年,某个台湾报纸登发了一个报道,称西德一家名叫《环球足球杂志》的媒体组织了一次“世界五大球王”评选。


中国的李惠堂、巴西的贝利、英国的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入选。


李惠堂入选世界五大球王报纸截图。


这件事在当时并没掀起什么风波。


但在20多年后,这条新闻又被找出来,并引爆中国足球新闻版面。


于李惠堂的报道,2005年天津《城市快报》的系列报道。


于是,“世界球王”成为李惠堂的最新称号——或者中国足球的最新标榜。


当时的中国,已经踢进过世界杯,正在冲刺新一届世界杯(2006年那届)。


媒体可以很有底气地讲——曾经的中国球员是和贝利一起站在世界足球之巅的。


“世界球王”有了,“亚洲球王”更不在话下。


有人报道,1923年,李惠堂在澳洲访问时,被亚足联评选为 “亚洲球王”(还有一说被澳洲政府“封”为亚洲球王)。


既然李惠堂都是球王了,进球肯定不能少。


有人统计,李惠堂的生涯总进球有1860个。这个成绩是C罗的三倍。


至于李惠堂踢死对手、踢晕对手、球将对手砸骨折的说法,更是满天飞。


稍微冷静,分析一下,会发现这些荣誉一捅就破。


❶ 突破天际的进球数


根据现存的所有资料,李惠堂总共参加了758场比赛,有详细记录的有219场,进了253个球,场均1.16个。


按照这数据估算,李惠堂进球数超不过1000。而且其中绝大多数产生于业余比赛。


❷ 来自未来的“亚洲球王“


1923年把李惠堂评为“亚洲球王”的亚洲足联,其实1954年才成立。


 来路不明的“世界球王”


1976年评选的“世界球王”,整个说法的来源只有台湾那家报纸,没人查的到这次“世界球王”评选。


甚至,连西德到底有没有《环球足球杂志》这个杂志也无从考证。



25年前的一条假新闻,成了李惠堂地位的“铁证”,并引起一连串自嗨式连锁效应。


文章开头那些碾压C罗的数据,也只是媒体和球迷为神化李惠堂,强行给李惠堂加的戏。


除了给李惠堂建塑像,梅州还考证出一个民国时期的狗洞,据说是李惠堂童年练球用的。


梅州李惠堂老宅的一个狗洞,据说是李惠堂用它练过球。


事实上,李惠堂本人毫不避讳地讲过,自己离世界顶尖水平还差很远,国足也不太行。


1936年,他在报纸发表了一篇文章《世运足球的展望》:


“我国的足球,廿多年来的进程中,努力争得远东霸主的徽号,可是远东的足球程度还幼稚得很,在远东称足球霸,无异在井底做蛙王”。


李惠堂发表在报上的《世运足球的展望》。


事实正是如此。


20世纪初,亚洲很多国家政治局势不稳,根本顾不上体育。远东运动会常常只有中国、菲律宾、日本3个国家参加,整体水平很低。


不是当时中国队真有多厉害,是亚洲同行衬托的好。


李惠堂认为,“欧大陆英伦或南美洲等地”,才是高水平足球的真正竞技场。


他说以前有个英国朋友评价过,以他的水平,到英国“可以加入二等受薪球队。如果经过良好的训练,或有参加一等队的可能”。


这个自我评价,听起来比较靠谱。


就像2002年世界杯那一代的中国顶级球员,确实能踢一踢英超——比如我从前喜欢的孙继海和李铁。


2003年1月1日,英超联赛埃弗顿对阵曼城。当时,中国球员李铁效力埃弗顿队,孙继海则在曼城踢后卫。


个人球员能走多远,代表不了一个国家运动项目的水平。


这种情况下,球迷需要“球王”。


回过头再看整个传说的演化,也不算非常离奇。这就像一则都市传说的形成,被某个强烈的想法驱使,不自觉地讲一些事情,讲得多了,人就信了。


有时候,自己也就信了。


李惠堂算是当时亚洲最好的球员,被球迷称为“球王”——这是美好愿望的表现。


在媒体的包装下,李惠堂被强行推到世界顶尖球员行列——这是美好愿望的放大。


当下中国足球还没起色,李惠堂成了中国曾经领先世界的最佳证明——这是美好愿望的论据。


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一直有个习惯,特喜欢跟人比,一比不过就提祖宗,再比不过就给祖宗加戏。


脚底下可以输,嘴皮子一定要赢。


2004年国际足联宣布中国的蹴鞠是足球的起源,国内媒体一篇欢腾,好像成了足球发源地,就能永久性高出别人一个辈分——


我虽然不太会踢,但我是你爸爸。


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图片来源:视频中国)



参考文献:

1. 百年国足,许知健

2. 球王李惠堂,李松福

3. 论民国时期的全运会,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孙璐,周新国

4. 上海社会体育研究,任冉冉

5. 交流与展示:中国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研究,史慧佳

6. 民国竞技足球运动兴衰探微,石玉川

7. 民国足球史话,常家树

8. 足球让人伟大,梁文道



世界从未如此神秘

▬▬▬▬▬ ● ▬▬▬▬▬

We Promise

This is Original


文中未注明来源的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