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裸女、保健和爱国:中国标题党小史 | 北洋奇谭025

金醉 魔宙 2020-02-20

【北洋奇谭】是魔宙的历史非虚构栏目

讲述近代中国的真实故事,或奇趣话题

从而达到娱乐和长见识的目的


大家好,我是金醉。


如果你经常买书,应该见过不少腰封——一般横在书封底下,上面写着几句很耸动的推荐语。


比如,有《巴黎圣母院》的腰封写道:法国总统总理推荐,不可不读的爱情经典,雨果用它征服世界。


或者,某部电影的原著小说,腰封写道:让男人胆战心惊,让女人如获至宝!高潮迭起,惊恐万分!


再比如,除了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推荐之外,还有一种推荐叫“托梦推荐”。


这种一惊一乍的风格,是一百年前就祖传下来的技能。我曾在老《申报》影印版上见过一个图书广告,是下面这样:


——解决养儿子问题的奇书,演述生理上的种种变化!说明养儿子的一切原理!



除了图书,最敢用词儿的是药品广告和香烟广告。


我记得去年有回介绍过一个奇怪的民国广告,是个月份牌,上面画了个入定的年轻和尚,旁边是几个需要打码的女孩。


当时没看明白,后来知道这图叫《七情不惑图》。


鹧鸪菜色情广告月份牌,去年发这图时其实没打码,这回我还是打上了。


《七情不惑图》看起来像七个蜘蛛精在迷惑唐僧。


其实这是个药品广告,但我实在没猜到产品和这广告图之间的逻辑。


图的右下角有首诗:


趺坐身非我,低眉色自空。六根已清净,七情岂动中。


于是,可以推测这图取典自《西游记》盘丝洞的故事——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


七个蜘蛛精,就是人的七情。可以理解成,这药可以让人像唐僧一样心思清净。


但即使这么解读,我也没太搞清楚,这么有文化内涵的情色艺术,和它推广的产品“鹧鸪菜”小儿驱虫药有什么关系。


我还见过一种叫“金镑”的香烟广告,文案写着:硬——硬磞磞。


实在没搞明白抽烟和软硬有什么关系——有人告诉我,指的是“虽然包装软,但烟还狠硬”。



今晚的「北洋奇谭」,「土豆子」会讲几种民国时期奇怪的广告画风。


有一些,可能让你觉得吓一跳,有一些,你会觉得很熟悉。




最近,我看到一本1935年的民国老杂志,叫《广告与推销》。杂志里有一幅关于广告的讽刺漫画,叫《米老鼠广告学院》。


米老鼠开了个广告学校。这天来了个驴,要学做广告。


米老鼠说:“告诉你,假使你要广告成功,你须牢记三件事。”


然后对驴动手动脚,大声嚷嚷。


第一:你的广告必须有拉力。


第二:你的广告一定要是极好的新闻。


第三:你的广告必须特别的使人震惊!

1935年的《广告与推销》杂志刊登的“米老鼠广告学院”讽刺漫画。


当时国内的广告业,大概就是米老鼠说的这样,跟现在差不多。


广告长啥样,如何做广告,是一个时代的细节表现,也是对当时人们小心思的洞察。


1930年代,距离清朝鸦片战争之后的国门大开,已经过去了九十年,这时候,广告已经极其日常,比如下面这张报纸——


1933年5月22日《申报》的一个版面,有大量广告。


当时,没有广告法对广告进行制约,所以,只要是能抓人眼球的方法,广告人都会用上。


■ 美人美人


1933年4月20日《申报》的“自由谈”专栏,著名作家廖沫沙发表了一篇名为《广告摘要》的文章。


文章说:看报不看广告,正像吃蟹不吃蟹脚。


他的意思是,很多新闻或者评论文章里看不到的“奇文佳作”,报纸广告里才能看到。尤其是歌舞广告。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歌舞班说自己的舞女舞蹈时的精彩之处是:“肥臀颤动,变化无穷……曲线微呈……使人目迷神眩,心荡意消……筋酥骨软……”


1933年6月1日《申报》南京大戏院广告。


廖沫沙是想讽刺中国当时文艺的荒凉,以至于做娱乐生意的“不能不拿肉体来翻本”。


不过,他也敏锐地指出了民国时期广告一大表现方式:无论任何产品,都可以用女性表达。


在消费意识逐渐觉醒的民国,这种美女型广告几乎体现在吃穿用度的所有产品上。


女性形象出现比较正常的,和产品匹配的,是女性化妆品广告。


比如1922年12月,上海怡昌洋行在《申报》上做了旁氏白玉霜的广告,上面有一个准备出门的美女,门外停着一辆小汽车。


文字写道:“保护娇嫩肌肤,风日尘埃均不能伤之”,这是说明产品有防晒、滋润的功效。


在美女下方,则写出了一种使用产品的感受:修饰出门、香飘四溢、登车游览、到处生色。


1922年12月《申报》旁氏白玉霜广告。


1922年,乘坐小汽车在上海基本是权贵、富豪阶层才有的享受,这则广告词给人的感觉就是,用了白玉霜,你就仿佛有了大家闺秀的享受。


这也是广告的一种功能:把一种享受的消费观念传递给读者——至于是不是真的享受,广告不负责。


妇科疾病产品也常用女性形象辅佐广告内容。比如1933年11月13日的《申报》上有一则“健美球”广告,这是一种妇科病药丸。


广告上直接画了个上身赤裸,举着火炬的女子,表示“健美”,在整个报纸版面上十分抓人眼球,但和广告内容实际上没啥关系。

 

《申报》健美球广告。


此外,铁厂造的椅子、外国进口的电风扇、蚊香甚至钢笔,都可以拿美女形象来做广告。

 

民国时期的风扇广告和椅子广告。


民国时期的蚊香、钢笔广告。


当时一般的报刊广告因为印刷质量不高,一般都是以简单笔画勾勒美女形象,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克制。


而印刷精美的画报杂志中,美女形象就多了起来。


上海《晨报》著名的艺术副刊杂志《图画晨报》,常常刊登具有艺术性的日用产品广告,其中有非常多绘制精美的美女形象。


比如1935年8月12日的《图画晨报》封面刊登了“美丽牌香烟”广告,一个典雅的短袖旗袍美女端坐着,手里拿着香烟,旗袍的黄色与首饰的蓝色,和香烟包装色调契合。

 

《图画晨报》美丽牌香烟广告。


《图画晨报》还专门为这种美女广告搞过抽奖活动。


1933年5月28日出版的《图画晨报》,有一则是月里嫦娥牌牙膏广告,一个画风精细的旗袍淑女站在画面中央吸引读者,而这款牙膏也明确说自己是“一般摩登女子所乐用”。


这则广告右下侧,有“时装百美图之四十九”的字样,这是《图画晨报》的一个精心策划。

 

《图画晨报》月里嫦娥牌牙膏。


杂志刊登这些由不同画家绘制的“百美图”,首先是以美女吸引读者买报看报,此外,这些美女都是为商业公司做广告,报社又能获得另一份利润。


此外,他们还举办百美图的选美比赛,读者喜欢百美图中哪个画家画的美女,就可以把序号寄给报社进行投票。


得票最多的,画家能得现银六十元的奖励,而选中的读者也经由抽奖获得一定奖金。


这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转发抽奖集赞活动。


在民国,月份牌是商家推广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利器。它兴起于二十世纪初,最初是借用传统年画加上月历的方式,年底岁末随商品销售时附赠的。

 

1932年永备牌手电筒月份牌。


到二三十年代,很多月份牌因本身精美,足够吸引人收藏,就不再印月历,但“月份牌”的名字还是沿用了下来。


月份牌广告画一般不像普通报章广告那样直接介绍商品,而是用引人注目的图画“诱惑”消费者,让他们产生购买欲望。


月份牌上,不管是什么公司,什么产品,美女都是绝对的主角。


1927年,可口可乐进入上海市场,当时与著名的屈臣氏汽水公司合资生产。为了宣传,公司请上海广告画家设计了一幅月份牌广告画。


画面上方写着“请饮可口可乐”,画面上坐着一位女子端着一杯可乐。

 

民国时期可口可乐月份牌。


如果对中国电影史有了解,你会觉得这张脸有点眼熟。她就是民国著名影星阮玲玉。


当时,16岁的阮玲玉刚出道一年,在明星公司拍摄了《挂名夫妻》等五部电影,正是声名鹊起的时候,于是被画进了月份牌。


她是民国第一位商业代言人。


因为月份牌是商家奉送,没有媒体发表的任何约束,所以画上的美女常常往艳俗与情色的风格发展。


尽管毫无必要,但总是要露一点什么,才能在月份牌的美女大军中崭露头角。


比如上海中法大药房介绍自家各种产品的月份牌,一位美女荡舟小溪,半露酥胸,举着个伞,上面写着护肤产品“孩儿面”的名称。


小船侧面则写着中老年补品“赐尔福多延年益寿粉”。此外,画框周围还列举了许多大药房的产品。


为什么要用一个女子露胸的画面?目的只有一个:先吸引住眼球,再激发起兴趣,至于产品品牌的事情,不管了。


——几乎所有不负责任的广告,都是这个逻辑。


中法大药房月份牌。


最好笑的,是香港宏兴药房鹧鸪菜药品的一则广告。鹧鸪菜是一种海藻,制成药品之后能给小孩驱虫。


当时宏兴药房出品的鹧鸪菜在潮汕地区、上海及东南亚都很流行,药房将它吹嘘成能治小儿百病、让小孩茁壮成长的神药。


它的报刊广告,一般画的都是健壮的婴儿形象。

 

正常的鹧鸪菜广告。


但是它们有一张月份牌广告就非常令人费解,虽然卖的还是这个药,但一个小孩也没有。


 那幅画叫《七情不惑图》。


精美画面中间是一个端坐的和尚,旁边围绕着七个袒胸露乳的古装女子,这场面几近色情,只有美女身后的柱子牌匾上的对联点出药效:除小儿百病,专保小儿平安。

 

鹧鸪菜色情广告月份牌。


虽然看不出这幅广告画和鹧鸪菜到底有啥关系,但广告强烈吸引人眼球的效果的确是达到了。


这幅画,出自当时沪上著名的商业广告画室“稚英画室”。创办人是著名商业画家杭稚英。


他13岁就考入了商务印书馆图书部,跟着画家何逸梅及一位德国设计师学画,16岁进入广告部从事设计工作,因为画得好,业余时间常常接各种广告画的私活。


当时因为月份牌的流行,大量商家花大价钱钱请人作画,使得上海出现了一大批广告画家。


在这股潮流中, 20岁的杭稚英离开商务印书馆,自立门户创立“稚英画室”,邀请金雪尘、李慕白等商业画家加入,开始专门做广告画创作,多数都是美女月份牌。


 

稚英画室画家金雪尘绘制的阴丹士林布匹广告月份牌。


和当时许多专门画月份牌的画家一样,尽管他们只是追求美感,但他们常常难以抵挡广告主最大程度吸引人们眼球的要求。


杭稚英的儿子杭鸣时就回忆道:“姨父李慕白先生说起过以前画面上有些比较低俗的内容,往往是父亲与客户争执不下时,才无可奈何地按客户的要求去画的。”


这应该是艺术家乙方和甲方爸爸之争的早期形式。

 

杭稚英所绘江生化学工艺厂月份牌仕女。


女性形象在民国广告中广泛出现,首先是因为当时的女性解放思想,使女性身体在大众面前展示成为平常的事情。


这些女性通常都是年轻、现代、性感,穿最时髦的旗袍,住在有异国情调的房子里,抽着最优雅的香烟,她们实际上成了一种新的消费生活与欲望的代表。


这种欲望是想象的产物。对女性身体的利用,既是对男性心理诉求的设计,也是对女性自我期待的设计。


总之,都是设计,而非现实。


■ 补药补药


欲望释放过度,就有了补的需求。


这个和搜索引擎差不多,你搜图,它给你奇怪的东西,你搜新闻,它给你推荐医院和药。


民国时期的报纸上有大量医药,以及伪装成药品的保健品广告。


民国时期的著名医生汤蠡舟,曾经在当时的《医疗评论》杂志上发文章,说“医药广告之多,为各种广告之冠"。


最早的大众传媒医疗广告,是随着报纸的发展出现的。


上海最著名的《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这时候是大清同治十一年,据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已经过去了近30年,商业交易繁荣,而沟通信息的报纸也逐渐出现。


当时《申报》还是古旧的竖排版,内容也不多,每天一大张毛边纸分为八个小版,大致报道一下皇帝的谕旨、官场消息,科考题目,以及类似茶余饭后闲谈的粗浅新闻。


申报早期版面。这是1872年12月14日的《申报》,中间有一则缝纫机广告,是当时罕见带图的广告。


除此之外,就是广告,当时还叫“告白”。最早的医药广告也在这个时候大量出现,它们大部分跟鸦片有关。


在1872年10月23日《申报》上,登载了一篇戒烟膏的广告。


这则广告模仿新闻,起了个标题叫“平湖醒悟子”,用一个瘾君子的口吻说,我被烟瘾害的很苦,用了不少戒烟药,烟没戒掉,副作用还挺大。


于是这位“醒悟子”跑到“上海东城内鱼行桥墩南首直街省悟斋”,买了“营养戒烟膏”,百日之内就把瘾戒了,身体健康,而且精神还越来越旺。

 

1872年10月23日,第151号《申报》,戒烟膏广告。


这则广告实际上就是商家用患者亲历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产品功效,类似现在电视药品广告上请个患者现身说法——你应该在有的公众号上也见过。


戒烟膏广告在清朝末期的报纸上非常常见。当时上海是鸦片进口重要港口,鸦片馆泛滥,很多上瘾者生活颓败,寻求戒烟,政府也经常展开惩戒运动。


于是,很多药房趁机做起戒烟膏生意,很快成为巨大的产业。


晚清时期的戒烟膏外包装。


随着鸦片战争之后的国门敞开,西医也不断进入中国,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仅在广州西医医院就已有39所。


这时候,有很多西式医院开始报纸上做广告招揽生意。


比如1924年,北京《晨报》上就刊登了一则位于王府井大街十四号的“北京疗养病院”广告。


从广告里我们看到,这个医院不仅有眼耳鼻喉科,妇产科,还有皮肤花柳病科,也有非常现代化的X光线科。


当时的诊费是初诊两元,复诊一元。当时一元大洋能买30斤上等大米,算是比较高端的医院了。 


北京《晨报》上的西医医院广告。


在民国时期,报纸上最夺目的广告,要数模糊了药品与保健品边界的补品广告了。


在民国,成都有一份报纸叫《新新新闻》,1938年曾刊登了一则补品广告。


这个补品叫做“参茸补丸”,由位于当时成都春熙南路的“香港德华氏大药房驻蓉总批发部”贩卖。


“参茸补丸“是一种用人参、鹿茸等中药配成的药丸,据说可以治肾虚,阳痿,“补肾壮阳、益气养血”,基本上是一种保健品,今天还有类似补品卖。


它的广告长篇大论,集合了中西医理论,简直就像一篇医学小科普,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国内大力提倡科学,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也一时难以摈弃,在医学上也是如此。


“废除中医”、“改造中医”的讨论不绝于耳,但人们仍然仍相信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


清末民初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出生于中医世家,但反对中医,曾对孙女说,“听中医之言,十有九误”。


但是,他在晚年病痛折磨中,还是服用中药治疗。


这种对中医的矛盾态度直到今天都没有个定论。


在民国时期做药品广告的人眼里,这绝对是好事。既然西医中医都有人信,那么宣传的时候大可以使用“拿来主义”。


“参茸补丸”在《新新新闻》上的广告就是这么干的。


首先,要唬人,就必须请来当时非常流行的“科学的”西医理论。


比如:“‘霍而孟’雄生睾丸枯液”。“霍而孟”就是荷尔蒙,这就是用一种比喻的手法讲雄性荷尔蒙的功用。


又比如“脑为人体之主干,脑之下部接连背髓,主要发原属之于肾……“。这是用一些人体解剖学的知识来讲肾和脑子的联系。


西医理论打了基础,感觉效果还不够?那就用中医理论来凑。


写广告的人请出了传统中医经络学理论,说肾是人最基本的部位,要“视之如性命”,你只要肾有病,就会少活好多年。


此外,广告里的关键词,比如“元阳”、“肾虚”、“亏损”,全是中医概念。


整篇广告看下来,就是用似是而非的中西医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告诉大家,肾最重要,补肾就是补命。


接下来,就是疗效说明,能治啥?从贫血、盗汗、失眠、四肢无力、耳聋耳鸣、头晕腰痛、到阳痿、早泄、尿频、遗精、手淫过度、脑衰健忘。


还有美容功能。


总之吃了它,就可以延年益寿,什么病都不会得。


于是,一个自称是“人类寿命新保障”的神药诞生了。这广告看完,让人不禁要问:这药不能治啥?


《新新新闻》参茸补丸广告。


这种药品广告的夸张宣传,是当时药品与保健品广告的一种通用套路。


在保健品广告的夸张宣传上,最天才的要数发明了艾罗补脑汁的黄楚九。关于他和艾罗补脑汁的故事,我们曾经在北洋奇谭中介绍过。点击看黄楚九的故事


他发明的补脑汁,基本就是添加了磷这种矿物质营养素的糖水,而磷在食物中存在广泛,基本不需要特别补充。


就这样一种补品,被宣传成了包治百病的神水。广告手法就是中西医理论吹嘘相结合。艾罗补脑汁甚至把人体神经脉络图印在广告里,非常唬人。


艾罗补脑汁广告。


作为宣传奇才,黄楚九可不单让这一种产品大卖,他的制药公司还有一个著名产品:龙虎人丹。


这是个山寨货。


原版产品是日本森下仁丹株式会社1905年上市的“仁丹”,这种小药丸有一股清香气,能简单应对一些身体上的不适,比如提神醒脑,消毒杀菌,清新口气,减轻宿醉和晕车症状。


这种生活常用药品很快打入中国、东南亚、印度,甚至远销非洲、美洲。


创始人森下博创业之初的理念之一,就是认定通过广告才能让这种好药广为人知,并以此积极地改变世界。于是,他把仁丹三分之一销售额拿来做广告。


在日本全国各地都能看到仁丹的广告牌,甚至为了做广告还专门立起高高的“仁丹塔”。

 

日本仁丹塔。


1908年,仁丹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森下博在当时的通商口岸天津、汉口、上海等地开设办事处,在全国发展了4000个邮寄代办处。


在日本铺天盖地的广告方式也进入了中国,不仅报纸上有仁丹广告,火车站、港口、闹市口树立广告牌,连铁路沿线的民居外墙也刷满仁丹的广告画。


民国时期上海大世界上的仁丹招牌。

 

这张老照片里小孩身后的民宅上,有民国仁丹的油漆广告。


仁丹广告和其他国内药品补品广告一个德行。


在天津《大公报》上,森下仁丹的广告词把自己吹成无病不治的防菌神药,只要常备着它,“病魔不足畏也。”


在仁丹散发的广告单页上,甚至把直接把“起死回生”印在了自己那个著名的长胡子外交官商标旁边,还吹嘘自己是“环球无二,常备神药”。


民国时期仁丹宣传单页,中间的商标旁边全是吹嘘产品的广告语。


因为广告的魔力,尽管1908年中国南方爆发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抵制日货运动,东南沿海商民甚至焚烧日货,但仁丹在中国的销售额仍然比上一年翻了三倍。


1911年,黄楚九在这个热卖的小药丸身上看到商机,决定跟进造类似的药。


他找来中药古方”诸葛行军散”,加以改进,调制成跟仁丹差不多功效的药丸,起名“龙虎人丹”。


黄楚九的人丹和日本仁丹开始了广告战。


仁丹在哪贴广告海报,人丹就在它旁边贴。


仁丹说自己是“常备神药”“起死回生”,人丹就说自己是“济世之宝物……有救危出险之功,操起死回生之伟力……真是怀中至宝而亦世上之奇方也。”


黄楚九还编了个很好笑的《人丹歌》,基本把这个药夸成了仙丹。


 “人丹人丹,救苦救难,不吃人丹,死了活该;吃了人丹,勿购棺材,人丹人丹,大慈大悲……米珠薪桂,生活困难,吃了人丹,省得烧饭。”


 1915年4月13日,《新闻报》上仁丹和人丹广告并列。


但是这种夸张式的广告方法,并没有让中国人丹打败日本仁丹,因为工厂产量不足,市场占有率始终无法与仁丹抗衡。


除了详细介绍、吹嘘药效的广告,医药广告还有玩花样的。


1926年1月16日,苏州地区的《苏州明报》中缝广告区域出现了一个非常显眼的粗体字:“毒”。


除了这个字之外,啥也没有。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而且,这个“毒”字一连刊登了五天。显然是要勾引人们的好奇心。


第六天,“毒”字再次如约而至,但这次在“毒”旁边,多了几个字,连起来就是“治毒断根圣药”,再仔细一看旁边的说明,原来是治性病的“花柳扫毒断根丸”广告。


为了一个广告,悬念手段都用上了。

 

《苏州明报》1926年1月的“毒”广告。


过了一个月,这个“毒”字又出现了,这回广告直接做到了第一版下面,很显眼。一连登了四天,第五天再次揭秘。


毒字右边问: “君患白濁梅毒么?”也就是问:你有淋病梅毒这些性病吗?


左边给出了回答,说到苏州市内某某地方,找一个永康堂医药室,里面有个叫蔡培卿的医生,请他治,包治好,还能断根。


 《苏州明报》1926年2月的“毒”广告。


这两则广告都是这个永康堂做的,一个是卖药,一个是推销自己的医生。能不能让性病断根不知道,但很显然,广告效果很好,能让一个广告主连做两次。


不过,不管怎么玩花样,清末与民国时期铺天盖地的医疗广告,特色基本上就是疗效吹嘘,夹杂荒诞迷信。


■ 爱国爱国


清末到民国的大众消费史里,有一场战斗,明枪暗箭,绵延不绝,那就是洋货与国货之争。


一边是国门大开之后洋货轰然倾销到国内。


在话剧《茶馆》中,老舍先生就通过卖杂货的老杨的一句唱词,展现民国末期的大众消费品洋货泛滥的情况:


“美国针、美国线、美国牙膏、美国消炎片。还有口红、雪花膏、玻璃袜子细毛线。箱子小,货物全,就是不卖原子弹!”

 

起家于香港的先施百货公司油麻地分公司,墙上刷着公司宗旨“始创不二价,统办全球货”,先施后来进入上海,成为上海滩四大百货公司之一。


另一边,则是民族企业的艰苦奋斗。


近代中国,西方在武力、经济、文化展开全方位侵略,使得中华民族产生强烈的亡国灭种危机。这时候,救亡图存就成了一个时代的话题。


在经济方面,“实业救国“成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方面。而制造国货、销售国货、抵制洋货,就成了一场从20世纪初开始的国货运动,一直延续了四十多年。


民族企业家们造出了产品,但必须要销售出去才能使企业真正强大起来。那么如何请广大消费者来购买国货呢?


靠广告。


1924年,《上海总商会月报》第四卷第6号刊登了一篇《广告谈》,里面说现在的商业市场就像激烈的战场,倡议各企业大做广告。


“……广告,枪炮也。果广告而能得其逞,则枪炮锐利,可操胜算。”


如果不做广告,就等于把市场拱手让人。


不是国货差,是因为洋人“平日利用广告宣传,而国人忽之也”。


长此以往,制造虽然有进步,但推销不谋发展,国货的市场占有率就会越来越低。


上海总商会落成照片,1916年。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北苏州路470号。


对广告的重视和提倡国货的爱国主义就这么联系起来了。


于是,在民国的广告里,处处可见“国货”字眼,而爱国,也成了吸引消费者的有力武器。


1925年7月1日申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银行牌香烟广告


1920年代之前,国内家庭想用味精,一般只能买到日本品牌“味之素”。1923年,实业家吴蕴初和张逸之合资创办中国第一家味精厂,创立天厨味精品牌。


当时国货运动正日益高涨,天厨一问世,就打出“爱国”旗号。常有销售员推着广告车走街串巷,高喊:“天厨味精,完全国货,胜过味之素,物美价廉”。


在报纸上,天厨味精做广告,都会加上“优等国货”,或者“爱国君子,倘蒙惠购,请认明佛手商标……”等等说明。

 

《新闻报》1926年8月3日天厨味精广告。


到了1931年8月,距离日军侵华开端的“九一八事变”只有一个多月。


这一年夏天,中国的几条主要河流长江、珠江、黄河、淮河等都发生巨大的洪水,光是长江流域就有两千多万人受灾。


天厨味精在8月8日的上海《新闻报》上特地刊登一篇广告,宣传自己在这个国家危难的时机绝不借机提价,反而拿出三万箱廉价出售,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天厨味精《新闻报》1931年8月8日广告。红框内是与爱国相关的广告词。


九一八事变过后,举国震惊,在悲愤之余,也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国人再一次掀起抵制日货的高潮。


民族实业巨头刘鸿生创办的章华毛纺厂干脆把国耻日当作推广商品的动力,于次年推出了“九一八”牌薄哔叽布料,与国外的呢绒竞争。


它的广告是这么做的:


“国人,汝其忘九一八之耻乎?请用中国惟一伟大毛织厂特制章华‘九一八’薄哔叽。纪念国难发,奋图强”。


 

《新闻报》 1934 年 9 月 18 日,章华毛纺厂‘九一八’薄哔叽广告。


1932年1月7日,中国福昌烟公司在《申报》头版做了个整版广告,宣传自己新推出的“马占山将军香烟”。


在日本入侵东北之后,作为东北军将领,马占山一直率部抗日,大挫日本关东军的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成了全国瞩目的抗日英雄。


中国福昌烟公司就以此为契机,把马占山将军当作自己的香烟品牌,并大做广告。


广告上有上海青帮头子,三大亨之一的黄金荣题词:愿人人都学马将军。


广告上说“爱国民众已一致改吸马占山将军香烟”,原因第一条,就是全国一致景仰马占山将军,第二条是卖烟会有军队的慰劳金。

 

《申报》1932年1月7日马占山将军香烟广告。


而一些药品或补品广告,则过分地利用甚至歪曲了公众的爱国情绪。


上海有个九福公司有一个补品,叫“百龄机”——名字很奇怪。


百龄机药瓶。


“百龄机”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可以补血、开胃、润肠,但在宣传中,又被吹成了神药——“服百龄机药片,可保终身康健无疾。人人可活百龄。”


1925年6月12日,百龄机在《申报》做广告,标题耸人听闻:“警告:亡国灭种即在目前”。


广告内容说西洋人身强力壮、体格魁梧,而中国人萎靡不振,弱小多病。这是因为外国人知道锻炼身体,而中国人不仅不知道锻炼,也“不知滋补”。


怎么解决这种丧国灭种的危机呢?吃百龄机!

 

1925年6月12日《申报》百龄机广告。


这种字里行间对国人身体强健的强调,对亡国灭种的担忧,这是在消费国人焦虑。


1925年4月5日的《申报》头版最左边,有一则广告混迹在新闻中。巨大的字体写道:“岂不也是国耻?”


你以为又有什么丧权辱国的条约要签订了,结果仔细一看下面的文字,是上海中西大药房一个叫做“痰敌”的清喉祛痰药。

 

1925年4月5日的《申报》头版,红框内是“痰敌”药品广告。


广告里说,我国素有“东亚病夫”之称,就是因为中国人随地吐痰,在“中外宾主宴会,或公众集议场所,及电车火车之中,莫不高悬禁止吐痰之牌。”


这等于是“大庭广众之间揭示我国之不道德……”——如何雪耻?惟有速服此痰敌。


民国时,大量爱国广告把爱国简单化,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因为国货是为了振兴民族实业,所以只要看到国货就买买买,这就是帮助国家富强了。


中国建新公司的手帕广告,用“救国一条大路”为标题,广告说:“用国货就是有实力的根本救国”。


广升祥的袜子广告说:“爱用国货,即是爱国。”


国产香烟广告说:“爱国二字,范围极广,随时随地,皆可实行这个主义的。就如香烟……你吸的若是舶来品,自然说不上爱国二字了,你吸的若是国货香烟,不就是爱国了么。”

 

1920年1月22日《申报》国产良心牌香烟和外国肥皂广告的并列。


在外强侵略,民族受难之时,在广告中提倡购买国货,促进民族产业振兴,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这自然是应当的。


不过,买什么和爱什么并无实质关系,购买不等于爱,爱也不能购买。有些事儿,尽量还是别总搅和在一块儿聊。要不,可能显得自己真的气虚了。


参考资料

1.《商业广告》,周德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

2.《欲望的想像: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王儒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孙骁骥,东方出版社,2019年

4.《老上海广告》,上海画报出版社,1995年

5.《再见老广告》,由国庆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6.《月份牌广告画中女性形象演变之分析》,蒋英,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3年第1期

7.《〈新新新闻〉报纸医药广告研究(1937-1945)》,曹璐,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8.《从〈苏州明报〉医药广告看近代苏州社会问题(1925-1937年),吴慧慧,苏州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9.《民国初年北京市民的现代生活——以〈晨报〉广告为考察对象》,林牧,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10.《申报》档案,1872-1949年

11.《广告与推销》杂志,1935年5月



世界从未如此神秘

▬▬▬▬▬ ● ▬▬▬▬▬

We Promise

This is Original


文中未注明来源的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仅用作说明。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打赏土豆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