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验之魅106】【实验人33】大豆专家︱63届初中、66届高中校友李卫东

2017-04-06 殷红 殷红的实验眼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众号”


李卫东校友曾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李卫东校友说,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有三个难忘:难忘附中生活,难忘77年全国高考,难忘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苦与乐。


本期实验眼就和你分享我校63届初中、66届高中校友,大豆专家李卫东的故事。


难忘附中生活

63届初中、66届高中校友李卫东。


李卫东校友出生于1947年3月,山东省龙口市人。

 

1960年9月,他进入当时的郑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即现在的河南省实验中学)读初中,直到1966年10月高中毕业并参加工作,他在附中学习生活了六年。当时他的名字叫李大宝。

 

初中三年,每年的班主任都不同,初一时是刘清河老师,初二时是贾幼琴老师,初三时是何思勤老师。初中时他能回忆起来的老师有教语文的刘清河老师、贾幼琴老师、何思勤老师,教数学的陈贤文老师,教物理的蒋兰英老师,教历史的齐东富老师,教生物的陈国央老师,教俄语的王再三老师,教劳动课的吴福廉老师。1963年初中毕业时,面临升学考试和报志愿,郑大附中高中部要从之前的的四个班减少为两个班,而且还要从全省招收一部分学生。竞争压力很大,如何填报志愿?他问班主任何思勤老师,“第一志愿我想报附中,第二志愿想报九中,第三志愿报哪里好呢?”何老师说:“其实你报这第一、第二志愿就可以了。”他说何老师的话让他很受鼓舞,这是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当然,正式填写志愿时,为保险起见,他还是在第三志愿栏填上了十一中。

 

1963年,他初中毕业如愿考入郑大附中(由郑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更名而来,即现在的河南省实验中学)读高中。初中同年级四个班的200名同学升入高中的仅仅80人,加上全省招收的,那一届高一新生总共不到90人。大家被分为两个班,卫东校友在二班。高一时的班主任是刘炳照老师,高二、三时的班主任是侯志扬老师。高中时,语文老师是陈振洲、蔡斌芳、张心明,物理老师是李玉涛,数学老师是王明生、陈其萍、张瑞三,化学老师是谢振国、范传贤,俄语老师是张彦行,政治老师是刘炳照、侯志扬,体育老师是葛蔚起。离高考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当时不成文的预期是争取80%的升学率。班主任侯志扬老师善于鼓动激励,卓尔不群,找了一部分同学谈话,分析问题,找出差距,加油鼓劲。谈话的同学分两种,一种是努努力可以考上重点大学,不努力就是一般大学;一种是努努力可以考上大学,不努力就落榜。他说:“侯老师没有找我谈话,据说是属于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不必谈话了。我当时感到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令他预想不到的是,因为那场运动,使得本该属于他的高考竟然要等到十一年之后了。

 

中学时光过去了这么多年,他依然很感激当年的恩师们。卫东校友说:“那时,他们大都30岁左右,都是经过选拔进入附中的。老师们教学认真,都很敬业。老师课堂上讲完课,我们课下完成作业,这样知识就掌握了。我们的作业,老师们批改的很认真,对作业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课堂上统一讲解,个别问题还会找学生纠正,一个也不会漏掉。”


难忘77年全国高考

1963年7月,郑大附中初三一班毕业留影。第二排左起第五位是物理老师蒋兰英、第六位是班主任何思勤老师、第七位是历史老师齐东富老师。最后一排左起第七位是李卫东校友。


1977年10月21日,国家宣布恢复高考。五十天后,1977年12月9-10日,高考正式开考。卫东校友说,没想到高中毕业已经十一年了,自己已经三十岁了,竟然还有机会参加高考。

 

谈到这次高考,卫东校友感慨万分。他说:“77年高考,河南省有70.59万人报考,当年录取了9300多人,录取率为1.3%。当时理工科考的是理化、数学、语文、政治等四科。第一门考理化,等我临交卷之前,虽然没有做完题,但根据题的难度和数量,我意识到这次我能考上。毕竟高中毕业了十一年,没咋摸课本,高考前虽拼命准备也仅仅是唤醒当年的记忆,这些记忆还是得益于母校和恩师的赠馈。据说当时如果不考虑年龄,按分数录取,1966和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将囊括大部分录取名额。但我省对于25岁以上考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就拿理工科来讲,4门课程的总分,25岁以下考生体检分数线156分,25岁以上的则为256分,相差100分。不仅如此,当时重点大学对于25岁以上的考生一个不收,本省本科院校每个班30多人仅招收1名25岁以上的,其余过体检线的考生全部招收到了省里的几个大专班。当年被录取的考生中,相当一批是高中代课教师,大多也是66、67届的高中毕业生,这些人是最强劲的高考竞争对手。当年我们郑大附中66届高三二班参加77年高考的,考上了6人,78年高考又考上5人。想当初高中毕业准备高考时何等心高气傲,一般大学就没有考虑过。77年高考录取后,根据现实的形势,而且我当时已在河南省农科院作物所工作,专业对口,感觉能上农学院也就可以了。”


卫东校友告诉我,通过77年高考可以看出郑大附中66届的实力很强。他给我举了两个例子,一是66届郑大附中高三一班的程庆获得了1977年高考的全省理科总分第一名。二是66届郑大附中高三二班的王媛,她报考文科,获得郑州市总分第一名,全省总分好像排前三,数学竟然得了100分。他说这两个人来自同一所中学,绝非偶然,说明了母校当年的校风好、教学质量高。

 

最终,卫东校友被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录取。作为77级新生,他们都是在1978年3月入校的,读了四年本科,获得了学士学位,于1982年元月大学毕业。


难忘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苦与乐

2009年8月,李卫东校友在北京出席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时在会场外留影。


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因为原单位在毕业分配前来学校要他,于是他就返回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事大豆育种、资源、区域试验等科研工作。


1988年3月至1989年3月他被农业部派往美国密苏里大学为访问学者,进行大豆抗孢囊线虫遗传育种合作研究。


1993年5月至1994年5月被国家教委派往德国吉森大学为访问学者,进行油菜抗胞囊线虫遗传育种合作研究。


回国后开展了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定及在河南省的分布研究。后经过年轻一代的接力研究,包括完成博士论文、连续2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研究,目前本项研究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河南省农科院成为国家区试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定点单位。


2012年2月,李卫东校友海南省三亚市南繁基地从事科学研究时留影。


卫东校友说:“从事科研工作很辛苦,从事农业科研工作,那更是苦上加苦。要掌握第一手科研数据,就必须经常要深入田间地头,不怕酷暑风吹日晒。”

 

不仅如此,农业科学研究的周期是很长的,卫东校友所从事的大豆研究更是这样。


他就大豆育种即大豆新品种选育举例说,目前主要是有性杂交,对于分离的后代进行定向选择。


育成一个大豆新品种,要经过父母本杂交一年,至少七代选择后进入省级预备试验,这要7年。


品种审定的法定试验包括省级预备试验(预试)1-2年,省级区域试验(区试)2-3年,省级生产试验(生试)1-2年,这些法定试验分布在全省各个生态区,多的曾达20个试点。完成了法定试验后达到审定标准的才可以申报审定。从配置杂交组合到品种审定,至少要12年时间,如果海南加代,可缩短时间,但至少也要9年。


参加省级预试的品种,大部分是进不了区试的,百分之十左右产量高、综合表现好的才可以升入。进入区域试验的品种同理能进入生试的仅三分之一左右,而升入生试的品种只要表现好,一半以上可以通过审定。努力苦干,还要有好的机遇才能育成品种。辛辛苦苦一辈子没有育成1个审定品种的也是有的。


要育成国家审定品种,河南省审定后还必须参加国家预试、区试和生试,还要4年时间才有可能通过国家审定。品种在审定前推广是不合法的,要想报成果必须在审定后推广3-5年以上,有了面积,而且比以前的品种有经济效益才可以。


可见,从事大豆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俯得下身子。卫东校友说他几十年的大豆研究就是这样过来的。


2001年7月,李卫东校友(中)在郑州与美国专家进行交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埋头苦干,卫东校友在大豆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参加和主持了“六五”至“九五”国家攻关大豆育种和品种资源研究项目。他曾主持农业部丰收计划、河南省重大攻关项目、河南省种植业区划、国家大豆区试、河南省大豆区试。作为2000年国家跨越计划首席专家,他主持了“优质高蛋白大豆豫豆25号和郑92116生产技术”项目,主持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郑92116试验”。

 

他还参加了选育豫豆2号、10号、16号等十余个审定品种。他主持育成审定品种9个,其中蛋白质含量超过45%的高蛋白品种6个,有豫豆12号、国审郑92116、国审豫豆19、豫豆25、国审郑9525、郑豆30,还有国审郑196、国审郑9805和郑120含量大都接近高蛋白指标。这些优质高蛋白大豆品种,均比高产对照增产,使高蛋白和高产两个负相关的性状融为一体,能为生产所接受,促进了黄淮海高蛋白和高产大豆特色和优势的形成。


李卫东校友主编的主要著作。

李卫东校友参编的主要著作。


多年来,卫东校友荣获省部以上科技成果奖12项,其中二等以上成果奖10项,含国家奖1项。他主编了《黄淮海夏大豆及品种参数》《黄淮海大豆改良种质》《河南大豆审定品种及技术参数》《河南大豆改良种质》《现代河南大豆品种及栽培技术》等5部著作,参编了《大豆高产专家谈》《中国大豆品质区划》《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二)》《大豆新品种及丰产栽培技术》等9部著作。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多达50余篇。


2007年2月,李卫东校友荣获的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荣誉证书。


以苦为乐,尤其是当科研项目取得成功时,他更是激动不已。他说这些成果有助于推动我省乃至我国大豆作物的增产高产,这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再苦再累也值了。


2007年,卫东校友退休后,被返聘到河南农科院大豆品种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工作,并担任名誉主任。2008年,他又被返聘到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虽年已七十,但仍在农作物研究尤其是大豆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着。


这就是李卫东校友。

 

实验眼衷心祝愿卫东校友身体健康,为河南、为国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字:殷    红

图片:李卫东  王    媛

文字校对:柴红森 时玮芬

编辑排版:殷    红

排版指导:冯    辉 田婷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