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古田罗峰 旧时“灯油租”里的育才账

2018-02-07 谢海潮 古田发布

  

  

  宁德市古田县城西街道的罗峰村,地处“古田八景”之一的五华山麓,海拔650米,是省级传统村落和重点老区基点村,现今在册户数706户2438人,绝大部分村民姓魏。

  高山平原罗峰村 本组照片由 李鸿池 摄

 罗峰村北1公里处一片巨大摩崖上,有20余处石刻。石刻集句多出《论语》《诗经》等典藏,有真、草、隶、篆等字体,句佳字美。


  从清代中叶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布废除科举的一段时间内,罗峰魏氏族人几乎年年有人获取功名,秀才以上者共85人,出任知县等官职者15人,延至民国,所出大学生和博士,在古田全县村级中按平均人口来算,均列前茅。

  一个规模不大的高山密林村,缘何出了这么多人才?乡贤长辈魏鉴串对近日前来一探究竟的记者说,罗峰“多出人才走天下,是重教兴学的结果”。

       明代造反者的遗孤

  罗峰村弯墩峡有3棵大樟树,历经500多年风霜,依旧浓荫盖地,据传均为罗峰魏氏开基祖婆邓秀娘亲手所植,如今最大的一棵胸径达2米多。

  乡谚云:“什么样的娘,生什么样的儿。”种植樟树的邓秀娘,自然并非等闲之辈。据记载,明正统年间,魏族舅亲即邓秀娘的胞兄邓茂七,在沙县揭竿而起,攻克了沙县、建瓯、建阳、尤溪、古田等10多个县,大批官军赶往福建围剿农民义军。邓秀娘和丈夫魏振兴跟随邓茂七的义军,与明朝官军血战,由于力量悬殊,魏振兴战死疆场。

  邓秀娘带着年仅12岁的儿子魏法旺等7人,拼死杀出重围,乘船沿闽江南下逃到古田县黄田村下坂隐居数月,由于黄田是濒临闽江的重要码头,人多眼杂,便于明成化年间,辗转逃到五华山下的罗厝前(今罗峰村),由范姓财主收留,勉强糊口度日。

  等到魏法旺成年,范姓财主把女儿许配给这位勤劳且聪慧的放牛娃,并把田园财产悉数交给女婿女儿打理,自己搬到附近村庄生活。

  因邓茂七带头率众造反,邓、魏两家惨遭灭族之灾,只有机敏过人的邓秀娘带着儿子逃过劫难。在战乱中,她每到一地都栽几棵樟树,默默祷告:“树存活,居其地。”她在罗峰无祠坛和弯墩峡分别种下几棵,数年后但见“存活树”枝繁叶茂,遂定居于此。

  如今,从当地几栋标志性建筑中,还能看出罗峰独有的底蕴。始建于道光年间的上回堂,内有“望坟楼”——楼上开窗可见父母坟墓,寓意“代代传承孝道”;厅堂上方匾额镌有“种德锄经”字样,又表明罗峰人企盼“读书育人,以智取胜”。

  学租等集资办学模式

  1996年,罗峰村出版了全县第一部村志,10多万字的大开本。《罗峰志》有这么一句话,“教子教孙须教德,勤耕苦读志更高”。

  当地集资办学的传统悠久。早在农耕时代,经济稍好的一些农家会出资聘请先生,先后办起两所书斋和两所私塾,到了有一定规模,族规规定罗峰魏氏各房公产(田租)都应切下一块作为学租,俗称“灯油租”,成为祖辈留给子孙的教学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师薪金等开销,若学租不够使用,再由学童家长分摊。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罗峰村举人魏建祥返乡创办全县第一所近代新式小学。学校原办在破旧祠堂里,后经魏建祥慷慨解囊,并发动大伙捐资,兴建土木结构新校舍,有教室8间、师生宿舍楼各一座,礼堂、操场、膳厅等一应俱全,在当时古田农村堪称一流。学校设立初等五年、高等四年共九年两等学制,开设经文、算学、写字、天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儿童年满7岁皆可入学,首次招生120人。

  民国时期,罗峰学校教育经费一部分由县政府拨给,一部分由“国教基金”供给,不足部分由各家分摊筹集,其来源有祖产的墓租、各房的公产、店租等,用稻谷支付。教师月薪一般为60公斤大米,按月发给。

  在男尊女卑的年头,罗峰人却重视女子教育,有12名女子毕业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出了6位博士,其中留美博士5名,三男二女。

  当地学风之盛,流传至今的中秋夜盘诗习俗即为一证。当晚,几家孩子凑在一起,边烧瓦塔(拣碎瓦片,垒起丘状、中空的瓦塔,把草莽、碎柴塞进塔中烧着)边盘诗。“撩哥盘诗哥就来,哥哥诗本未带来,成千八百无数算,铁的扁担挑不来”,孩子们用本地方言诗来诗往,响彻夜空,常到深夜仍不分胜负,最后由长辈出面调停,才肯作罢。

  江姐式的女英雄

  五华山五峰连峙,劲松挺拔,霞光拥翠,故称“华顶栖霞”。罗峰地貌呈“五马归槽”之状,平卧五华山麓,又有“高山平原”之谓。这一带地僻山高林深,从1942年到1949年,罗峰成了中共福建省委、闽浙赣区党委和闽东北特委的重要交通站,游击队的活动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云激荡,许多在外求学的罗峰青年积极追求真理,参加革命。在福建师范大学编辑的《永恒的星光》“革命烈士纪念册”中,罗峰村的魏雪馨、魏品团名列其中。

  魏雪馨,1922年6月出生于罗峰贫苦农家。其父务农兼长途挑运,不幸失足坠桥身亡。2岁丧父的她,童年家庭生活困苦。

  1938年,魏雪馨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其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41年夏,魏雪馨高中毕业后按组织指示回古田,先后到多个小学任教,借以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1943年起,魏雪馨先后担任中共福建省委政治交通员、省委福州总联络站联络员、中共闽北特委机要秘书,多次奔走于福州、永泰、长汀等地。她经常乔装为普通学生、大家闺秀、政府职员或田妇村姑,甚至乞妇,往返于游击区和国统区之间传达上级指示。

  1946年初,她奉命在福州开办“斯文印刷所”,白天对外营业,夜里秘密印刷党的文件及传单。1947年7月,中共福建城工部决定智取海关埕码头缉私仓库中的部分货物。魏雪馨等人精心设计、校验,仿印国民党政府“海关货物放行单”,由其他同志领出270余匹布和一批棉纱。随后,又仿印官僚资本“六丰银行”的领米条,领取1万余公斤大米。国民党高层下令通缉仿印者,闽浙赣区党委通知魏雪馨转移到游击区,她不忍扔下未竟的工作,仍留在福州坚持斗争。

  1947年10月,魏雪馨化装成阔太太到福州华南附中联系工作,经过安泰桥时被特务认出被捕,在狱中历经十个月的残酷折磨,始终坚贞不屈,于1948年8月被秘密勒死,时年26岁,后人誉之为“江姐式的女英雄”。

  据介绍,罗峰村搜集魏雪馨等罗峰英烈的文物、照片进行布展,并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展出。作为这项活动的积极组织者,魏鉴串表示:在这片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一定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光大。


来源:《福建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