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成事的人都有几分傻气

2018-01-15 正反读书

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


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


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决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理性与感性一直是我们生活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一个两难问题,总听人们抱怨自己为人处世不够理智,太感性了!


对此,在“国民阅读经典” 系列之一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中,关于情感与理智,作者朱光潜给出了不同于常规的独到论述,我们一起来看看。


——正反君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情与理 | 节选

1  生命并不受理智支配


依现代哲学家看,宇宙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个体的生命,都只有目的而无先见。所谓有目的,是说生命是有归宿的,是向某固定方向前进的;


所谓无先见,是说在某归宿之先,生命不能自己预知归宿何所。比方母鸡孵卵,其目的在产小鸡,而这个目的却不必预存于母鸡的意识中。理智就是先见,生命不受先见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


在心理学方面,理智主义的反动尤其剧烈。这种反动有两个大的倾向。享乐派心理学者以为一切行为都不外寻求快感与避免痛感。快感与痛感就是行为的动机。吾人心中预存何者发生快感、何者发生痛感的计算,而后才有寻求与避免的行为。


这种学说在十八、十九两世纪颇盛行,到了现代因为受麦独孤心理学者的攻击,已成体无完肤。依麦独孤派学者看,快感与痛感是行为的结果,不是行为的动机


在动作未发生之前,吾人心中实未曾运用理智去预期快感如何寻求,痛感如何避免。行为的原动力是本能与情绪,不是理智。这个道理麦独孤在他的《社会心理学》里说得很警辟。 


心理学上第二个反理智的倾向,是弗洛伊德派的隐意识心理学。依这派学者看来,心好比大海,意识好比海面浮着的冰山,其余的统统是隐意识。意识在心理中所占位置甚小,而理智在意识中所占位置又甚小,所以理智的能力是极微末的。


通常所谓理智,大半是理性化的结果。理智之来,常不在行为未发生之前,而在行为已发生之后。行为之发生,大半由隐意识中的情意综主持。吾人于事后须得解释辩护,于是才找出种种理由来。这便是理性化。



2  理智的生活是狭隘冷酷的


总观以上各点,我们可以知道在事实上理智支配生活的能力是极微末,极薄弱的。更进一步,我们姑且丢开理智是否确能支配情感的问题,而衡量理智的生活是否确比情感的生活价值来得高。


第一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狭隘的。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联串起来的字。


如果纯任理智,则宗教对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自然没有神奇,冥感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于人生也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男女的结合只是为着生殖。我们试想生活中无美术,无宗教(我是指宗教的狂热情感与坚决信仰)无爱情,还有什么意义?


记得几年前有一位学生物学的朋友在《学灯》上发表一篇文章,说人生只不过是吃饭与交婿。他的题目我一时记不起,仿佛是“悲”“哀”一类的字。


专从理智着想,他的话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他忘记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了感情,这个世界便另是一个世界,而这个人生便另是一个人生,决不是吃饭交婿就可以了事的。


第二,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理智指示我们应该做的事甚多,而我们实在做到的还不及百分之一。


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于有情感在后面驱遣。比方我天天看见很可怜的乞丐,理智也天天提醒我贩济困穷的道理,可是除非我心中怜悯的情感触动时,我百回就有九十九回不肯掏腰包。


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决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3  爱是以心感心,以情动请


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不特人生趣味剥削无余,而道德亦必流为下品。严密说起,纯任理智的世界中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纯任理智的人纵然也说道德,可是他们的道德是问理的道德,而不是问心的道德。


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而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比方中国人所认为百善之首的“孝”,就可以当作问理的道德,也可以当作问心的道德。如果单讲理智,父母对于子女不能居功,而子女对于父母便不必言孝。这个道理胡适之先生在《答汪长禄书》里说得很透辟。


他说: 今年我自己生了一个儿子,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也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的给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


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了……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了祸根。……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减轻罪过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了


因此,胡先生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 胡先生所以得此结论,是假定孝只是一种报酬,只是一种问理的道德。把孝当作这样解释,我也不赞成把它“列为一种信条”。


但是我们要知道真孝并不是一种报酬,并不是借债还息。孝只是一种爱,而凡爱都是以心感心,以情动情,决不像做生意买卖,时时抓住算盘子,计算你给我二五,我应该报酬你一十。换句话说,孝是情感的,不是理智的。



4  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世间有许多慈母,不惜牺牲一切,以养护她的婴儿;世间也有许多婴儿,无论到了怎样困穷忧戚的境遇,总可以把头埋在母亲的怀里,得那不能在别处得到的保护与安慰。


这就是孝的起源,也是一切爱的起源。这种孝全是激于至诚的,是我所谓问心的道德。 孝不是一种报酬,所以不是一种义务,把孝看成一种义务,于是“孝”就由问心的道德降而为问理的道德了。


许多人“孝顺”父母,并不是因为激于情感,只因为他想凡是儿子都须得孝顺父母,才成体统。礼至而情不至,孝的意义本已丧失。儒家想因存礼以存情,于是孝变成一种虚文。像胡先生所说,“无论怎样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带上高梁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赞他做‘孝子夕了”。


近人非孝,也是从理智着眼,把孝看作一种债息。其实与儒家末流犯同一毛病。问理的孝可非而问心的孝是不可非的。 孝不过是许多事例中之一种。其他一切道德也都可以有问心的和问理的分别。


问理的道德虽亦不可少,而衡其价值,则在问心的道德之下。孔子讲道德注重仁字,孟子讲道德注重义字,仁比义更有价值,是孔门学者所公认的。仁就是问心的道德,义就是问理的道德。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这是很精确的。 


我说了这许多话,可以一言以蔽之,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代表作品 《朱光潜选集》《悲剧心理学》《无言之美》《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 END >

编辑整理:正反君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经典,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为什么越来越多有钱人感到不快乐?

使生活值得苟且的,只有这两样东西

别问我,问上帝去!

这是我读过最幽默、金句最多的一本书

一个人运气好不好,与人品关系很大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正反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