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事件背后的第一推手
“由于权力失控而引发的连锁反应,
会让社会失去信仰、荣誉、
责任、良知、理想,
会让一切都变成可交易的商品。
唯有权钱才会让每一个人有存在感!
于是,教师把园丁卖了,
医生把天使卖了,
士兵把勇敢卖了,警察把正义卖了,
男人把尊严卖了,女人把贞洁卖了,
穷人没东西买卖,只好把希望卖了,
富人在有了钱之后,也顺手把良心卖了!”
——弗德昆斯基
上面这段前苏联哲学家弗德昆斯基的名言,虽然略显极端,却赤裸裸地说出了人类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
就说这次引起全社会恐慌的疫苗事件,大家都已经很清楚,生产疫苗的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竟做出此等丧尽天良之事!
今天中午的时候,易中天微信公号发了一篇短文《问题疫苗与疫苗问题》,指出,问题疫苗好办,销毁就是;但疫苗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
所以,此类问题的发生,是有根本性社会问题存在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相关监管部门的市场监管机制还应改善,毕竟,疫苗本来是管控更严的产品。
须知,有太多商人骨子里就是奸商,很善于钻法律漏洞,游走于灰色地带,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非政府出面管控不可,这也正是市场经济下政府监管的价值和必要。
其二,这也是最重要的——商业社会里,信仰沦丧,金钱至上的普遍社会风气。尤其是企业家精神的极度匮乏,几乎处处是唯利是图的商人,真正称得上企业家者,寥寥无几!
这种商业社会的根本性文化弊病,正是奶粉事件、疫苗事件等商业乱象的第一推手,要想根治,除了健全政府的法制监管,更关键的是“社会文化、信仰和精神的重建”。
之前曾给读者朋友们推荐过一本书,叫《企业家精神》,作者在书里面一针见血地指出:
当代中国的企业商人最缺的不是能力,而是精神。真正的企业家赚钱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只是事业的保障,其精神世界里有一种一般商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完成社会精神由士大夫精神到企业家精神的转型。中国当代的企业家精神,首先应该具备历史传承下来的士大夫精神中的优秀因子。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分享《企业家精神》这本书,重点谈谈企业家精神的打造,以及商业社会的信仰重建。
文 / 丁栋虹
摘自《企业家精神》
01
企业家既要赚钱,也要社会责任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马丁·路德·金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
企业家的特质在于特别强调个人价值,但Hisrich和Peters指出:“对企业家非常重要的个人价值的另一个方面是企业家的道德和道德行为。”
企业的领袖是企业总体价值的化身,是企业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导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念,他们能是一个企业的旗帜。
道德是无形的,但它的影响甚至决定是方方面面的。你有美德,你的思想就会精确,你整个人就有条理,这就是美德的功劳。
鼓励献身的领导者,都有一个有时带点神秘色彩的崇高目标或是精神目标,他们相信有一套凌驾于他们之上的力量。这种信仰可能不是上帝或宗教,但永远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或真理。
他们正是因为坚守这种信念,并且具有将其发扬光大的使命感,才会在内心产生安全感,从而表现正直的行为,他们的信念使他们的人生带有特殊的意义,这是他们具有领导能力的关键。
他们并非只是为自己做好打算,为这种小目标牺牲不值得,而是为信念和使命做打算,为这种大目标牺牲值得。
松下幸之助说过:“我的责任就是为公众提供卓越的产品,丰富他们的生活,并带去乐趣。如果我们公司的利润下降、收入减少,就说明了我们没有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
松下电器创业家们坚信,他们的事业对全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能为消费者、员工,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创造价值。
企业家是把企业完全当做自己赚钱的工具,还是赚钱的同时又能承担起企业家应负的社会责任?这和企业家的道德情操关系极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强调了精神方面的需求;弗洛伊德也说,人有三个“我”:
一个是“本我”,一个是“自我”,一个是“超我”。“本我”是动物的我,赤裸裸的我;“自我”是社会的我,是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我;“超我”是精神的我,是最具有人格魅力的我。
用他们的理论来套用企业家,企业家的人格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为自己(或家庭、或朋友)赚钱的企业家;第二个台阶是既为自己赚钱又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第三个台阶是既是企业家,又是理论家、思想家。作为企业家,至少应该上到第二个台阶,能承担社会责任,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第三个台阶虽不容易上,但不要求每个企业家都成为理论家、思想家,只有大师级的企业家,如松下幸之助等,才可以够得上这个层次。
松下幸之助老年时专门成立了一个哲学研究所,和一帮朋友谈天说地,省悟人生,思考人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也思考人的事业与生命的关系。
02
中国的很多公司是没有文化的
张瑞敏指出:“所有企业的成功,背后的支撑,一定是成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对与错、是与非、黑与白之间的明确界线,也就是说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什么是我们提倡的,什么是我们反对的。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原则和标准来裁决一些重大的争论或者讨论,这家企业就不是黑白分明的企业。一家企业如果黑白不分,那将是非常可怕的事。因为这样,就会造成不良的风气,危害企业的发展。
世界上优秀的公司,对于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一定是黑白分明、清清楚楚的。松下有一句名言:
如果你犯了一个诚实的错误,公司非常宽大,把错误当作训练费用,从中学习,但是你如果违反公司的基本原则,就会受到严重的处罚——解雇。
这样,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强大团队就能真正建立起来,这时企业要实现一个目标就仅仅是时间问题。
彼得·德鲁克在研究了689家企业后发现:一个企业所能依赖的只有企业精神,而这种企业精神的实质往往受到企业领军人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企业领袖的精神是企业生存、公司基业常青强有力的心理支撑。
市场经济对道德的挑战和冲击,使得中国一部分企业领导者不明白什么才应该是真正卓越的领导者素质和品格。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大批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完善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争取从思想上、理念上、行为上与卓越的国际企业家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接轨。
正直是商业伦理的试金石,是领导者必需的品质。哈佛商学院的办学宗旨是:让商务成为职业。什么样的工作堪称职业?衡量职业的七个标准,其中之一就是成员须具备利他主义精神。
彼得·德鲁克早已在其里程碑式的著作《管理学》中同样指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最重要的特征是有正直感。成功的企业家最优秀的品质是正直。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把孔子的这种思想用在企业里,就是以北极星形象地作比喻。
企业员工像众星似的有规则地工作运转,那主要是企业家起着表率的作用,以身作则。要“先之劳之”,“正其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但黑白分明讲起来简单,事实上在很多地方经常黑白不分,现实中我们发现:
有的企业家,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他们会信誓旦旦,要努力共建一家伟大的公司。但一旦面临利益冲突,这些人很可能马上就会换一个面孔,他们仅仅相信可以得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这个利益受损了,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真的。
大部分伟大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其创始人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在这一点上,文化意义上的创始人才能决定一个企业的持续。总经理倡导什么,企业的方向就是什么;总经理信奉什么,企业的信念就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很多的公司是没有文化的。什么是文化?老总在的时候与老总不在的时候,黑和白都是一样的;人们的行为只与文化有关,与权力无关,这就是文化。
03
企业家之间拼到最后,拼的是境界
另一方面,企业家要想赢就一定要有大境界。企业家之间拼到最后拼的是境界,然而,许多企业家都输在了境界上。
企业运作的技巧可以学到、企业管理的招数也可以学到,但境界却不好学。因为境界常常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尼采说:“你应当追求柱石之道德:它愈高,而愈美丽、愈优雅,但其中则更艰苦,更要负荷更重的重量。”
境界是一种“道”。何为道?庄子在天道里说:“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
意思是说:道,从大的方面说它没有穷尽,从小的方面说它没有遗缺,所以说具备于万物之中。
广大,道没有什么不包容;深邃,道深不可探。一名企业家要想成为真正的精神领袖,没有近乎道的精神力量,终其一生也只能茕茕于名和利的漩涡中,做一个所谓的商人。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无求品自高”,其实它的意思就是:一个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最多的人,而是欲望最少的人。
西方有一句谚语就是说:The richest person is not one who has the most, but one who wants the least.
孙大午认为,成功的人生,首先要找到做人做事的起点,可以把这个起点称之为“1”。这个“1”,包括经济意义上的“1”和社会意义上的“1”。
经济意义上的“1”,就是俗称的“第一桶金”,是干干净净、踏踏实实的本钱;社会意义上的“1”,就是做人的本分、做人的良知和常识。经济意义上的“1”好找,找到以后还可以添上若干个“0”,积累巨大的财富。
但是社会意义上的“1”很难守住,一旦守不住,就会丢掉本分,迷失本性,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从哪里来,这就危险了。
人是会随着财富的增长、身份的变化有所改变的,但有些常理、本份的东西永远不应改变。从“1”出发,在“1”后面添上若干个“0”,还能再回到原点,回到这个“1”。
自古以来,多少人从“1”开始,没有添上一个“0”;多少人在“1”后面添了若干“0”,最后越走越远,回不来了,甚至忘了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了,结果迷失了本性。
< END >
编辑整理:正反君
文中插图来源于网络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正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