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共77名)
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
(共77名)
北京市
于海宽
北京市延庆区博物馆(北京市延庆区文物管理所)副馆长(副所长)。
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是长城文化带建设的排头兵、地区发展的建设者、扎根基层的当家人。带领团队完成北京延庆170余公里长城的现场踏勘、资料整理、实地复核,率先采用GIS技术标注延庆长城资源分布图。完成域内500余处文物资源复核及调查,摸清延庆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家底。参与完成古建筑修缮近百处,开展文物安技防项目数十项,推动“长城脚下的冬奥盛会”(延庆赛区)文化组团展示弘扬工程。
麻莉莉(女,满族)
北京市丰台区文物管理所所长。
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坚守基层一线。讲政治,顾大局,全力配合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推进金中都外城城墙考古发掘,项目被列为北京市2021年度重要考古成果之一。将文物本体保护与增进民生福祉相结合,以“使用权置换周转”的最小投入,妥善处理好岱王庙周边14户居民腾退工作,确保文物修缮和群众工作的“两个同步”。组织参与多项专题研究,深入挖掘地区历史文化内涵,推进丰台历史文脉保护传承。
庞献辉
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所长。
从事文物保护和博物馆领导工作,以博物馆建设为抓手,推动博物馆提质升级,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法海寺明代壁画保护路径与方法,加大数字信息技术、壁画三维矩阵信息采集的应用。在维护文物历史风貌的前提下,通过创意开发、多元媒介、文化讲坛等探索让文物活起来。借助精密仪器及专业技术,启动法海寺预防性壁画保护监测,开展法海寺藏龙纽铜钟铭文研究。推动法海寺壁画走出去,优化法海寺文保团队,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天津市
徐燕卿
天津市河北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文博馆员。
立足岗位职责,埋头苦干,热爱文物博物馆事业。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负责田野调查、数据测绘、档案研究,其创新文物数据分析方法被天津市推广。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克服人员短缺、资金不足和档案缺失等困难,首次全面摸清全区文物家底。多次承担重要文物调查、文物修缮和博物馆展览等工作,所在区文物工作水平位于全市前列。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延长开馆时间,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下沉防范区和管控区。
崔志华(女)
天津市滨海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服务中心博物馆部主任、文保部主任(兼)、副研究馆员。
承担天津市滨海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运营管理,践行“情系国之文脉、守护精神家园”的使命。坚持学干结合,带头认真钻研业务,组织开展文博培训和学术会议。驱动文物保护与博物馆教育“两轮”,探索形成滨海新区文物保护员工作机制,创立定期巡查制度。在天津全市率先完成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和验收工作,积极推进文物本体修缮工程,全力实现文物最大化有效保护。
河北省
张文瑞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研究馆员。
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组织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建档。持续开展泥河湾遗址旧石器时代考古,参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组织实施雄安新区和崇礼2022冬奥会场馆太子城遗址考古,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建立河北省考古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出土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推进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开展定县汉简抢救性保护修复和整理研究,推动文化典籍整理抢救保护。组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推进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李新威
河北蔚县文物事业管理所(博物馆)所(馆)长、研究馆员。
投身基层苦干40年,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走遍蔚县22个乡镇、561个行政村,掌握全县文化遗产的保存分布情况。主持编制、实施文物保护工程124项,加强蔚县考古工作,建立有序文物保护体系。建设高标准精品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搭建对外文物交流平台,发挥文物“金色名片”作用。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建设,起草蔚县文保法规,配合公安机关打击防范文物犯罪。
曹雪(女)
河北博物院研究馆员。
专注于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及创意利用,独立设计商标图形10余个和文创产品800余种,完成河北博物院商标注册134件。原创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文创大赛中获得奖项,使河北博物院文创产品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独立设计博物馆原创陈列展览120余个,综合运用观众心理学、教育学、美感体验的理念,多形式诠释文物内涵。主持完成48个文物创意项目的交流推广,自觉担当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让文物“走到大众身边”。
山西省
田建文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研究馆员。
克服车祸留下的后遗症,几十年如一日,多次放弃优渥条件,扎根田野考古一线,具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甘于奉献的考古情怀、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平凡岗位上作出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致力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及晋文化、秦汉、宋金元考古等研究,先后参编《翼城枣园》《晋都新田》等大型考古报告,撰写100余篇学术论文,被山西省文物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文物工作先进工作者”。典型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共鸣。
韩炳华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副院(馆)长、研究馆员。
牢记考古工作者使命,主持整理四项重要的积压考古资料,并出版考古报告或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次获得山西省有关奖项。完成山西青铜博物馆开馆,持续参与“山西省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完成晋中、阳泉两地180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调查,组织实施山西受灾文物险情调查和灾后文物保护评估。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晋西商代青铜器资料整理与研究”,创造性提出文物搬迁保护的新方法。
韩利忠
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阳泉市博物馆)主任(馆长)、副研究馆员。
牢记共产党员身份使命,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建设,推动阳泉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克服编制缺乏、经费紧张的困难,使阳泉市博物馆顺利开馆,填补晋东区域地方综合类博物馆的空白。实施文物库房预防性设施等项目,提升文物展示效果。充实馆藏、活化利用,联合办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做好阳泉市文物保护,着力博物馆策展、运行等,多项工作获得国家、山西省肯定。
内蒙古自治区
斯日古楞(蒙古族)
科尔沁右翼中旗博物馆(文物所)馆长(所长)、文博馆员。
恪守“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四十年,建立健全国家级、自治区级、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自费购买摄影设备,记录文物古迹影像资料。在文物保护和打击文物犯罪工作中,敢与盗墓分子做斗争。在连续看护文物中突发脑溢血,至今手脚行动仍有障碍毫无怨言。建立科右中旗国有文物身份证制度,建成全旗文物资源数据库。参与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记录金界壕墙体的保存及损毁状况录。
张海斌
包头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深耕文物事业,奋战在文物保护管理和考古、陈列展览工作一线,既创造性开展实际工作,又注重学术研究。发现阿勒坦汗蒙文石碑等重要文物遗存,出版多部学术著作。重视文物保护,完成棚改区古建民居的摸底调查报告,为保护历史街巷和传统院落奠定基础。针对文物被盗案件频繁发生,提出边防武警巡逻时巡查文物遗址的思路。提出长城保护“薪传工程”,创建实施长城保护五结合、四推进、一统筹的“541”工作模式。
于宝东(蒙古族)
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
致力于文物博物馆事业,在文物鉴定、保护、展览、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业绩。主持清绥远将军衙署旧址等修复,完成“大辽契丹”等展览。组织或参与内蒙古文物鉴定、定级等工作,有力打击各类文物犯罪。完成内蒙古博物院藏品重新建账工作,彻底摸清藏品家底。组建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内蒙古管理处,结束内蒙古没有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的历史。撰写数十篇学术论文,举办博物馆专业人员培训班。
辽宁省
刘宁(女)
辽宁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研究馆员。
先后从事并分管藏品管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信息管理、社会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履职尽责,甘于奉献。推进文物藏品建账,为辽博新馆建设和库房搬迁奠定基础。主持协调各类文物修复保护方案的设计及论证,设计多个重要陈列展览。推出“探宝”辽博馆藏精品特辑等系列节目,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出版文博图书十多部,发表论文60余篇,推动辽宁在辽金地域文化的研究及宣传。
李海波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考古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从事文物法律法规宣传、文物安全、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考古发掘等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近三年连续被上级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主持铁岭塔东等数十项大型遗址和墓地的考古发掘,发表文章和论文10余篇。每年主持大型基建考古调查和勘探40余项,为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提供考古与文保支持。协助制定出台“土储前置”地方性法规,在国内率先完成辽宁石窟寺专项调查并通过验收。
李维宇
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从事文博工作26年,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担当负责,切实解决问题,勇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组织制定大连市“先考古,后出让”的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政策,有效破解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难题。推进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和出水文物移交工作,组织申报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支援边疆建设,采取区、地、县三级联动方式,深入开展那曲地区古籍普查工作。
吉林省
董峰
吉林省集安市文物局二级主任科员。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集安市文物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展示利用作出重要贡献。敢于坚持原则,设立“三不”规矩,严格执行文物保护规划。坚守工作一线,完成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普查。坚持文物保护与利用并重,编制遗址规划,修缮文物遗迹,打造特色文物景区,促进集安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主持大型考古发掘调查,发表多篇论文和专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为高句丽文物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李刚
吉林省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馆员。
从事文博工作35年,是吉林省文物系统业务工作的领军人物。坚持“学术立院、实干强院、特色兴院”的发展理念,使吉林省博物院走上新高度。注重创新,亲力亲为,不断完善展览体系。推动吉林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夯实吉林革命文物保护基础。发挥吉林省博物馆协会“交流协作、共同提升”的平台作用,促进省内文博事业全面发展。笔耕不辍,主编文博期刊《博物馆研究》,出版《辽宁 吉林 黑龙江古建筑(上、下册)》等多部著作。
王洪源(女)
长春市文庙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坚守基层文物工作一线,热爱文物博物馆事业,在乡村扶贫、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和重要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积极参与。做好长春文庙的修缮工作,最大程度保持历史原貌。重视藏品征集、整理工作,完善藏品管理制度,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馆藏体系。主题展览与临时展览相结合,开展藏品展示利用。结合馆藏文化资源,丰富社会教育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强化博物馆安全管理,确保文物和人员安全。
黑龙江省
赵永军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
热爱文物考古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意识,致力于发掘和保护黑龙江省文化遗产。主持多项大型考古发掘,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是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界的业务骨干和文物保护专家。为支援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数次率队赴湖北和重庆开展考古工作。组织参与中俄联合考古发掘,是我国较早赴国外开展考古发掘的案例。坚持学术创新,研究成果丰富,对我国东北及东北亚地区的考古文化遗存有着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盖立新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管理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一级调研员。
从事文物保护行政管理,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热爱文物事业,投身基层一线,走遍黑龙江省所有市县。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参与起草黑龙江多部文物法律法规。强化文物安全,严肃处理文物违法案件,提高黑龙江文物保护标准化、规范化。全程管理中东铁路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奖项。在抗洪救灾、抗击疫情等时刻,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上海市
翟杨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坚持在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和社会文物工作一线,取得丰硕成果和良好成效。开展江南文化考古学研究,提出船舫类考古遗存命名方法,发现我国最早的史前海盐制造遗址。深耕水下考古,开展长江口水下考古调查,发现长江口二号沉船,推进水下考古科技创新,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浑浊水域的“上海水下考古之路”。胸怀使命担当,提高文物进出境审核工作服务水平,完成海外文物回流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的文物鉴定。
王斌
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扎根上海金山文物保护基层一线,践行“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信念,以专业所学投入到文物工作中。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勇担社会责任,争做先锋模范。发挥文物保护专长,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开创金山文保新局面。利用考古专业特长,推动地方考古事业,深挖金山文物资源。活化文物保护成果,展示金山历史文化。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强化金山文物保护宣传。注重文保学术交流,加强金山历史文化研究。
江苏省
宋保舵
江苏省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处处长。
从部队转业至文物系统以来,始终奋战在无锡文物保护最前沿。参与无锡几乎所有重要文物的保护,为全市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注重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主持出版无锡普查成果图录。重视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落实,打造“主客”共享的新型文旅空间,倡导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大运河遗产监督管理模式,推进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开展。推进文博单位智能防控系统建设,主持实施无锡市文物安全执法监控平台。
李宏骏
常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
兢兢业业,真抓实干,为常州文物行政执法工作作出贡献。为发挥文物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试点单位作用,结合文物工作特点和执法实践,深入研究实操细则,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重拳出击,狠抓大案要案办理,推动形成文物执法多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配合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追缴大批珍贵文物。推进监管常态长效,承担江苏省试点建设文物安全示范区任务,初步完成常州市文物安全视频监控平台建设。
李竹(女)
南京博物院文物征集部主任、研究馆员。
先后主持南京博物院社会教育、文物征集鉴定等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为做好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试点,加强政策研究和解读,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为国家社会文物管理改革贡献力量。严守文物进出境和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标准,参与制定多项国家层面制度。推动南博获批国家文物局培训基地,承担全国文物鉴定人才培训和考核。坚持以展览需求为征集目的,创新征集理念,制订征集办法。
浙江省
严洪明
浙江自然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馆员。
为浙江文博事业建设与发展奉献了青春与力量,是新时代博物馆建设与创新的探索者。克难攻坚,圆满完成安吉馆建成开放,成为浙江省践行“两山”理念转化的实践样板。主持完成国家文物局“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连续3年的3个项目,并把试点成果打造成国内首个博物馆教育服务地方标准,率先提出“跨界合作”和“三众”办展新理念。开展数字化改革实践,坚持文化惠民,服务乡村振兴,引领全省博物馆科学发展。
王结华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
逐梦水陆考古三十年,以矢志不渝的情怀、始终如一的作风,为推进宁波、浙江和全国的水陆考古事业贡献力量,创造多个全国、全省、全市“第一”。执着于工作,醉心于科研,发表出版多篇多部著作,策展“水下考古在中国”等15个水陆考古专题陈列,讲述水陆考古故事,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将工作与科研放在人生首位,常怀感恩赤子心,家人的无私付出、同事的协助协作、组织的关心支持是前行的基石和动力。
张斯鸿(女)
新昌县博物馆(新昌县文保所)馆长(所长)、副研究馆员。
苦学巧干,大胆创新,克服小馆缺钱缺人缺物之困,带领团队做出骄人成绩,在浙江文博界创造“新昌博物馆现象”,成为基层博物馆典范。业务过硬,亲自撰写陈列文本、把关修改设计方案,策划推出多个原创大展,多次作为唯一县级馆荣获省级大奖,赢得“小馆办大展”美誉。多次作为唯一县级馆代表在浙江文博工作会议上作先进典型发言,多次作为唯一县级馆代表受邀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安徽省
王志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从事一线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学习和寻求突破,为安徽省考古和文物保护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每年野外工作时间超过10个月,多次受到工作地政府的表扬。注重运用科技和多学科合作,在安徽考古工作中引入“数字考古”“城市考古”“建筑考古”工作理念。发表报告和研究文章20余篇,取得多个考古新发现、新成果、新突破。参与重要遗址的保护规划、修缮设计、施工方案的制订,致力于文物保护。
刘政
宣城市文物所所长、副研究馆员。
耐得清贫和寂寞,一心扑在文物保护事业,多次获得省市相关荣誉称号。坚持与文保一线干部职工并肩战斗,狠抓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摸清全市文物遗迹分布情况,全力做好文物普查,指导宣城成功申报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牢记“文物安全大于天”,申报百余个文物保护和维修项目,文物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将业务与考古科研相结合,参加多处遗址的发掘和调查。工作之余,积极撰写论文,认真完成学术课题。
福建省
何经平
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文博馆员。
怀着对文物的浓厚感情,坚守文物保护工作岗位,竭尽全力保护好文化遗产。推进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筹备工作,突出抓好“六个一批”项目实施。指导福建各地做好文物保护项目储备,推进文物保护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实施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开展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申报评审工作。策划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文物资源调查,提升重点文物保护级别,突出打造文化品牌,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
林峰
福建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把职业当事业,足迹遍布八闽大地,走过福建90%国保和70%省保,是福建知名的文博专家。加强林则徐文物保护,发挥林则徐纪念馆宣教作用。注重福州名城保护,实施建设前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考古工作,为三坊七巷等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打下基础。发挥文物专家作用,着力福建基层文物项目申请、资源数据维护、革命文物保护和专业培训。推动文物保护中的信息化、数字化和“互联网+”实践,创新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事业。
江西省
叶蓉(女)
江西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研究馆员。
江西省博物馆首任女馆长,在馆藏文物普查、展览提升、新馆建设、智慧博物、社教服务、文创开发等方面成绩斐然,带领省博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多项荣誉。打造红色文化宣传品牌,为革命教育注入新时代内涵。摸清文物家底,引领文博工作信息化。坚持新老馆无缝衔接,牢守文物安全线。开展“以‘文’抗疫”线上服务,书写江西战“疫”故事。着力“展览+”和“服务+”,建构“8+3”陈展体系。主持构建运营“博物江西”平台,推动全省博物馆融合发展。
张文江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奋战考古一线,主持和参与数十处江西古代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是江西考古研究的学术带头人。项目遗址3次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完成1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10本专著、合著,发表50多篇学术文章和考古报告。为抢救地下文化遗址,放弃节假日休息,一年300多天在野外勘探发掘,被毒虫咬和手臂摔断时仍坚持坚守。专事古代陶瓷遗存的调查发掘,足迹踏遍江西全部100个县(区),实地勘察过全省250多处窑址。
山东省
郑同修
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研究馆员。
坚决服从工作大局,初心如始守正创新,科研成绩硕果累累,在博物馆发展和考古发掘研究等方面成就突出。抓好作风建设,设置馆长信箱,召开座谈会,广开言路。筹办建党100周年主题展,成为山东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成立“山东省博物馆联盟”。绷紧文物安全弦,保障博物馆安全运转。主持或参加数十项考古发掘,主持或承担多项国家课题研究项目,编辑出版系列考古报告或专著。
郭俊峰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
敬业奉献,不畏惧困难挑战,足迹遍布济南大地。完成近百项配合大型工程和基建项目,先后主持济南大中型考古调查勘探30余项,主持发掘项目几乎占济南市总发掘项目的1/3。参与举办多个展览,合作拍摄考古专题片,多渠道宣传济南古代文明。提出的“考古发掘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获山东省政府颁发的文化创新最高奖。参与济南“考古前置”政策调研,对政策出台及配套政策的制定起到重要作用。
于勇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
以使命推动宁阳文物事业发展,用担当守护宁阳历史文化根脉。争取文保专项资金,较短时间编写17个省级文保单位计划书和规划方案文本。不惧威胁恐吓,捍卫“人在文物在,誓与文物共存亡”的铮铮誓言。在山东省率先完成文物普查,启动文物抢救性保护修缮。制订文物安保巡防措施,阻止多起文物违法行为。整理古籍线装书4000余册,宣传文物知识,举办文物展览。整理编写文物资料,为出版物撰写近百万字稿件。
河南省
任伟
郑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4年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以来,团结带领局班子成员和全市文物系统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敢于担当,推动郑州市文物事业不断实现突破。全力推进世界遗产申报,提升郑州古都形象,推动郑州市政府出台一批加强文物保护的政策措施,破解保护发展难题,试水考古前置改革,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模式,全面实施生态保遗工程,着力增强文化展示体系,实施百家博物馆战略。探索创造的生态保遗、考古前置改革等郑州经验、郑州模式赢得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
贺惠陆
新乡市文化广电和外事旅游局一级主任科员。
1986年毕业分配至新乡市文化局,他热爱文物工作,工作之初立下“坚定信仰,以发展和繁荣文物事业为己任”的誓言,36年来,他一直在一线从事文物管理和研究工作,多次受到表彰。完成新乡市一普、三普工作,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不断加强地方文物保护的各项工作,响应号召,参加河南省文物局柔性援疆专家小组,发挥光与热。在2021年河南特大水灾中,他舍家为业,坚守单位,第一时间处理灾情,最大限度确保文物安全。
彭聪 (女)
开封市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文博馆员。
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负责博物馆讲解接待、社教活动策划实施、研学中心、志愿者管理、票务服务、宣传及官方新媒体运营等工作。十余年间,她以对工作的无限热爱、以青年人特有的实足干劲,扎根一线,服务观众,苦练业务本领。从讲解员到社教部主任,从普通职工到共产党员,她用心履职尽责,用文化服务基层,打通“最后一公里”,开创性地打造研学中心,开拓“第二课堂”,把青春和热情奉献给了中国博物馆社会教育事业。
湖北省
方北松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研究馆员。
从事文物工作34年来,致力于文物保护科研、应用和推广工作。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攻关课题5项,国家文物局研究课题13项,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率先利用“饱水竹木器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饱水竹木器十六醇填充脱水法”,主持完成20省市3000余件饱水木漆器的脱水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条依靠体制创新,强化科研基础,重视人才培养,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模式,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和保护修复等提供指导与借鉴。
万琳(女)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研究馆员。
她是武汉文博战线经历多个岗位、主持多项重大项目的实干家,秉承新发展理念,坚守一线做研究,在文物保护领域屡创佳绩,始终守护城市之根做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践行者。2013年,来到基础设施落后的盘龙城遗址,面对中国土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难题,经过反复实验,采用适合地方环境的新材料、新工艺,提升宫殿区的展示效果,盘龙城遗址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的优秀典型,为遗址类博物馆本体保护、展示、利用提供了思路。
肖承云
宜昌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参加工作32年来,他躬耕文博,履职文旅,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历时4年,圆满完成一普任务,历时13年完成宜昌博物馆新馆,展陈方案的编写、审定、布展等工作,创造性开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宣教活动,主动策划多个大型临时展览,讲述文物故事,履行社会责任,为宜昌文物保护和利用、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博物馆服务群众、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践行着新时代基层文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
湖南省
柴焕波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37年来,他始终坚守在考古工作一线,在文物考古工作中实践人生目标,多次获表彰。带领团队发现的里耶秦简被称为“惊世大发现”,先后四次对永顺老司城及外围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为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提供重要物证。主持发掘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孟加拉国纳提什瓦遗址,成为2017年度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在两度援藏期间,完成近60处寺庙考古调查和壁画数字化采集,实现了壁画数字化信息的永久保存。
李日方
彭德怀纪念馆馆长。
2003年被任命为彭德怀纪念馆馆长,19年来,他主动作为,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打造品质陈列展览,策划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活动,牵头完成周小舟故居周边环境整治、修缮及复原陈列布展等工作,提出“打造景区文化,提升软实力”和“红色为魂,文化兴馆”的工作思路,推出“六个一”文化工程建设,积极盘活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实践基地”,吸引1100多批次68万多人前来开展活动。
喻燕姣 (女)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在湖南省博物馆工作32年,一直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在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等工作中成绩显著,主持策划、参与陈列展览100多项,深耕马王堆汉墓文物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研究,主持《马王堆汉墓纺织品整理与研究》《湖南出土珠饰研究》等重点课题。此外,她还积极拓展文博公共服务,为社会公众鉴定文物达万件,开展讲座培训80余次,创新展览方式,丰富文创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广东省
梁锦桥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文物股股长。
从开平碉楼申遗至今,他在文物保护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两次参与文物普查,成为广东侨乡开平文物保护“活字典”。工作中,他身体力行地阐释着自己的追求和责任,完善文物安全保护机制,做坚守文物安全底线的守护者,挺身而出应对自然灾害,做抵御文物险情灾害的逆行者,全面提升文物管理水平,建立文物数字档案、智慧监管预警平台和导览服务平台,持续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做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黄敏强
清远市博物馆馆长、文博馆员。
从事文物工作近40年,参与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市博物馆展厅升级改造,统筹推动博物馆新馆建设,策划开展系列展览工作,先后举办18场(次)原创文物展览,主持开展文物征集,博物馆馆藏从原来的771件(套)增加到3375件(套),完成博物馆安防、消防系统改造项目,馆藏文物未曾发生任何事故,多次参与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建立“清远市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平台”,不断推动清远市博物馆工作提质增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
荣健霄
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科长。
在21年的文物管理工作中,他在文博事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方面勇于担当,多次获得荣誉称号。主动沟通对接,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圆满完成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工作,参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新馆建设和对外开放,推动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建成开园,主持完成第一批桂林抗战文化标识19处建设和桂林石窟寺调查、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推动《桂林石刻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不断加强桂林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莫运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30多年来,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及博物馆学研究。完成关于珍稀动物资源调查、两栖动物监测和广西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综合考察等国际合作项目30多项,采集广西两栖爬行动物标本3000多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主持完成广西十万大山等二十多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资源考察,联合科研机构,对分布在东南亚山区的蝾螈属的物种多样化进行调查与研究,在世界蝾螈属物种起源与进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海南省
辛礼学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2017年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任职以来,围绕将博物馆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文化交流平台的发展目标,推动业务工作全面铺开,陈列展览屡获好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推进,自2018年开馆至今,累计接待观众170万人次。为推动博物馆多元发展,推出全国首家“海上流动博物馆”,开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创新用人体系,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争做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践者、贡献者、引领者。
重庆市
田城
重庆市武隆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博物馆)所(馆)长、副研究馆员。
自从事文物工作以来,他秉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决心,在边远山区文物基层一线,用心维护2901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文物安全,甘心做一名文物的守护者、传承者。驾车行驶45万公里开展调查、实施保护、研究挖掘、征集展示,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由418处增加到1599处,创新普查方法和技术路线,圆满完成两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参与完成三峡工程文物调查、勘探和发掘保护项目等,一项项成果,铸就了一位爱岗敬业、担当作为的先进者。
李大地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研究所所长兼石窟考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作为考古人,他热爱文物事业,用十年时间,坚守在三峡考古第一线,主持参与二十余个重要遗址(墓群)的考古发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倡导“加强基本建设文物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建立三级文物巡查机制”“加强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等,为在全国开创工业园区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新局面贡献力量。持续推进考古项目信息化建设、科技化运用、多学科参与,探索重庆文物的创新性保护与活化利用。
四川省
罗培红(女)
宜宾市博物院研究馆员。
从事文博工作37年来,不论是向家坝水电淹没区(四川)文物保护执行工作总联络员,还是宜宾市“三普”田野普查队队长,她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文博的情怀,坚守在一线。协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近2万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工作,组织完成宜宾市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分批完成278件珍贵纸质文物、143件青铜器以及73册《大藏经》修复,主持建设宜宾市博物院新馆,创新文物展示利用,策划多项展览引进来、走出去。
韦荃
四川博物院院长、研究馆员。
从事文物保护科研工作39年未曾间断,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他敢为善成,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和传承利用中的支撑作用,在石窟寺保护、文物本体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先后主持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科技厅课题和文物保护项目200余项,助力西南地区文物保护科技水平提升。担任川博院长后,常设展、临时展提质见效,引发观展热潮,人才队伍和学术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川博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王方(女)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40余年来,长期扎根文物工作一线,参与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主持百余个考古工地的勘探与发掘,策划设计近100项精品文物展览,深耕古蜀文明研究,编撰出版50余部专业书籍。尤其是全程参与发掘、研究和展示金沙遗址,其整理面世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和成都城市形象标识。她用勤奋耕耘的半生时光书写了精彩的文博人生,成为祖国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者。
贵州省
韦玮(女)
赤水市文物保护中心(赤水市博物馆、赤水丹霞石刻艺术博物馆)主任(馆长)、副研究馆员。
转行从事文物工作的14年来,她狠抓文物工作,策划招募文保志愿者300余名,签约列保单位协管员40余名,一对一“保姆式”巡护,推进属地包保责任制度落实,提炼践行安全工作七化做法,构建文物安全巡查立体网格,培训文物安全实操近200场次,主动对接协调建设项目业主,扎实推动考古调查,制作树立三普文物保护标志,多维采集记录文物数据信息,建成文物信息数据库,抢险加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确保文物安然无恙。
张兴龙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
2006年入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后,常年扎根田野一线,开展各项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完成惠水至兴义公路、遵义至贵阳高速公路等50余个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岩画等不可移动文物点100余处,先后完成乌江流域李家坪遗址等多项考古发掘工作,主持发掘的招果洞遗址时,累计野外工作800余天,发掘成果对解决现代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若干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
刘忠华
曲靖市文物管理所研究馆员。
1994年大学毕业至今,先后在曲靖市麒麟区、沾益区等基层文物部门工作。多次被省、市、县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思路,积极争取文物保护资金,曲靖9处国保单位、20处省保得到科学保护。主持或参与西石高速公路、宣威凤凰山循环经济园区、富源大河遗址、曲靖八塔台墓群等30余项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牵头完成曲靖市三普和一普工作。组织曲靖市成功申报云南省第五、六、七批省保等工作。
施树人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
1989年,施树人进入文物系统工作,积极钻研、吃苦耐劳。保障大理州博物馆零事故。出色完成大理州9个博物馆的备案、国保申报、一普等工作,荣获“先进普查员”称号。打击文物犯罪、文物防震减灾,文物保护修缮,冲锋在前。注重传帮带、举办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批基层文物博物馆业务骨干。积极参与大理历史文化的研究,连续多年被大理“优秀公务员”,并荣获“三等功”一次。
西藏自治区
觉单(藏族)
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党委副书记、处长。
觉单虽是会计专业出身,但勤奋好学,忘我工作,圆满完成布达拉宫二期维修的相关工作,带出过硬队伍,保障布达拉宫日常的保养和维护。组织研究人员编撰《布达拉宫大志》,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组建古籍保护利用工作团队,对馆藏贝叶经文物进行全面摸底。推进布达拉宫预防性保护成效显著。曾担任驻村工作队的队长,观念扶贫、智力扶贫、精神扶贫,获得村民认可。
普布顿珠(藏族)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普布顿珠扎根文物保护基层10年来,注重宣传普及文物保护知识,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明显提高。争取3600余万资金,用于南尼曲德寺、朗通庄园、地里寺等本体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组织对重点区域文物保护单位的线索摸排、监督检查,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补足补齐安全防范短板,文物保护得到加强。曾获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级、市级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陕西省
徐磊
商洛市山阳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徐磊在文博基层一线埋头苦干20余年,山阳县博物馆和山阳县文物管理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徐磊勇挑重担。带头参加三普、一普工作,组织开展国保单位维修,配合基建项目开展考古勘探发掘。保护山阳县革命文物,扎实的工作使山阳县被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主持山阳县博物馆新馆建设并建成开放。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山阳县博物馆被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公安厅评为打击文物犯罪活动先进单位。
刘宏斌
宝鸡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宝鸡是文物大市,在刘宏斌积极争取下宝鸡市文物局单独设立,各县区文物局均在县区文化和旅游局挂牌,承担文物管理职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力量大大加强。推动建立市、县(区)、镇(街)、村(文保员)责任层级管理体系,落实文物安全责任人公告公示。推动考古前置和大遗址保护管理模式。坚决打击文物犯罪,宝鸡市文物局连续5年被评为陕西省文物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和陕西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先进集体。
王小蒙(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考古博物馆)副院长(副馆长)、研究馆员。
王小蒙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30余年来,从参加考古博物馆的筹建到展览策划,守正创新,展览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陕西担当。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先后主持铜川耀州窑遗址、唐节愍太子墓数十项考古发掘工作,多项入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主持多部考古发掘报告整理和课题研究。主管《考古与文物》,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原则,多次获得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等荣誉。
甘肃省
陈国科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研究馆员。
陈国科18年来一直冲锋在考古一线,主持完成张掖西城驿、张家川圪垯川、武威吐谷浑等大型考古发掘研究工作20余项,在矿冶考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上贡献力量。带领全所积极开展人类起源与演化、民族交流与交融等多项重点课题研究,出版考古发掘报告。组织人员就所里以往147项考古项目进行盘点,建立考古资料整理出版有效机制。完善人才队伍和科研体系建设,考古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阐释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裴强强
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
大学毕业后即来到敦煌莫高窟,在实践中成长成熟,作为负责人和主要骨干完成50余项工程勘察设计、规划及保护工程,抢救了大量濒危文化遗产。完成多项国家科技课题,围绕土遗址保护、石窟寺保护等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刻苦钻研,取得创新性成果,并应用于保护实践,成效显著。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编写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保护规划(甘肃段)等,为甘肃石窟寺、长城和河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张自娟(女)
甘肃省白银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张自娟扎根文博基层30余年,敬业奉献,在筹办白银市博物馆中勇挑大梁,在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研究、社会宣传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精心做好展览展示、创新性开展社会教育服务,获得全国性推广。组织完成平川汉墓和靖远霍忠霍玺墓葬的抢救性清理挖掘工作。对白银的岩画、文物古迹调研和数据采集工作,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兢兢业业工作的张自娟,荣获多项国家、省、市级殊荣。
青海省
吴海涛
青海省博物馆文物典藏部主任、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兼)、研究馆员。
吴海涛参与青海省34个国有文博单位的97903件文物藏品的保护环境、馆藏文物腐蚀损失情况等方面调查。牵头筹建文物保护实验室,涵盖科学检测分析实验、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纸质及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等,提升文物保护修复能力。编制完成20余项文物保护方案,带领团队完成多项文物保护项目。参与了博物馆数十项展览工作。吴海涛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优秀品质,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肖永明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肖永明爱岗敬业,1998年至今,一直从事最基础的田野调查、发掘、整理、研究工作。先后担任领队或执行领队负责化隆沙隆卡遗址、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哈日赛墓地、夏日雅玛可布遗址等多项考古发掘工作。深入研究,发表多篇论文,独立完成《青海省社会科学志·考古学研究》的编撰工作。负责或参与省内基本建设考古30余项,既服务好全省经济发展,也保护好了省内文物资源。积极为三普工作和博物馆展览等贡献力量。
宁夏回族自治区
刘世友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馆员。
刘世友从事文物工作25年,满怀对文物的热爱,参与完成三普、一普工作,革命文物及黄河文化遗产调查,隆德县博物馆新馆建设及布展等多项工作,为隆德县文物修复、保护管理、普查展览、合理利用积极贡献力量。刻苦钻研,撰写文章20余篇,编著出版《隆德县文物志》《中国传统村落 宁夏隆德 红崖村 梁堡村》等著作,多次荣获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化厅、固原市文体局、隆德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叶尔米拉(女,哈萨克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叶尔米拉忠诚履职、敢于担当,从业20年来,参与千余场讲解,主持或参与“建设美丽新疆 共圆祖国梦想——新疆‘四史’主题流动展”等几十个展览文案的撰写、布展和宣传工作,有力地向广大观众宣传了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宗教观,深刻地阐明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辉煌历程。虽病魔缠身却坚持工作,她的敬业精神感动着每一个博物馆人。在新疆师范大学的历史、文物与博物馆做专业教师10余年,无私地奉献着自己。
丁万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股主任。
丁万胜积极参与四道沟遗址、平顶山墓群等考古发掘工作,吃苦耐劳,成果丰硕。一普工作中,用300个日日夜夜的通宵达旦,测量、登记、收录文物1200余件套。为村民宣讲文物保护政策和知识,增强文物保护意识。风餐露宿,征集文物,丰富馆藏。推动成功申报多个国保省保单位。主持完成16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和保护范围的划定。丁万胜用22个奋斗的春秋诠释了基层文物工作者的使命和职业操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肖必胜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一级主任科员。
肖必胜有着不可动摇的政治立场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足迹遍布师市的各个角落。参与完成三普、一普工作,完成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调查认定15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遗迹并建立名录等基础工作。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唐王城遗址考古调查并取得重要考古发现。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勇挑重担。参与师市历史、人文等研究项目,编辑出版著作,为研究发掘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历史文化打下基础。
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
张学文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网络部主任、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与科技处处长(援藏)、正高级工程师。
张学文勇挑重担,为确保国家文物局网络安全及信息化工作正常开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主动申请参加中央组织部第九批援藏工作,起草完成《西藏自治区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成立大昭寺陈列馆,增加甘丹寺文物保护人员编制,建设甘丹寺陈列馆、西藏夺底钱币博物馆等。深入基层调研,四次进阿里,掌握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情况,推进重大课题项目,加强西藏文物科技保护力量,积极组织文物“走出去、请进来”,让文物资源活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援藏工作任务。在中央组织部选派第十批援藏干部之际,张学文又向组织提出申请继续参加援藏工作。
(整理:杨亚鹏 李瑞 徐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