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丰:文物保护要靠科技
|来源: 人民日报
文物保护要靠科技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
赵丰
我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长期从事丝绸纺织文物研究和保护科技工作。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浙江杭州,是对以丝绸为主的纺织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研究、弘扬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建馆30年来,始终秉承“研究型、全链条、国际化”的办馆理念。技术部作为落实这一理念的主力和先锋,为中国丝绸博物馆注入了文物科技的强劲动力。
技术部是一个由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修复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主要承担应急保护、科学研究、保护修复、工艺复原等工作,文物科技作为主线贯穿其中。
在大家心中,博物馆也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机构,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为何如此注重科研呢?这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响亮的名称——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因此,技术部要不断提升站位,提高文物科技水平,发挥丝绸特色,讲好丝路故事。
文物“活起来”的前提是要“活下来”。我们与考古学家并肩作战,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开展应急保护。在墓室里、棺木旁,我们胆大心细,与古人“零距离”接触。2016年,我们从浙江台州黄岩区南宋赵伯澐墓中,成功提取了近百件极具宋韵的丝绸服饰,堪称“宋服之冠”。
历经岁月的文物如同急待救护的病人,于是,我们在实验室研发符合文物保护原则的“诊断”“病理”“药理”和“保健”技术。现在,我们能够有效处理丝绸文物的糟朽病害。采用这种技术,我们成功唤醒沉睡千年的法门寺丝绸。
寻找丝绸起源一直是我们心中的梦想,我们奔赴仰韶村、三星堆等遗址,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丝绸。这种“所得超越所见”的惊喜,都来自我们自行研发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
我们一丝不苟,花了3年时间成功复原了成都老官山出土的世界科技史上最早的提花织机,并在这一织机上复制了新疆尼雅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重现2000年前领先世界的“汉机织汉锦”技术体系。
哪里有纺织品,哪里就是我们的“战场”。我们在丝路沿线的新疆、西藏、甘肃、陕西等地设立了7个工作站,开展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其中,科技援藏最令人难忘,我们先后10余次,携带重达数百公斤的仪器设备奔赴西藏,克服高原反应,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任务。在西藏同行的眼中,来自西子湖畔的我们,就像“格桑花”一样在雪域高原盛放。
所有的只争朝夕,都为了日新月异。我们的纺织品文物科技逐渐从跟跑、并跑到跑进世界一流方阵,以昂扬姿态走上国际学术舞台。在全球视野下开展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研究,这是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由中国发起并主导、多国参与并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开展前沿性、原创性和系统性研究;实现从实验室到考古现场的双向奔赴,把论文书写在广阔大地上;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发出中国强音。
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7月25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