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3.18-3.24)
“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正式启动
3月18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暨“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正式启动。这堂“大思政课”由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指导,充分发挥大中小学学段特点和学科优势,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古建筑参访、口述史访谈、国际性论坛等系列品牌活动,引领他们读懂北京中轴线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民族精神。
古DNA研究揭示5100年来青藏高原人群演化历史
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透露,该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机构合作,从青藏高原不同区域的30个遗址中,成功获取97例青藏高原古代人类个体核基因组,通过遗传学手段系统地还原了青藏高原5100年以来人群的遗传演化与交流互动历史。该研究揭示近五千年来青藏高原内部及与外部地区存在的复杂的人群互动交流历史,通过追溯青藏高原人群母系遗传历史来探究他们与周边人群的交流动态。
首届本草考古学术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召开
3月18日,首届本草考古学术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道地药材源流的本草考古研究”启动会在北京召开。20多家科研机构、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项目组对工作规划、课题实施方案进行汇报。该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承担,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承担该项目课题一——“全国考古出土的本土药物遗存的调查与整理”,并参与课题四——“古代道地药材产区溯源研究”。
北京中轴线网络视听文艺精品发布
3月21日,“北京中轴线网络视听文艺精品发布活动暨网络综艺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启动仪式”在北京市东城区钟鼓楼广场举行。活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物局主办,集中发布《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一脉》《至美中轴》《中轴骑妙行》《听建·中轴》5部新视听作品,力求以多元的网络文艺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呈现中轴线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
山西
太原建设“博物馆之城”底色初显
目前,太原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38家,加上61座类博物馆,实现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丰厚的历史底蕴、先行的政策引导、数量与质量并进的博物馆,太原秉承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相交融、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古城特色和现代文明相辉映的发展理念,立足保护第一、考古为基、学术为本,将博物馆作为文物活化利用的突破口和主阵地,倾力打造经典、智慧、群众、革命四个博物馆。
上海
中外学者在沪探讨博物馆“去殖民化”新见解
3月20日,“博物馆、去殖民化、文物返还:全球对话”专家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开幕。该研讨会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和上海大学主办,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ICOM-IMREC)和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承办,30余位国内外学者围绕“去殖民化”“文物返还”作主旨发言和互动交流,分享全球化、多样化语境下博物馆去殖民化的见解。
上海天文博物馆试开放
3月20日,经过两年修缮,焕然一新的上海天文博物馆面向社会试开放。该馆前身为123岁的佘山天文台,拍摄了7000余张天文照片,“镇台之宝”是中国近代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日前已恢复天文观测能力,将在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游客可通过“上海天文博物馆服务”微信公众号购票预约。
江苏
常州组织调研“百馆之城”建设情况
近日,常州市博物馆学会等机构就博物馆展陈教育、文物保护利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现状等工作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为将博物馆事业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常州将建成“百馆之城”列入2023年工作目标任务。调研组就该市25座备案登记、64座尚未备案登记的展馆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接下来将撰写常州市“百馆之城”建设方案,为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浙江
浙江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公布
近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全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钱塘江与运河运口水利航运设施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3处、1959年李震坚《周总理在新安江图》等可移动革命文物1400件/套。浙江将继续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以物证史传史、以物润心育人、厚植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作用。
江西
井冈山第六届“红色小讲解员”评优大赛决赛举办
近日,井冈山市第六届“红色小讲解员”评优大赛决赛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举办。活动由井冈山市委宣传部等机构主办,井冈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小讲解员们在博物馆序厅讲解革命历史背景、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等,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奠定基础。
山东
甲午沉舰“靖远”出水文物焕新
近日,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与利用实验室透露,已清理完成三四十件“靖远”舰出水文物。2022年,“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共出水各类文物200余件,以金属品居多,通过清洗、除锈、脱盐、缓蚀、封护处理等步骤进行保护性修复,可恢复稳定状态,基本达到对外展览的条件。
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在曲阜开幕
3月20日,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在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等机构主办,主题为“印证诚信、共鉴文明”,展出“范式之印”等文物200余件,借展于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等收藏机构,观众可在现场沉浸式体验传统篆刻魅力。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
河南
2022年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近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等机构主办的“2022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在郑州举行。“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布局”“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洛阳孟津朱仓北朝墓”“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被评定为“202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湖北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融入“中国农谷”建设
3月18日,2023年中国农谷·屈家岭Tao文化节在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幕。该遗址公园集保护设施建设、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环境整治、绿植景观为一体,是湖北省级发展战略“中国农谷”关键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远古与现代共生的生活场景,以全新的视角展示出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生活中的遗址博物馆”。这种将遗址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
重庆
钓鱼城遗址发现南宋末期建筑群
近日,重庆合川钓鱼城遗址新发掘揭露一批南宋末期建筑群。此次考古工作聚焦钓鱼城护国寺、武道衙门和皇宫遗址点,新清理城门、城墙、井台等遗迹33处,出土遗物300余件,填补该区域宋代文化遗存空白,为钓鱼城宋元战争山城防御体系、分区布局和结构功能研究提供新证。
陕西
陕西召开“财政支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座谈会
近日,陕西省财政厅、省文物局召开“财政支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座谈会。与会人员针对深化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改革,就研究制定财政保障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近年来,陕西财政支出76亿余元支持文物保护,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400余项,完成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近300处,推动文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西藏
2022年西藏文物工作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藏自治区文化工作会议公布,2022年,全区各类文物点增至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2373处。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利用一期项目完成验收,组织实施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等20个文物保护维修项目,推进“十四五”规划西藏文物平安工程和红色遗迹保护利用工程,建立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储备库。实施“高原大考古”工程,开展31个文物考古调查、发掘、评估及研究项目。
西藏博物馆开展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工作
近日,西藏博物馆依托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从馆藏文物中精心挑选480件重点文物进行三维数据采集,从而丰富文物保护技术手段,为文物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提升文物数字化利用水平。
青海
热水墓群综合防控系统项目投入使用
近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博物馆透露,热水墓群综合防控系统项目已投入使用,并将热水墓群重点区域画面接入公安“110”指挥中心和热水派出所。热水墓群安防二期项目已覆盖重点墓葬区域,并将一期、二期项目与2018血渭一号考古工作棚监控并网至都兰县博物馆监控室,进行全方位监管。
编校:赵军慧
审核:徐秀丽监制:李 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