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别让“知识付费”牵绊社会前进(锐评)

2017-10-01 中国网传媒经济

别让“知识付费”牵绊社会前进

      北大教授一网络课程价值3000万 知识付费是什么生意?(9月28日,新华网)

      所谓“知识付费”,就是消费者为自己想知道、但不知道的内容买单。换句话说,就是你想学习、你想进步,就必须付费给知识的传播者。据报道,北大某教授一门网络课程价值3000万元,也就是说,他通过网络授课,挣了3000万元。这件事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知识能挣钱,二是极少数人通过付费渠道参加了学习。笔者并不是“眼红”此教授通过网络搜刮到的民脂民膏,而是要对网络“知识付费”行径说“NO”!

       众所周知,我国近年来之所以取得显著进步,是因为我们实行了9年制义务教育和近乎义务教育的高等级教育。义务教育其实就是免费教育,免除了学习者、求知者的费用,让他们能够广泛涉猎,多取得多角度获取人类的精神财富,从而全面提高了中国公民文化整体水平、发明创造水平、创新创业水平,免费的知识传播途径功不可没。

      在商业上,对商品的价格、数量进行独家定价、销售的行为被称为垄断。知识作为商品去定价销售,表面看是知识的价值,但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是极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知识付费”行为本不该产生。

       在垄断情形之下,必然有最大多数的公民无法接受到相关知识,极少数人阻遏了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利用率,相应也就阻遏了社会的进步,别看着他挣钱数得手发软,其实这类人是知识传播和社会进步的牵绊。

       再进一步说,大学教授是国家财政供养人员,领着国家发的高额工资,却干着吃里扒外的事情,从大学事业人员管理上来说很不合适,况且还不知道其收费传播的内容,是否具有保密性,大学教授靠网络发财值得深思。

       网络是个好东西,通过网络可以加强人际交流、加强传播,但网络的缺点也正在这里,一些该卖不该卖、该传不该传的东西都从这里产生,暴露了网络管理缺席。

       知识是学习获得的,但学习不一定付费。要提高全民知识文化水平,国家教育部门有责任加强网络硬件、软件环境建设,还须组建专门的中国学习网或者中国网上图书馆,将相关可以普及的、非秘密类知识全部上网发布,供中国最广大的求知者上网学习、下载学习,最大限度降低国民学习成本,让免费学习成为国民福利,让学习真正成为国民习惯。

       要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就必须要敞开中国公民学习的大门,降低学习的门槛,减少学习的费用,消除极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铲除付费学习平台,以最积极的国家作为,让“免费共享知识”取代“知识付费”,让中国国民方便学习、免费学习、愉快学习并大步推动社会前进步伐。(文/杜才云)

规避四风“变脸”不能少停一棹

      近期,北京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紧围绕“两节”期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认真开展监督检查。(人民网9月30日)

      “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其大意为:挽救失败的事,就好像驾驭悬崖边的马,不能轻拍一鞭。对于即将成功的事,就好像拉船上沙滩,不能少停一桨。由纪委书记带队,通过专项检查、重点抽查、实地走访、查核票据等方式,对大型商场、酒店、超市、私人会所、内部食堂、农家乐、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场所公款购买节礼、违规公款吃喝、违规公款消费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通过筛查ETC数据、加油卡信息等方式,加大对公车私用、私车公养问题的监督检查力度。无疑值得一赞,规避四风“变脸”就当力度不减。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出台,随着反腐的高压态势,不难看出从中央到地方对涉及公款消费问题上态度明确,在反对不正之风问题上行动坚决。也正是这正本清源,力促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一系列行动,让各级干部深刻地认识到,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等“四风”问题危害和有所收敛。但与此同时,“转入地下”“花样翻新”“隐身变形”的四风变异并没决绝,依然有心存侥幸者。可见,遏制四风并非是依照既定的时间而行动,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只有立行立改,严格自律,严守纪律,才能树立良好形象,赢得群众信任。正所谓,“针眼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事实上,在一些党员干部心中认为,“四风”问题大不了是当前的社会环境使然,没必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对于“红头文件”三令五申却总想着“打擦边球”,追求过往的既得利益。究其原因,改一时弊端不难,难的是形成长期的好习惯;制定规章制度并不难,难的是贯彻落实到位。说到底,要让所有党员干部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心存敬畏、取信于组织、民众,尤需“严”字当头。

       只有扎实推进,才能取得实效。治标需治本。说一千道一万,规避四风“变脸”得找到“四风”产生根源,需深挖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病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地位观、政绩观、利益观,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加强政治修养和纪律修养,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以制度纠偏差、正人心,实现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需加强权力的约束,从根本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更得强化监督横向与纵向,让各种监督无缝对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好作风和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再看规避四风“变脸”不能少停一棹。笔者以为,只要各级监督部门力度不减,温度不降,适时敲打积弊顽疾,定能累积作风精进的点滴成效,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也相信:只要上路前方总会有美景!(文/余志勇)

教室监控家长随时看并非良策

      “现在科技真可怕,上周我儿子学校收了我100元钱,给了个摄像头登录密码,今天我用手机下个软件,就可以登录我儿子班级的监控摄像头,随时能看到我儿子班级的每一秒钟的画面了……”网友@阿骀在近日在微博上的一则爆料,引发了学校教室是否可以安装监控摄像头的热议。(10月1日 中国青年网)

      读这则新闻,让笔者想到的是“网上直播”的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学校可以监督教师教学,督促学生学习,家长也可以随时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在笔者看来,此举并非是良策,凡是家长乐意掏腰包,购买查阅权的,恰恰说明了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对孩子的不放心。透视了家长们的焦虑心态,家长与孩子无疑埋下了“心理代沟”。这种“代沟”可能使孩子不自在,不是镜头上真实的自己。

       诚然,孩子的一举一动,家长都能够随时调阅,是网络传媒先进技术发展的产物。先进的东西,我们要学会权衡利弊,要考虑其正反效果,且不能不加分析研判就去使用。像这种监控的随时调阅,看起来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备至”。殊不知,在镜头下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心理雾霾”,刻意去好好表现,若是表现不好,回家有可能要挨训斥。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冲击,对自己学业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不可否认,教室安装监控是有用途的,但这些镜头可以用于学校校风校纪的管理上,媒体不乏校园欺凌、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如果在这些问题的处置上有监控资料,有时候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在双方各持一词的情况下,是最好的评判参考资料。但是学校不能靠商业行为,出售给家长的直播影像查阅权。虽然目前国家对教室内安装摄像头暂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课堂内录制了有关孩子的隐私内容,是不能随便播放的。

       教室是教书育人的熔炉,不是网上直播的阵地。但愿学校管理者规范好教室监控调阅权限,且不能家长交了费用都可以查看。看似对家长负责,其实是对老师和孩子的不尊重。从深层次看,在镜头下的师生,往往不同程度存有“表演秀”心态,根本不是真正的自己。对家长而言,既然把孩子放到学校,就应该对老师有最起码的信任。孩子不是家长的所有物,没有必要什么都完全透明化。 (文/朱连斋)


(媒体公众号:mediachinacn)

编辑:杜新华   监制:张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