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网红人才”何须学院培养?(锐评)

2017-10-03 中国网传媒经济

“网红人才”何须学院培养?

重庆工程学院开办“网红学院”,近日成为网络话题,“热搜”排名前列,也引发社会各界争议。那么,“网红”课程是如何走入大学课堂的?这一“网红学院”究竟是什么性质?学生将会在“网红学院”学习什么?学生是否需要为这个看上去噱头十足的“学院”埋单?日前,记者实地进行了深入调查。(10月2日 《中国青年报》)

“网红”是个新事物,因互联网而生,因网络直播而火热。而“网红学院”更是个新事物,所以引发了舆论的关注。有的人对其口诛笔伐,认为网红学院本身“不够严肃、不够理性”,还有的指责学校“不务正业”,甚至“有病”、“伤风败俗”;而一些对什么都非常宽容的人则呼吁“放下偏见”,认为这“可能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表示此举“不是洪水猛兽,高校试试无妨”。不过笔者不想为网红学院的存在站队投票,只是单纯地想问:“网红人才”需要学院来培养么?

打开网络直播,看一下那些活跃在网上的网络红人们,他们都来自哪里?是什么群体?有的是歌手,有的是“富二代”,有的是“综艺达人”,还有的是“民间艺人”,更有甚者,什么都不是,就是个普通人,靠搞怪逗笑吸引众多粉丝,如今年上半年引起争议的成都网红“拉面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网红们,来自于各行各业,走红的原因各不相同,方式也不同,吸引的粉丝类别也各异。这就是“网红”的魅力所在,差异性与网络选择的多元化如此契合。

“网红”们为什么走红?是因为“网红”们在网络上展现出的特点和特色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所以粉丝愿意为“网红”买单,愿意为其付费,愿意为其持续走红“添砖加瓦”。而“网红学院”企图通过统一的培养而打造网红,实在是有点可笑。我们单就问一下,“红学院”网的老师们做过“网红”么?知道怎么样才能成为“网红”么?而一批不是“网红”的老师们,在教室里培养“网红”,我们只能怀疑其实际效果。

实际上,从记者的调查,我们也可以看出,“网红学院”不过是教学生们如何使用网络直播,但这些技能根本无需办个学院去教。网络如此普及,软件使用极其人性化,可能一个小学生就能够搞懂如何做直播,如何拍照,如何上传视频。这些根本就不需要教,更不需要“网红学院”专门花心思去培养。

搞懂“网红”之所以红的原因,就能够明白,“网红学院”的千篇一律与模式化,是培养不出“网红人才”的,因为“网红人才”绝非学院能够培养出来的。(文/晏一琳)

有一种“家风”叫“四代同堂看升旗”

“老人年轻时候没有条件,现在交通方便了,我们家也富裕了些,我和女儿专门带着母亲和我的外孙来看升国旗,也是圆母亲的一个愿望。”老人言语已经不清楚,但是神色很喜悦。“我们白天的时候来广场上照了相,母亲看到大花坛也很开心。我们一家人四代同堂,一起来看升旗,我觉得很有意义。”(北京晨报10月2日)

瞻仰升旗仪式,不仅仅能体现出一个人基本的爱国情怀,它也是一个家庭传承良好家风的有效媒介。四代同堂看升旗,也许仅仅是为了满足老母亲的一个念想,可一家人的血脉亲情,却也在一刻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国之下,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每当我们出门在外,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都能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深深的、又不可背离的血脉情缘。可以说,国音与家音是相近的,国耻与家耻是相通,爱国与爱家更是相融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爱国教育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不爱家的人,岂能谈爱国?一个不爱国的人,又怎能说爱家?

“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庭,是为了增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反过来看,弘扬爱国传统,也能促进良好家风的培育。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农民郭庆栋坚持17年,每天在家院内升国旗。老伴马淑敏这么说道:“我们全家人都是这个心气儿,闺女儿子每年国庆节都会买回来新国旗。小外孙唱的最多的也是‘国旗国旗真美丽,天天升在朝霞里’……”一个家庭的幸福情怀,在国旗与国歌的传递下,得到了美好的诠释,这样的亲情纽带,远比金钱往来更加紧密和坚固。而基于爱国传统的家教形式,比单纯的知识教育、礼仪教育、习惯教育更加持续和稳定。

管子曾言:“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讲究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的方法要严格分开对待。对此,笔者并不赞同。因为一个人对家、乡、国、天下的情怀是相通的,眼光局限于小家,却忽视了乡情、国情、天下情,治家就没有上层的道德依据,治家的结果往往是,家庭成员拘泥于个人的小利小惠之间,这样是家庭而言是不利的。

在今年的两节长假当中,红色旅游路线是不少家庭出行游玩的首选。从爱国主义教育中,汲取孩子成长的道德元素,也是不少父母选择红色旅游的主因。由此来看,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爱国情怀”当中,挖掘更多的与家教需求相契合的时代元素,让爱国主义教育从“庙堂”走进“江湖”,为广大家庭的家风传承注入深刻、饱满、有趣的内在活力。(文/严奇)

旅游环境治理要严打更要善管

自9月26日至10月1日,北京警方严打旅游领域各类违法犯罪,依法刑事拘留7人,行政拘留31人。(10月2日  新华网)

为迎接国庆中秋黄金周,北京警方严打旅游领域各类违法犯罪,积极整治旅游环境,单是依法刑事拘留就达7人、行政拘留有31人,整治力度之大,可以说非常罕见。相较于一些地方的换汤不换药、简简单单应付了事,北京无疑是动了真格、下了真功、出了大力,值得大家点赞。

近年来,旅游环境领域出了不少问题。如“三亚海鲜排挡”“青岛大虾”“云南天价鱼”等欺客宰客问题,如在景区乱刻乱画、乱污环境、破坏景观的问题,如黑导游、乱插队、强买强卖的乱象,如此等等。这些旅游乱象不仅严重侵害了广大旅客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当前整个旅游生态,还损害了一些城市形象,更破坏了区域发展环境,成为了亟需治理的重要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严打旅游领域各类违法犯罪,可以说不仅体现了积极作为、主动履职的良好作风和为民服务、敢于担当的宗旨意识;而且也将对可能发生的旅游领域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强大震慑,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环境。相信北京的新风新貌能让每一个赴京旅行的游客感受到这一份真诚。

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能直接带动生产和消费,创造地方旅游收入,而且能树好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营造发展环境。因而,这需要各地下决心、花大力去治理。重典虽能治乱,然亦如夏天里的狂风暴雨,固能强力清扫,但注定不能持久。因而,严打之后还必须有善管。恰如煲汤一样,虽是文火,但持续的烹煮,却能得来美味佳肴。

所以,旅游环境治理不仅需要严打,更需要持续的常态管理。要强化组织、落实责任、配备力量、完善保障,用好用足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做到常态化管理;要强化监督、主动曝光、积极教育、严肃追责,打好治理“组合拳”,从而形成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的良好态势;要坚持大小问题一起抓,尤其要抓早、抓小、抓苗头,治“小病”,防“未病”。

总之,旅游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既重典治乱,又常态管理;既综合推进,又专项治理。要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在细微处见真章、细节处见实效,才能防止大问题,成就大境界。(文/邹筱枝)


(媒体公众号:mediachinacn)

编辑:杜新华   监制:张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