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保健品坑老”悲剧何时休?(锐评)

2017-12-19 中国网传媒经济

“保健品坑老”悲剧何时休?

日前,四川省宜宾市一名老人在发病时拒绝去医院治疗,而是期盼服用保健品救命,导致不幸离世。为了购买保健品,老人3年内花光了13万余元拆迁赔款,以及老伴捡垃圾积攒的4万余元。在他辞世后,留给女儿的只剩下堆满大半间屋子的保健品。(12月17日央广网)

近年来,保健品“坑老”、“骗老”悲剧频现报端,然而仍有老人前赴后继地往“火坑”里跳。我们不禁要问:平时买菜都要精打细算的老人,为何肯在保健品上一掷千金呢?正如报道中的老人,为了购买保健品,花光了所有积蓄,发病时还寄希望于这些“神药”来救命,然而最终不幸离世。

众所周知,保健品并非“救命神药”,多吃无益,甚至可能会耽误病情,但一些老人仍然“甘愿入局”。那么,老人为何屡陷骗局呢?其中固然有老人防骗意识不强的原因,但背后值得反思的不只是老人。一方面,监管缺失致使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保健品准入门槛低,一些不法商贩通过虚假宣传和炒作,把保健品胡吹为包治百病的“神药”,使得一些老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老年人缺少亲情关怀。目前,许多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处于亲人视野的盲区,加之老人与日俱增的孤独感和对疾病的恐惧感,在一些非法商贩嘘寒问暖的情感营销下,老人的心理防线自然是不攻自破。

其实,一些保健品销售现场之所以火爆,不过是他们精心策划的营销骗局,目的是让老人们心甘情愿地从兜里掏钱。那么,到底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呢?

首先,有关部门应加强行业监管,通过立法提高保健品行业的准入门槛,同时对制造和销售保健品环节严格把关,对于那些非法经营、虚假宣传、牟取暴利的不法分子要“零容忍”,提高其违法成本,真正做到正本清源。其次,要加强宣传引导,向老年人普及健康常识,正确认识保健品的功效,引导科学就医。诚如网友所言,子女陪伴是最好的“保健品”。所以,作为子女,应该多关心一下家中老人,了解老人的日常生活,多陪老人聊聊天或者带着父母外出转转,弥补老人精神上的空虚,从而让老人远离形形色色的骗局。(文/王芳)

“群众”与“领导”,谁更重要?

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农村危房改造,优先考虑离主干道、铁路线近的位置,甚至将房屋面向高铁线路、公路的一侧刷白,另一侧不管不顾……在工作中,究竟是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还是打着“群众”的幌子让“领导注意”,检验着政绩导向,也折射出作风问题。(12月18日 人民日报)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而作风建设就像是一面镜子,它不仅关系到党员干部自身的能力建设,更是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如何。只不过,在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中,政绩观出现偏差,也就导致作风建设被抛之脑后,不实的工作作风,最后导致的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恶化。因此,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必须要树立“群众观点”,摆正政绩观,把“群众满意”放在“领导注意”前面。

“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可是,部分党员干部却思想跑偏,在干工作的时候,一心想的是如何“挣表现”、“得称赞”,为的就是引起领导的注意,也才能以此为自己的升迁垫下“铺路石”。

笔者认为,如果党员干部“挣表现”的同时,能够真真切切地把工作干好,让人民群众也能够享受到好的工作作风带来的工作实效,那还不算一件太坏的事。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大部分党员干部为了“领导注意”,多是让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一味地强调“速度”政绩,工作干得“多”“快”,却并不好。

“领导注意”就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弄偏向了,就是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偏差,工作的重心不是为了“群众满意”,而是为了“领导注意”,从而谋求升迁的个人利益。这就是把个人利益放在了前面,而把人民群众放在了后面,是不对的,也是必须要立即纠正的不正之风。

党员干部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就应该尽责履职地去践行自己入党时的誓言,明确“群众满意”既是工作目标,也是唯一目标,强化作风建设,铲除不正之风,用踏实、肯干、奋进的工作作风去赢得“群众满意”。(文/刘果果)

“医联体”只是挂牌打了谁的脸

短片曝光,黄陂区武湖街卫生院周边有多个新建小区,是数万居民家门口的卫生院。今年,由市、区两级卫生部门牵线,武湖街卫生院纳入由武汉市中心医院牵头的医疗联合体,但周边居民却并未因此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12月18日  湖北日报)

2017年武汉电视问政“期末考”第二场开考,曝光城市治理短板,其中揭露了唱响民生好戏的“医疗联合体”,却仅仅是挂个牌子,并没有大医院的医生真的来坐诊。医联体推进力量不足、工作速度不够,也反映出工作作风不踏实,不仅是失信于民,更是打了卫生部门自己的脸。

“医联体”原本是一项制度的创新,由市、区两级卫生部门牵线,让实力更加雄厚的大医院与相对较弱的卫生院等基础门诊组成联合体,由大医院来帮助小医院解决一些他们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让“分级诊疗”能够真正落地的一项有力措施。

只不过,这种“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挂牌式”医联体,实在是让老百姓觉得有点失望。本来听说与大医院合作了,周边的居民有点头疼脑热的,就想着就近就医了,可一去才发现,根本就没有大医院的医生来坐诊,由于医疗技术等限制因素,老百姓看个普通感冒,花了四五百块钱,还没有治好,这其中的失望不言而喻。

久而久之,老百姓就再也不相信在医院门口挂的各种“亮闪闪”的牌子了,内心里也认定这不过是小医院为了“招揽生意”挂了个牌子。同时,对小医院的医术不怎么信任的老百姓就只能舍近求远,去大医院看“小毛病”。这样一来,不仅搭建“医联体”原本的初衷实现不了,还会让“分级诊疗”制度的落空,白白让老百姓多跑腿,又让小医院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

说到底,“医联体”成了只是挂个牌的形式主义,是卫生部门的工作作风出现了问题,这就是典型了“好心办了坏事”,一项好的决策和制度,却没有认真地去落实和强有力地去推进,都等于是“纸上谈兵”,一切都是徒劳,更容易在群众心里产生不好的影响。

好的制度,需要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去好好地落实,它才可能发挥好的效用,“医联体”就是这样的,以强带弱,才能让弱的更强,但是这都需要卫生部门狠抓作风建设,让制度落地,也才能让老百姓享受到真正的实惠。(文/唐蕾)


(媒体公众号:mediachinacn)

编辑:杜新华   监制:张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