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概念、特征及功能——新时代体育学基本理论元问题新探
体育的概念、特征及功能——新时代体育学基本理论元问题新探
杨桦北京体育大学摘要:体育概念、特征及功能不仅是体育实践不可或缺的理性支撑,也是体育理论不可或缺的基石。本文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依托几代体育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历史渊源的追溯,现今实践的考量,未来发展的预测,对体育概念、特征及功能这些关乎体育基本理论的核心命题进行了观点阐述:体育是人类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体育的特征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以主客体同一为存在方式,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导向;教育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因体育促进人的身、心、群和谐与全面发展的直接目的而产生;体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发挥的作用,是体育的派生功能,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在各领域的延伸。
关键词:新时代体育学;基本理论;概念;特征;功能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习近平2013)。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体育伴随人类社会的进程而发展。体育的概念、特征及功能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既有全球的普遍性,又有地域的特殊性,同中存异,异中寓同,从而呈现出持续演化的复杂状态。对体育概念、特征及功能的认识,不仅是体育实践不可或缺的理性支撑,也是体育理论不可或缺的基石,只有对体育概念、特征及功能这些体育学构建元点的基础性要素有了清晰而稳定的认识,才能建立起内容完备、逻辑一致、结构完整的体育学。然而,体育发展变化的动态性不断对既有的认识提出挑战,要求人们不断依据体育实践的变化更新认知。于是,人们对体育概念、特征及功能的探究既是持续性的又是阶段性的,是一定时期认知的概括。体育学的发展也因此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在体育发展的各个时期,我国体育学界对这些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从未停止。几代体育学人基于中国语境,从历史源头到学科前沿,从教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等多种视角切入,锲而不舍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不断以新知取代旧知,以持续的理论借鉴和理论创新回应中国体育发展实践提出的问题,在聚焦现实需求,注重理论根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认知。
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发展之大变局加速改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内外环境的改变,要求体育“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生活美好需要为宗旨,确立人在体育中的主体地位,在理论上进行以人为目的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聚焦人的发展和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要,以各种体育形态,满足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体育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和动力所在,也是新时代体育学构建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因此,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的新时代体育定位,重新审视体育概念这样一些关乎体育学基本理论的元问题,使新时代体育在理论上赓续传统,开拓新知,促进体育学转型升级,夯实新时代体育学科发展的根基,让中国体育在体育理论的引领下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还应以下现实需求: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课题需要对以上体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再认识;二是《体育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需要对“体育”词条再诠释;三是北京体育大学新编《体育概论》需要对体育的概念等再定义。
关于体育的概念、特征及功能这一体育基本理论的核心命题,50多年来,荣高堂、张彩珍、熊斗寅、胡小风、周西宽、陈安槐、谢琼桓、张岩、韩丹、卢元镇、任海、张洪潭、郝勤、王广虎、刘桂海、易剑东等一大批老中青学者孜孜以求、深入探索,对体育和体育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依托几代体育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历史渊源的追溯,现今实践的考量,未来发展的预测,就体育概念、特征及功能这些体育基本理论核心命题的研究观点和结论进行阐述和表达,与大家商榷。
概念是对事物相对稳定的认知,它不仅揭示事物的属性,也具有固化认知的作用。体育的概念是对体育本质认知的概括,是思维的基本单位(任海,2019)。关于体育的概念,我国在进行的跨世纪的讨论与争论中,一直是跟随国际体育科学共同体的步伐前行。然而,与我国不同,国际上没有统合的体育概念,主要用语是“体育运动”(sport)和“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1993年《欧洲体育运动宪章》(European Sports Charter)关于“体育运动”的定义是:“通过随意或有组织参与的,旨在表现或改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构建社会关系或在各级比赛中取得成绩的一切形式的身体活动”。2003年联合国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部门间工作组(the UN Inter-Agency Task Force on Sport for Development and Peace)对“体育运动”做出更具包容性的界定,称之为“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的各种形态的身体活动,包括玩耍、娱乐、有组织的、随意的或比赛性的运动及土著运动和游戏”。“体育教育”多用于学校等教育机构。国际运动科学和体育教育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port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ICSSPE)将其表述为:“体育教育是学校中唯一以身体、体育活动、身体发育和健康为基本内容的科目,旨在促进青少年养成对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兴趣,为成年期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为所有青少年(无论其能力、性别、年龄、文化、种族、宗教或社会背景如何不同)提供终身参与体育活动和运动的技能、态度、价值观、知识和理解的最有效和最具包容性的方式。”国际运动科学和体育教育理事会的这些表述为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所认同。
现代体育首现于欧洲,其体育教育部分在清末经由日本传入中国,最初以身体训练(physical training)为主的“体操”列入学校课程,进而转化为“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体育教育)。其竞技运动(sport,体育运动)部分则由基督教青年会引入中国,最初在教会学校开展,继而扩展到整个社会,成为我国体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在整体上以体育运动作为表述体育的用语,如政府体育职能部门的名称是“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政府文件用“发展体育运动”“开展体育运动”等作为体育的表述,但在具体应用中仍按照体育的功能有较为明确的划分,如在教育系统中,多用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以突出其育人作用;在训练竞赛体系中,多用竞技运动(sport),以突出其为国争光的功能。在这一时期,体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体现为强身健体和为国争光,体育的概念也基于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相应的功能分别进行界定。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激活了体育多种潜在功能,推动体育沿着教育、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维度发展,进入众多新领域,出现多维交织的新格局(任海,2019)。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也呈现出相互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围绕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环境保护等多领域的互动关系,体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在不断深化,体育实践内容日趋多样,价值与功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当代体育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窗口,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卓越、友谊、尊重”的体育核心价值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感召力,已在重要的价值层面促进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今天,体育丰富的内涵,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认知体育,从而出现对体育概念的界定及表述的多种观点,不同观点的相互交流、碰撞与讨论。对体育概念认知的多样化,一方面深化了人们的体育认知,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应有的共识。这是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转型阶段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特征。为了避免含糊的概念导致认知的模糊,克服缺乏共识的概念带来的交流障碍,以便构建逻辑上相对一致的体育学科体系,增强体育学术共同体的内聚力,并回应体育运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清晰的体育概念在现阶段十分必要。基于上述判断和今天体育发展的现实状态及生存环境,本文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人类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因身体活动的形态、目的及应用范围不同,体育分为若干类型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其功能与价值是普世的、历史的和动态的,随着社会的需求而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和平美好的人类世界的建立。概括起来,体育的概念有以下基本含义:
1)体育的实践形式是身体活动。体育的基本形态有学校体育、社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
2)体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群和谐与全面发展,体育的本质功能因此而产生。
3)体育的间接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引发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体育的多种派生功能。
4)体育发展以社会发展为依托,体育与社会的互动是体育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因。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语境中,体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特征是事物特殊的标志或象征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质。体育特征是构成体育的内在标志或特质。身体活动是体育的基本形态,也是体育承载多种价值,发挥独特功能,实现多种目标的载体与手段。体育的特征体现于其身体活动独特的形态、目的、认知及价值,从而将体育与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及非体育的身体活动进行区别。
2.1 以身体活动为手段
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和存在形式。身体活动这一体育实践最鲜明的外在特征,使得体育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共性。体育的各种价值和功能都源于人的身体参与或付出体力的身体活动,无论是规范性强、组织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如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摔跤、拳击、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短道速滑、冰球、冰壶等,还是自发性、随意性进行的健身娱乐活动,如快走、慢跑、爬山、骑车、操舞、滑雪、滑冰、冬泳等,都是由身体活动组成,没有身体活动就不成其为体育。体育的这一特征将其与缺乏身体活动的文化现象,如读书看报、看电视电影、听音乐等区别开来,也将体育课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文化课区别开来(任海,2008)。
2.2 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
身体活动并非体育特有,其广泛存在于生产劳动、军事训练、家务劳动、宗教祭祀、戏剧表演等多种非体育领域。然而,与具有体育属性的身体活动不同的是,这些身体活动是以实用为导向,旨在完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用性任务为目的(任海,2008)。身体活动的实用效能决定了它们的存舍去留,一旦实用功效弱化便会被边缘化,甚至被取代。尽管客观上这些身体活动会附带产生某些健身效果,但囿于活动的实用性,其效果片面而有限,体育则不然。体育以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身体活动的设计、选择、组合与实施完全围绕着人的自身需要展开,围绕着人追求身体、精神、社会维度均衡发展的自我完善目的展开。人在体育中的角色定位是目的而非工具,是终极目标而非过程设置。体育的这一特征将其与生产生活中功利性取向的身体活动区别开来。
2.3 以主客体同一为存在方式
人类社会的大部分身体活动是主客两分的,作为主体的人依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身体活动(如生产劳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人是身体活动的实施者,是活动的主体,客观世界是身体活动的实施对象,是活动的客体。在这些身体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界限分明,关系明确,体育则不然。在体育中,人以自己的身体活动促进自身的发展,活动的实施者(主体)同时也是活动的实施对象(客体),主客体同一,均为活动者自己。体育这一不同寻常的独有特点,使人在身体活动中始终处于互为主客,主客互动、主客协同的过程中,因而能够迅速、直接、深入、全面地获得自身的各种信息反馈,沿着身体活动的路径不断认知自我、探究自我和完善自我(任海,2008)。体育的这一特征将其具身认知独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将其与主客体分离的身体活动区别开来。
2.4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导向
体育通过身体活动这一生物性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性目标,以“育体”手段达到“育人”的目的。体育不仅改善人的生命质量,更使人的生活充满意义,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以人文精神为坐标的价值导向在体育中无所不在,构建了体育深厚的精神基座。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体育贬斥假恶丑,追求真善美,将人们参与体育的过程升华为价值学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在“卓越、友谊、尊重”等体育特有的核心价值引导下,体育传递拼搏、友善、团结、公平、公正、守纪、包容、坚韧等价值观念。伴随体育过程的价值观学习呈现出多种效益:增强沟通能力;强化团队协作;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解决问题更有创意;思维更具批判性;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更具参与意识;做事更加专注;对权利、责任的理解更具切身性等。不仅如此,体育价值观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守规矩、负责任的公民,使之成为正义、包容、宽容、健康、美好世界的建设者。体育的价值是体育的灵魂,贯穿在体育的全过程中,只有在体育价值的引领下的身体活动,才能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效能发挥到极致。体育的这一特征使生物性的身体活动获得社会文化含义,也将其在意义上与非促进人的自身发展的身体活动区别开来。
体育的功能体现于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效能。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2013)。体育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和体育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在不同时代和社会语境中有不同的体现。体育的功能包括本质功能和派生功能。
3.1 体育的本质功能
体育的本质功能由其促进人自身发展的本质属性所决定,体现于通过身体活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直接目标。这就清楚地表明,教育就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因为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社会活动”。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其教育手段,并不意味着其培养人的功效仅限于人的生物维度。因为人是由生物的、精神的和社会的诸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体育促进人身心群发展的功能也是融为一体和不可分割的,任何体育行为均同时涉及以上3个方面,人的整体性从而得以促进发展。将体育促进人身心群发展的功能分而论之,并不意味着它们是相互隔绝的,而是为更清楚地表述体育一体多维的综合特征。
3.1.1 体育对人的身体健康促进
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全面性和整体性的,其本质是通过适宜的运动改变身体代谢状态和神经体液免疫等调节系统功能,提升机体机能水平,平衡协调身体各系统机能,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不同层面影响身体结构功能,从而促进与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和防治疾病。
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具体体现在:促进人的骨骼的生长发育,提高骨质密度,防治骨质疏松症;增加骨骼肌血液供应,增大骨骼肌横切面积,提高肌力,防治肌少症;加强关节周围的肌肉与韧带的力量和伸展性及关节的牢固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预防关节损伤;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提高学习认知能力、工作效率,防治神经衰弱;提升心肌和呼吸肌收缩能力,扩大心室容量,改善血管弹性,提高心肺功能,防治高血压和呼吸功能障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身体成分,防治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类疾病;改善免疫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乳腺癌、结肠癌瘤等;促进内啡肽、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分泌,缓解精神压力,提高人的愉悦感、幸福感,防治抑郁症;通过调节神经发生、增加突触数量、密度,缓解阿尔海默症、帕金森综合征疾病状态下神经功能退行性变。需要强调的是,体育对人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的效果与运动负荷量和运动方法密切相关,不同的健康促进和防治病需求对运动负荷和运动方法的采用大有不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进行体育锻炼,就能起到对健康的促进和疾病的预防作用,实现健康关口前移。
3.1.2 体育对人的心理健康促进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完好心理状态,与认知功能、情绪、自尊等密切相关。体育科学与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社会学、行为学日益交叉融合,衍生出新兴的运动认知神经科学,在揭示了运动对人类心智起源,发展变化规律,神经生理、社会心理改善的机制,对有效促进人的心智的发展提供了崭新视角的基础上,证明了运动在改善大脑结构、促进功能发育、通过丰富环境发挥遗传潜质促进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体育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提高大脑的新陈代谢(如脑血流、氧消耗和葡萄糖的使用),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合成,增加脑神经突触数量和灰质体积,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大脑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功能,提高学习记忆效率,有效减缓老年人的认知衰退的进程,改善老年人速度、空间、控制有关的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通过促进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合成,调整大脑中内啡肽及类阿片物质的活动,调整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等,使人获得更多积极正向的情绪情感,有效缓解压力,降低紧张、愤怒和慌乱等负面情绪,积极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通过一定强度的运动量提高心理应激水平,使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处于较高的状态,在外界的强烈刺激时,保持心理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通过克服在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中的气候变化、动作难度的客观困难和紧张畏惧、疲劳伤痛的主观困难,提升个体的自尊、自信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在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的规则服从与执行,促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3.1.3 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促进
体育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进行的身体活动,参与者基于规则和道德,围绕着人类社会多种基本社会关系,在体育中展开一系列社会互动,在参与体育的多种社会互动中完成由自然人转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体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是提供社会规范教育。体育是以遵守竞赛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为前提的活动形式。参与者在体育运动中,自觉自愿地接受来自其规则和群体的约束,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社会适能力。社会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法制观念等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进行培养和规范,社会的群体观念、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的品质的形成等能够通过体育予以促进。以有效的体育行为,促进良好的社会行为是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促进的有效方式。与此同时,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体力、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要求人们有较强的自发性、自制力和反复练习的耐心和恒心。参与体育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意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的过程,这不仅使得参与体育成为有效形成和发展人的个性以及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也使得这一过程具有积极主动的自觉特征。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具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社会角色意识。体育运动以个人和集体项目为基本类型。在个人项目对抗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是竞争关系;在集体项目对抗中,个体与群体之间是合作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是竞争关系。因此,合作与竞争是体育永恒的主题,也是体育永恒的魅力。体育合作与竞争特性对于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相互成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人的积极进取、坚韧顽强、敢于拼搏、超越自我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此同时,这样的合作与竞争环境促使个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融入群体中建立良好的群际关系,体育围绕着这些关系展开的社会互动,既鼓励个体张杨个性,卓尔不群,又强调恪守共同的社会规范,个性与共性包容共生,从而为参与者提供了社会角色学习的理想场景。在体育场景中,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习到处理多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外,参与体育所需要的主动性,使得体育中的社会学习不仅是自觉自愿的,而且是愉快而友善的,从而易于将社会准则潜移默化于参与者的思想深处。这种寓教于乐而卓然有效的社会化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中独树一帜。
3.2 体育的派生功能
体育的派生功能是由体育的本质功能衍生而来,是以体育的本质功能为依托,人自身的发展为原则,服务于体育的间接目的所产生的效能。体育的派生功能用于改善人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目标中,围绕着人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维度展开,将体育本质功能延伸到人类社会的多个领域,从而生发出体育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功能。体育的派生功能将体育对人自身关怀扩展并融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体育与社会共生共存,良性互动的总体态势。
3.2.1 体育的经济功能
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始终与经济相随相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体育的经济功能正是在这种相互的作用中不断得以强化,在体育促进人的发展、体育自身发展和体育带动发展中不断得以显现。
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体育通过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的改善,使劳动者在强健体质支持下,适应和承受工作强度与工作密度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对劳动者的心理素质的改善,使劳动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依托下,不畏和战胜工作中的困难,焕发创新精神以提高生产力;通过对劳动者规则意识的培养,使劳动者具备大生产所需要的合作意识、协同精神以提高生产效能。在促进自身发展方面,体育通过发展体育产业来实现。高水平竞技比赛带动了电视传播权、门票、广告、旅游业、旅饮业,大众体育刺激了运动健身、运动养生、运动医疗、运动休闲娱乐、运动装备、智能体育软硬件产品。体育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水平与身体素养提升、生活品质与生活情趣提高方面的需求,多元化的体育产品生产、旺盛的体育消费需求锁定了未来社会消费升级的方向,所释放出的就业岗位扩大了社会就业渠道。体育产业资源消耗低、需求弹性大、覆盖领域广、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带动发展方面,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巨大,体医融合、体旅融合、体教融合、体养融合、体育与主题地产融合不仅带动了体育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健康产业生态圈的建设,也催生出一批有助于促进消费升级的新经济和新业态。体育服务经济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3.2.2 体育的政治功能
体育是世界语言,是世界各国人民兴趣和情感的“最大公约数”(鲍明晓,2018),也是政治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习近平,2019)。在中国,体育相继实现从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到强健体魄、振兴中华的历史性转变,从闭关锁国到逐步开放、全面融入世界体坛的历史性转变,从体育基础极其薄弱、运动水平极其落后到发展成就辉煌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历史性转变,展示和践行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统领全局作用的举国体制和相应的发展体育道路的制度和道路自信(鲍明晓,2018)。
中国体育实践印证了体育作为政治软实力的4个主要方面的功能:一是国家展示功能。体育是国家政治体制、政府治理能力、国家成就形象、社会文明进步、民族精神弘扬、人民幸福生活的综合展示的窗口。国际体育赛事和大型运动会的举办,为在全球范围传播和全方位展示国家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提供平台;二是民族聚合功能。体育是执政党凝聚和感召民心、增强民族向心力、整合和汇聚国家力量的纽带。通过发展以人民为主体的体育事业,满足国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激发国民的荣誉情感、爱国情怀,将政府、政党与人民紧紧连接在一起;三是民主建设功能。体育是提高公民规则至上行为、公平竞争态度、有序参与观念、团结协作精神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公民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以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四是人类沟通功能。体育作为全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增进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了解和包容,消弭社会制度偏见、文明冲突隔阂,促进全人类求同存异、和谐共荣,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崇高理念的梁桥,充分发挥“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的作用,有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3.2.3 体育的文化功能
体育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是人类挣脱精神枷锁、消弭战争戕害、寻求个体健康、追求自由平等、追逐人性解放的文化标识,具有导向、凝聚、激励、整合等多种功用。体育文化体现在体育竞赛规则所指向的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所指向的精神文化和体育用品所指向的器物文化。
体育文化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张扬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优化人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显示出独特价值。遵守规则、坚守诚信、恪守承诺、信守合作、笃守荣誉作为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对社会共同体成员在体育思想与体育行为进行引导,使其在社会共同体中能够为坚持和维护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努力。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吸引、团结和凝聚来自社会不同方向、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能够将多种社会力量进行协调和整合,推动这些社会力量从多样走向统一,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分化走向融合,从传承走向创新,形成强大的民族合力,使民族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体育文化中得到强化。在激烈的运动竞赛中所创造和展示的体育精神,能够鼓舞、激发和激励人不畏困难,勇往直前,为夺取胜利而奋勇拼搏的信心与斗志,成为成就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力量。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成为各主办国向世界彰显民族文化,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舞台。体育文化作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灵魂,推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文化融合,文明互鉴,淡化其文化分歧与文化冲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3.2.4 体育的生态功能
体育的生态功能与生俱有,它基于体育的生命本色,内生于体育的人文关怀,外显于体育的生态构建。人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相依存、共进退,体育以身体活动的方式将人的生命体融入其所依存的环境。今天,人类社会面临工业文明导致的严重环境问题,使体育的生态功能的现实意义得以充分展现。体育的生态功能通过体育绿色的生命本色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把当代人对自身的关怀延伸到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境域,以促进人类社会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修复和维护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个方面。在修复和维护自然生态方面,主要是以绿色体育来保护自然环境。体育不仅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以健康的日常行为,减少环境和能源压力,而且通过保护和合理使用自然环境与资源,提高体育活动的资源利用效率来践行绿色体育。在城市,坚持土地的节约高效利用,充分利用城市公园广场、绿化隔离带、郊野公园推进园林体育化,实现城市空间的二次利用,大力发展楼顶运动场、地下运动场,对大型闲置工厂进行运动场改造;在农村,充分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建设运动休闲场地,尽量不占或少占农地、林地。与此同时,通过对运动场馆和大型设备都进行节能节水改造,采用绿色能源和水循环再利用技术,对滑雪场、高尔夫球场、赛马场、游艇俱乐部实行严格的环保评价,以避免对建设地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鲍明晓,2018)。采用最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已成为当今举办国际体育大赛的场馆建设与运营的必须条件。此外,作为宣传和展示节能环保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平台,在体育场馆中禁烟,提倡垃圾自带,在户外运动中发出“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的倡议所产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使体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率。在修复和维护社会生态方面,主要以人文体育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体育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是可以全员参与的极具亲和力的社会文化活动。在国际层面,体育超越国家、地区、性别、种族、信仰、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中罕见的极具兼容,又易于交流的文化形态。体育强调对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差异的尊重,包容和理解,倡导在保持文化多样性,多元化的同时,积极进行跨文化沟通,以增进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促进和平美好的国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层面,体育通过其特有的各种活动对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予以关怀,对人与人关系建立予以关照,对人与社会融入予以关切,在促进公民社会建设,民族团结、强化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建立,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体育修复和维护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功能的积极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进入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今日中国体育,多元发展格局正逐渐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目标更加凸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体育发展态势愈趋明显,体育现代化进程持续加速、水平不断攀升,体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体育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责任担当日益彰显。与此同时,体育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在改善生命质量,提高生活品质,优化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不同以往任何时候的体育语境中,对体育学基本理论元问题的探寻极具挑战。本文力图立足中国特色体育发展实践,着眼世界体育发展基本趋势,对体育的概念、特征、功能等体育的元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体育是人类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体育的特征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以主客体同一为存在方式,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导向;体育促进人的身、心、群诸维度和谐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直接效用,决定了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即教育;体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发挥的作用,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在各领域的延伸,是体育的派生功能。今天,世界体育发展的新趋势和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社会对体育提出的新要求,使得中国体育实践发展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态势。体育实践的新发展,促使新时代体育学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拓展,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共生共荣,体育的本质功能与派生功能相互交织,高度融合。体育的人文精神姿态鲜明,体育的多种功能通过多种界面渗入整个社会,呈现出整合性的发展趋势。这是构建新时代体育学新的立足点,也是新时代体育学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出发点。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阅和借鉴了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作为依据支撑和完善本研究的结论,其中任海教授的观点给了我新的启发,也成为本研究的重要补充:“一个新的体育概念体系正在形成。这个概念体系最突出的特点是概念间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共生关系。具体表现为体育教育、体育运动和身体活动间的良性互动。身体素养在体育诸概念的共生关系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在形成的体育概念体系结构复杂,内容丰富,构成要素的子概念多有不同,要保持体育概念体系统一性,体育价值至关重要。无论如何界定体育的概念,无论体育进入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会产生多少新的概念,只要坚守体育的价值,尤其是体育的核心价值,它们就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
制作:马小涵
校对:丁合 高天艾监制:邱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