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产舔屏剧我只夸它

2017-11-15 毒Sir Sir电影

有人说,离职就像分手。


离开的一方,即便蓄谋已久,也难免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可有的人,在离职的时候,竟然还在想着……


不久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从工作了28年的央视离职。


他的离职感言:


卡片上的人即日起从央视离职,有寄给他好吃的,别再寄到光华路了。



Sir知道,这是句玩笑话。


但陈晓卿爱吃,可是件很严肃的事情。


到底有多爱?


在自己的书《至味在人间》中,写吃宵夜写出了情书般深情:


悄无声息,行驶在北京的冬夜里,搜索路边哪怕是仅有的一盏小饭馆的灯光。

进去哪怕真的就喝一碗白粥,那种温暖都能渗透到骨髓里


在节目《圆桌派》里,一提到吃,忍不住地咽口水。



你是不是想问,他到底是谁?他为什么到哪都这么爱谈吃?


是该回顾这部纪录片了——


《舌尖上的中国 》



它只是2012年央视推出的许多部电视专题片中的一部。


谁也没料到,一夜之间成为网红。


收视率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电视剧,不知道看湿了多少人——口水和眼泪齐流


同时也把默默无闻的央视纪录频道,带火了。


2011年频道成立之初,广告收益只有3600万,《舌尖》播出后,2013年突破5亿。


陈晓卿一开始就没打算把《舌尖》拍成一部高端美食说明书。


而是你踅进一条小巷、推开一户人家的院门,真的会见到当地人在吃的家常菜。


你在这里回忆起故乡的味道。


也感受着异乡美食中,亲切的故事与人情。


《舌尖》的魔力就是,让你的胃感觉空荡荡,热乎乎


58岁的黄国盛大清早就骑着个破旧的三轮车赶去县城。


对着镜头,他笑咧咧地喊:


58了,我要好好干



该退休的年纪了,黄国盛的脸上,却满是积极和朝气。


他嘴里的“好好干”,就是卖他亲手做的黄馍馍,对此他无比自信。


到了县城,老黄竖着大拇指,嘶吼着叫卖:


我做的黄馍馍最好吃,绥德的第一名



黄馍馍当然算不上山珍海味。


它只是一种用糜子面做的馒头,顶饿,耐放。



朴素的黄馍馍,就像是朴素的老黄


给那些踏实肯干的身体,源源不断地提供力量。


像老黄这样的人,《舌尖》中还有很多。


76岁的郭少芬奶奶,做虾酱有50年以上的经验。


默守在地处没落渔村的百年老铺,外面的时代嘈杂与她无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踩着自己不变的步伐前进。



还有《舌尖》第二季中68岁的挂面爷爷张世新,挂挂面已经融入生命。


他挂出来的面,手艺一流,远近闻名。


这天做挂面能行了

我一十五岁挂上挂面的

一直没有离开

挂面的过程

一肚子的精明



在其他的美食节目里,馍馍、虾酱、挂面……好像都上不来台。但就是这些土土的食物,塑造了我们的味觉记忆。


《舌尖》开播之时,“匠人精神”还不像现在这样被说得烂大街了。


现在回头看,老人身上无一不是“匠心”体现。


从一而终的精进和坚持,对自己做的事情心怀敬畏,逆着潮流,保有着时代少有的安详、宁静。



拍人,《舌尖》用细腻的笔触,引起观众的情感勾连。


拍菜,《舌尖》则用商业化的手法,让观众口水狂流。


比如用凌厉的的剪辑,来表现极致刀工


蓑衣刀法,依靠手腕控制,全在方寸之间。



再比如用慢镜,表现对火候的极致控制


火候是中式厨房中的一大玄机,开始和结束的时机,每个阶段的火力,极其微妙。


过一分易糊,欠一分就生。


广州的啫啫煲,甚至还要根据餐桌与炉灶的距离,控制火力和抄起沙煲的时机。



还有用景别切换,表现中国菜色中的极致美感


视觉享受,激发出更丰富的味觉层次。



在讲故事和拍摄手法上,《舌尖》的执行导演坦言,他们大胆借鉴、模仿了BBC。


中国纪录片的整体水平跟国外相差太大了,弥补差距最好的方法是模仿,而且是亦步亦趋地模仿……

《舌尖》就是模仿出来的一部杰作。


所以这是用BBC摸索出的成功模式,对传统美食的一次现代化的呈现。


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中国人早已把吃,发展成了一门艺术


水与火之歌。


煮、蒸、炒、煎、炸。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纯熟掌握如此丰富的烹饪法。


煮出来的浓郁。


琵琶肉


蒸出来的鲜美。


均安蒸猪


炸出来的焦香。


油炸臭豆腐


通过食材、水、火、油之间千变万化的配合,幻化出丰富的层次和口感。


不仅如此,中国菜更是一程时间之旅


为了更好地储存那些容易腐败变质的新鲜食材,中国人想尽各种办法,让食物与时间好好相处——


腌腊。


煲仔饭


风干。


金华火腿


糟醉。


醉虾


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有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


那是阳光的味道,风的味道,时间的味道……


中国人对味道无比执着,不仅是出于品鉴。


更因为一种记忆深处的味道,能带我们飞回故乡,回到久远的先祖身旁。



如果说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障碍,那一定就是——


它写下了多少两地相思、浩瀚历史。


在我们一代代人的受众间,凝结成不朽。




万宝龙制作的殿堂级书写工具,也是凝结了时间与极致匠心的艺术品。


一道道复杂又精准的工艺才能造就一道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万宝龙的每一支笔同样是是经过三十多道手工工序精心制作。


珍贵的选材,精致的做工,提起笔,自然生发出一种得心应手的艺术灵感。


不光如此,万宝龙也一直身体力行地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于1992年设立了“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


听名字,就很高大上。


这可是为全球文化艺术的发展而设置的奖项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公认的文化艺术赞助大奖。


设奖的目的是表彰那些对艺术赞助作出巨大贡献的赞助人。


2017年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活动现场


万宝龙每年都会限量发行一款以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著名艺术赞助人为灵感创作出来的书写工具。


笔的背后,是伟大的艺术赞助人和他们推动艺术发展的故事。


比如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卢奇亚诺·帕瓦罗蒂。


表彰他为众多职业与教育项目筹集了数百万美元善款,花大量时间与精力栽培新兴歌唱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歌唱指导。


万宝龙艺术赞助人系列帕瓦罗蒂限量版书写工具


今年最新推出的限量版书写工具,灵感来自17世纪罗马巴洛克艺术杰出的赞助人及收藏家——意大利红衣主教西皮欧内·伯吉斯。


表彰其慷慨赞助美术创作,收藏了大量价值斐然、意义非凡的艺术珍品,堪称欧洲之最。


2017年西皮欧内·伯吉斯限量版书写工具


艺术也是需要滋养的。


这些赞助人的赞助以及万宝龙的身体力行,给予了无数艺术家、艺术品养分。


2017年11月8日,第二十六届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颁奖典礼于北京松美术馆盛大开启。


今年万宝龙将此奖项授予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收藏家、当代艺术家王中军先生。


并赠送了全新2017年艺术赞助人系列西皮欧内·伯吉斯限量版书写工具。



原来一支笔,竟然也有如此厚重的价值和意义。


想了解更多关于万宝龙与艺术赞助人的故事,欣赏更多限量版顶级书写工具。


快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万宝龙艺术宫,看看你还能找到什么宝。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爱奇艺上有


编辑助理:伍迪爱伦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