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偶像选秀,巅峰已过15年

毒Sir Sir电影 2020-08-26
Sir今天这篇是准备好的。

因为结局不难猜——

△ 成团名单:刘雨昕、虞书欣、许佳琪、喻言、谢可寅、安崎、赵小棠、孔雪儿、陆柯燃


没错,Sir也断断续续追完了这档赖在热搜上的女团选秀。

疫情导致电影产量骤减,本来只想在看片间隙凑凑热闹。

结果呢。

果然没啥惊喜。


因为她们的未来,更不难猜——

绝大多数逃不过前辈们命运:成团即巅峰,出道即失业。

别急着反驳。

Sir今天不是想告诉你,这届女团有多糟。

选手追梦,节目捞钱,都不能说“错”。其广泛的流行也必定抚慰了某种群体无意识的缺失,让观众买单。

三者各取所需的背后,实则藏着一股莫大虚伪,无人道破。

没人说,那Sir来。

无论半小时前的仪式多绚烂,口号多响亮。

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

中国式偶像选秀,15年前已是顶峰。
什么是中国式偶像选秀?

实力缺席,话题为先,人设变现。

老的,以《好声音》为例。

——唱歌5分钟,哭惨10分钟,导师鼓励再10分钟。

新的,以各路男团女团节目为例。

——一期节目2小时起,一半时间练习,一半时间耍宝,一季下来真正的作品也就6、7个。

舞台(实力),并非节目主角,只是一个配套环节。

众所周知,这些节目大多都是从海外购得版权翻拍。

几乎无一例外,引进后都呈现出独有的“中国特色”。

《好声音》的中国团队就多出了一个“故事策划导演”,专门负责包装选手个人经历,并在“中国好故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连导师都看不下去。


再看韩国原版选秀《produce101》。

每期节目只做3件事:分组、训练、竞演。

没实力还想卖惨?

导师第一个怼回去——

努力的话,谁都会努力的。


对比发现,中国式偶像选秀的老毛病可以用三字总结:

爱标榜。

唱歌标榜“梦想”,偶像标榜“努力”。

最新的《青你2》也逃不过,绞尽脑汁在同质化市场中想出一个“X女团”的Slogan。

啥意思?

不定义女孩,不定义女团,鼓励无限想象。

通俗来说就跟民族品牌匹克那句“我能无限可能(I Can Play)”差不多。


喊口号没问题。

关键你要言行一致是吧。

所谓“标榜”,最大的特点——自相矛盾。

节目拼命输出的所有观念,几乎都被内容本身疯狂打脸。

一边说要“做自己”。


一边,不让你做自己。

她(在舞台上)更像是平时的自己


一边说要有“个性”。


一边,磨平个性。

学员:老师,这个舞我有别的想法……
导演:没有改动空间


一边说“努力吧多远都可以到达”。


一边,全力营销话题,放大戏谑。


何其讽刺。
中国式偶像选秀不是没有成功过。

甚至是大成功。

决赛夜,节目请来最耀眼的嘉宾——

李宇春

出道15周年,依然是同类中的“顶流”“重磅”。


她怎么做到?

让我们梦回2005年夏,第二届《超级女声》。

中国式偶像选秀的鼻祖。

现在回看,它其实跟现在的节目无异。

一档靠话题致胜的“秀”。

总决选,约4亿人收看了电视直播——这个数据在选秀节目中迄今没有被打破。

有多火?一个约定俗成的成语被改写了意思。

“张冠李戴”。

意思是,许多人认为李宇春“抢”了本该属于张靓颖的冠军。

评委黑楠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也直接说:她(李宇春)是六强中唱功最差的。

无所谓。

这并不阻碍李宇春后来的一路爆红。

同年10月,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


《时代周刊》显然没有将李宇春当成一个简简单单爱唱歌的女孩。

文章如此评价:
实际上,李宇春现象早已超越了她的歌声。李宇春所拥有的,是态度、创意和颠覆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

现象,超越实力。

那是中国娱乐圈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奇迹”。

学者喻国明(时任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对媒体说:

“只有打破常态的东西才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常态是什么?

春晚、心连心晚会、综艺大观、电视歌手大奖赛……

端正又权威。

观众早看腻了。

《超级女声》的成功,的确有时代因素,但更重要就在于——

它从不标榜。

将每个人的脆弱、欲望、野心通通全方位暴露。

首次超女,展示了一个被填满爱恨情仇的乱世江湖。

它敢“怼”。

张靓颖回击柯以敏。

唱完一首英文歌,评委柯以敏说你是不是感冒了?累了?状态不好?

一连串发问为后面批评她只唱英文歌做铺垫。

张靓颖直接回应:没有感冒、不觉得累、状态非常好。

全场掌声雷动。


它敢呈现残酷的压力。

半决赛,何洁被淘汰,李宇春哭成泪人,胜利者张靓颖捂头崩溃。

节目结束,照例在《想唱就唱》主题歌伴奏下出字幕,细心的观众发现此时张靓颖拉着李湘,表情焦虑地指着自己倾述,没人知道她在说什么。

但三个女孩没有任何表情管理,更勿论金句、情商。


还有全国十强的来历。

有学生,有驻场歌手,全都纯素人。

没有一个受过严格、专业的公司培训。

也没有一个人在参加节目之前知道媒体是怎么一回事。

她们只有一个想法:想唱就唱,如果能唱得响亮,就太好了。

就是这样几个简单的女孩。

随着节目进程,毫无顾忌地野蛮生长。

台上。

绝对称不上“完美”,甚至一团乱。

画风乱,杀马特和瑞丽风各占半壁江山;


曲风乱想唱什么就唱,想怎么改就改,最典型的就是刘文正的《我的心中只有你没有他》、英文歌《loving you》、陶喆的《普通朋友》等,当年通通翻红。

台下。

造词乱,玉米、凉粉、笔记、盒饭……粉丝取名蔚然成风,也成为后来选秀标配。

意见乱最畅销的都市报愿意拿出版面,总决选每一场比赛都要follow,要评论、各有持方。一时间,火热程度只有国足能够相提并论。

它真正在践行节目的Slogan:想唱就唱,无所忌惮。

这些“乱”的意义在哪?

——它的出现,就像中国娱乐圈的“鲶鱼效应”。所有超女展示出对梦想不加修饰的热切,刺激了所有旁人压抑已久的坦荡。
这股强大的生命力,开始让原本坚固的土壤开始松动。

让那些曾经看不起“选秀”“草根”的人震惊。

他们看“超女”,就像看到一个划时代的混世魔王出现。

怎么这么不规矩?

怎么这么政治不正确?

怎么这么……可爱!

比如,媒体。

各路大牌媒体人,下场辩论,没有措辞,不写文章。

直抒胸臆。

媒体人何东:不喜欢李宇春的人都有病!

黄健翔表态:我是“凉粉”。

还不惜曝出“内幕”——

据一个北京移动的朋友说,北京地区的超女投票,有一半以上都是投给张靓颖的。

他当时的央视同事韩乔生:太喜欢李宇春了。


其次。

文人之间也掐架。

当年最火球评家之一的李承鹏绘声绘色写过这么一段:
敲开了楼下的杂货店,买了一打手机充值卡,那个长相酷似黑楠+汪涵的店小二一脸肯定:“哥,你肯定是给春春发短信用的吧,我给你打七折”,我很感动,因为群众的眼睛是贼亮的,群众个个都是高手,群众才不怕为春春超支这个月手机费,并把拇指摁断。

还有作家余秋雨,他说:李宇春是大地的选择。

最后。

无数业内金字塔尖的艺人,也纷纷加入。

气质美女,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是“凉粉”(张靓颖粉丝名),并且积极投票、站台。


张国立收周笔畅做“干女儿”。


高晓松在《晓说》爆料,北京唱片公司拉横幅说:欢迎春春莅临视察。


这便是15年前的全民选秀。

对比今天明星们的蜻蜓点水式撑腰。

与其说互动,不如说是客气的商业互吹。


15年前,没有热搜、没有直拍、没有cut、没有"团“……

但那一年夏天, 关于文艺的权威前所未有地被瓦解。

中国式偶像选秀,或许并不完美。

但在同样的语境和土壤下,15年前的她们就是巅峰无疑。

不标榜,反而让她们真正实现个性、勇敢、做自己。

用坦诚换取热烈。

以生猛捅破虚伪。
决赛直播同时,Sir看到微博渐渐冒出来一个话题:

“李宇春降维打击”。


别误会,Sir不是在嘲讽某些选手的实力(毕竟大家都有数)。

毕竟李宇春是经过多年的磨炼,才有今天的进步(对只是进步)。

她走到今天,最可贵的品质。

也是代表中国式选秀巅峰的品质——

不再活在套子里的真实。

谁活在套子里了?

看看当下。

个性,是套路的个性。

富贵花、小公主虞书欣,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锦鲤杨超越的另一面。

艺能搁一边,可爱大过天。真正的她们,并没有多少人仔细推敲过,投射的就是此时此刻看客的情绪、隐藏人格。


爆款,是复制套路的爆款。

一词火了,马上开枝散叶。

男团、女团、大龄女团……

什么,你问什么是女团精神?

呵呵,管它呢。

△ 刘涛、刘敏涛在直播中模仿女团动作


套路套的就是个性与交流,观众得到的也是快消品一样的复制快乐。

对于选手而言,她们可能也想不到,流量来得容易,成名也快,意味着什么。

这样的“流行”,最终产生的不是偶像。

而是一颗颗短暂闪耀的“流星”。

关于偶像,Sir想用李宇春与许知远的一段对话作结。

耐人寻味——

许:偶像到底是什么?
李:我觉得偶像是质疑
许:我觉得偶像也是信念。
李:偶像是生意
许:偶像也是价值。
李:偶像是忍辱负重
许:偶像也是大放异彩。


最后一个细节。

李宇春无奈地笑着说:他用的都是褒义词……

意思是什么?

李宇春走到今天,早已经不再信任那些鲜花与掌声筑起的光环。

许知远曾把她比作潜艇。

曾经制造过浪花,但只有逃开浪花,沉入海底,去看看黑暗,感受一下孤独和痛苦,才能在再次浮出水面时制造更大的浪花。

这正是中国式选秀的现状。

一直在制造浪花,一直在鼓励乘风破浪,一直在不难猜的航线上亦步亦趋。

但。

有谁真正能屏住呼吸,沉下去看看。

潮水真正的方向在哪里?

自己的方位,又在哪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