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节人,“这些珍贵的毕节历史文化”,你知道多少?

2017-06-26 云上毕节


毕节是黔川滇边区历史文化古镇,素称“乌蒙腹地、三省红都、文化名城”。自古在军事上扼滇控蜀,交通上为三省通衢,又是三省结合部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1985年的毕节城


毕节古城坐落于黔西北众山之间,坐北朝南。城西北10里之灵峰山耸立云霄,且分成两脉:一脉从左重叠延伸,经翠屏山、文笔山至石马山,诸峰列秀,为城北枕靠屏障,中有北镇关古庙和古城八景之“翠屏旭日”“双峰脱颖”二景;一脉从右跌下,过大岭坡垭口,再突起于阳山,经虎踞山至通津门外南霁山,南霁山有古城八景之“南山雨霁”。


天河路


古城朝向,数峰比肩挺拔,为大南山之主峰,乃从阳山后侧发脉蜿蜒而来,山麓有海潮寺遗迹。古城左,从东北纱帽山发脉,经东关坡,转惠泉寺后山至龙蟠山(今二中后山),龙蟠山上有惠泉寺、东岳庙、东壁轩、雁塔、梓潼阁、文峰阁等遗址和古城八景之“龙潭夜月”“东壁朝霞”二景。古城右,乃是虎踞山,虎踞山麓有三国时期的罗甸国王府、明毕节卫学遗址等。



八六年的倒天河


四山之间,倒天河自响水滩而下,曲曲环绕古城之后,从龙蟠山与南霁山交锁处流出。倒天河于南关桥并非像今日这样直流而去,明代建卫城时,河水是绕过威宁街,经今桂花路、人民公园、拥军路至五龙桥。可见,毕节古城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乃天然钟灵毓秀之所,地灵人杰自不必言之。


五龙桥(摄于1985年)


毕节古城始于明代,当时属卫城,为征南大将军傅友德遵朱元璋谕旨所建。古城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起初,仅排栅为守,周三里有余,由都指挥陈桓、叶升所筑。二十二年(1389),都指挥李焕改筑砖城,周六里二分,门五:东曰武安、南曰镇南、西曰西定、北曰拱北、东南曰通津,城楼三十二所,墙垛二千七百余垛,墙高一丈三尺,厚一丈五尺。


二十三年(1390),都指挥汤昭重加修筑,增拓二里。二十六年(1393),都指挥柳楫在北门(今广惠路口)筑城隍庙。嘉靖七年(1528),副使韩士英于通津门筑月城,建水城楼,并凿池其中,引水入内以济民用。万历六年(1578),兵备道副使黄镆以河水逼近,于月城下筑石堤二百丈以障河泛。天启二年(1622),水西安邦彦反明,月城被挖掘殆尽。崇祯三年(1630),兵备道佥事郑国栋委掌印指挥王九如按原样重筑月城。十年(1637),都司李应忠截去城西一壁,添筑女墙。



毕节古城,明代为卫城,清代、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至撤县设市(县级)为县城,今为七星关区。同时也是明代兵备道、清代贵西道、民国国民党专员公署驻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毕节行署所在地。现已改为地级城市,属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中心区域城市。


上世纪80年代三板桥办事处灵峰村


明代,毕节卫辖七星关守御千户所、二龙关守御千户所(又称后所))和前所(今海子街)。区域东至木樨关(今八寨镇木樨村)接赤水卫前所(层台千户所)地界,西至七星关接乌撒卫地界,南至朱昌花厂接纳雍厍东关地界,北至青场二龙关接芒部卫地界。境区内置百户所、屯堡、哨所若干,由陈桓、吴良弼以傅友德之令设置。毕节卫职官,时设兵备道佥事1员、都指挥1员、副都指挥2至3员,掌印指挥1员、管屯指挥1员、管操指挥1员、巡捕指挥1员、镇抚指挥1员。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在贵州置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行省,毕节卫隶贵州行省管辖。正统三年(1439),始建卫学,由卫指挥唐谏请建,卫学建于虎踞山麓(今一中处),置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经历一员。万历间,兵备道陈性学在青螺山建青螺书院。


老军分区坝坝


古城以松山路为中轴线,分西城、东城。


西城


以长庆坡(市医院后山)作枕靠,城门有三:一曰镇南门(今南门口)、二曰西定门(今古道路大西门)、三曰拱北门(今北门口)。


城内古街五条:即镇南路、古道路、广惠路、松山路、百花山,附有多条小巷。历史文化遗迹,镇南路有:镇南门、令家龙门(护国战争时朱德曾住过)、明兵备道佥事署(原行署处)、古城墙;古道路有:周素园故居、明游击署(原毕节军分区用地)、城墙拐角楼(今市幼儿园处)、林青纪念馆、喻家龙门、西定门、邱家龙门、朱家龙门、瓦家龙门、明城隍庙、北门炮台(今财校处)、拱北门;广惠路有:清文庙(市医院处)、学署、长庆坡炮台;松山路有:讲易堂、女子小学(今二小,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明小校场(今医药公司、区体育馆一带);另外,今中山路有: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清末安息会);百花山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清末福音堂)。

老行署


东城


以金钟山(原县政府后山)作枕靠,城门有二:一曰武安门(又称水东门)、二曰通津门(今南关桥处)。


毕节水东门


城内主要古街有箱子路、新街、和平路、通津路、铁匠路,附有小巷数条,如马家巷等。历史文化遗迹有:通津门月城(水城楼)、古城墙(通津门至武安门)、明指挥署、清县衙(原毕节军分区用地)、松山书院(今二小对门)、武庙(今三小处)、金钟山炮台、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欧家龙门等。在和平街、新街、箱子街、通津街一带,为当时的军士及其家属居住生活区,无重要官署遗址。


在古城中,有明代开凿的防火、饮水、灌溉水渠(水道),水渠从今大新桥水库大坝口,经响水滩右侧悬崖至青螺山(石马山,此段水渠又叫官沟),然后分为三条沟渠(分别称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将水引入古城城西、城东。头道沟由拱北门入西城,顺广惠路经松山路出河;二道沟从金钟山武庙处入城后,经水巷子至通津门出河;三道沟由文庙处入西城,绕经百花山至镇南路南门外出河。从目前看,西城头道沟、三道沟已不可恢复,唯二道沟可在东城棚户改造中再现一段像大理古城一样的江南水乡景观。


明、清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古城属军事区,城门均为士兵把守,一般居民及商贾难入城内。


古城外是明、清三条大街,即永宁街、大定街、威宁街,为黔川滇交通枢纽,也是当时的城外居民居住地和商业街。明、清和民国时期,毕节南来北往的客商川流不息,集市贸易繁荣,会馆、商铺、寺庙、名门大姓牌坊林立。


1983年拍摄的毕节铁匠街


与通津门相联接的南关桥是商业中心节点


南关桥东侧以今人民剧场为界,中华南北路至双井路,叫永宁街,是通往四川的交 51 30382 51 15535 0 0 3455 0 0:00:08 0:00:04 0:00:04 3454 51 30382 51 15535 0 0 2732 0 0:00:11 0:00:05 0:00:06 2858要道。街两头立有永宁街坊,从原八小路口左起,历史文化遗迹有:永宁街坊、魏家龙门、清春秋祠(又称陕西庙,陕西商会会馆、草原艺术研究社活动旧址)、祖家龙门、万寿宫(江西商会会馆)、明双井寺(又叫普惠寺,明建文帝避难之所、民国国民党警备司令部旧址)、永宁街坊。在永宁街万寿宫门口,还有一桥与武安门联接,此桥叫东关桥,进武安门即是城内通津街(今通津路)。与永宁街联接的惠泉路可至东关坡惠泉寺(今观音庙)、东岳庙(今卫校处)和龙蟠山雁塔、东壁轩、梓潼阁、文峰阁等处观赏美景。


双井寺


从普惠寺(双井寺)经东关坡至威镇乡(今观音桥),是一条与永宁街联接去四川的古道。历史文化遗迹有:元梁王台(今软木厂)、水西田(彝人居此)、明响水滩王纳伍官沟、农坛、清花牌坊、三国南中庲降都督府遗址。


从原八小路口至清毕路区粮食局门口,叫大定街,是通往大定府和省城贵阳的交通要道,清末以后称珠市路(俗称猪屎路),现已不存。从原八小路口右起,历史文化遗迹有:川主庙(供李冰,四川商会会馆,今人民剧场)、寿福寺(湖广商会会馆,原毕节收容所)、护国寺(湖北商会会馆,护国战争时蔡锷将军曾住此,今毕节京剧团宿舍)、黑神庙(供南霁云,各地客商居此,今区粮食局)。此外,在寿福寺门口,有清末至民国时期著名的饭店少白楼,民国初年滇军驻黔总司令唐继尧常住此楼。


毕节铁匠街


联接大定街经双树弯(汉平夷县汉墓群)、流仓桥,可去明奢香修筑的毕节驿(二铺)。此古道历史文化遗迹有:汉平夷县遗址、流仓桥、毕节驿。


南关桥西侧,从今松山路口至镇南门口,叫威宁街。此街历史文化遗迹有原毕节县电影公司处的天后宫(供妈祖,福建商会会馆)。


毕节灵峰寺


与威宁街联接经西定门至茶亭处,叫皇华路(通茶亭皇华铺),此街是通往威宁府和云南省会昆明的交通要道。经调查,此路历史文化遗迹有安家井(彝人居此)、茶亭和灵峰山上的灵峰寺。


在古城棚户区改造时,对古城重要历史文化遗迹,要尽量加以保护或者恢复,使之成为古城记忆,且能展现和发挥城市旅游及休闲、娱乐等功能。




编辑:吴春妹



大家都在看

NEWS


聚焦 | 7集电视片《守底线 走新路 奔小康》,播出第1集《跨越赶超的贵州速度》


这个季节?带你去看响水滩瀑布,太壮观了!


毕节政府放大招!大力引进这些机构,最高补助可达到500万元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