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节之最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2017-09-05 云上毕节


迁徙,是苗族先民一段最为凝重的历史。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则是再现苗族迁徙的一个舞种,它凝聚了苗族的迁徙记忆。


20世纪90年代,“滚山珠”曾获得全国民族舞蹈表演金奖和世界民族民间艺术最高奖——“金山杖”奖。此后多次在国内外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引起极大轰动。



苗舞“滚山珠”惊艳九运会  陈私勇 摄


2005年12月,“滚山珠”商标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2006年5月20日,“滚山珠”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2月,“滚山珠”创作人王景才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笙舞(滚山珠)代表性传承人”。


探究“滚山珠”的起源,绕不开苗族先民的迁徙


传说,在远古时期,在大迁徙途中,遍地荆棘拦住了苗族先民的脚步,英勇的苗族青年就用身躯从荆棘丛中滚出一条道路,让迁徙队伍顺利通过,到达现在居住的地方安家落户。


为了铭记迁徙途中的艰辛,苗族后裔模仿先辈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佐以芦笙伴奏,自创了名叫“地龙滚荆”的舞蹈。


欢乐芦笙节——纳雍“滚山珠“


之后,事易时移,“地龙滚荆”更名为“滚山珠”,表演的地方也一步步从坡前坎后转到大雅之堂,终究一“舞”成名。


“滚山珠”的苗语名称叫“子罗多”,它一般在年节、喜庆、民族节日或农闲时节表演。它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是苗族迁徙舞中技巧性最强、难度最大的一个舞种——表演时,表演者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服饰,或以头为足,或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表演舞蹈动作。


精彩的“滚山珠”表演



“滚山珠”一人或数人皆可表演


其表演特色是:不管动作多么高难,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芦笙不离口,吹奏不停顿。舞蹈与芦笙吹奏自始至终协调配合,同时体现“步要轻、转要圆、踢要直、力要稳、跨要开、体要快、蹬要轻”等多个要领。


另外,“滚山珠”还有一些炫技性的高难度表演,诸如旋仰击鼓、刀丛滚身、倒挂金钩等。


“滚山珠”最大的艺术特征,在于它汇集了奏与舞两个元素。声与形的契合,口与手的协调,个体与群体的交融,达成了它的难度,成就了它最耀眼的亮度。



“滚山珠”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技巧艺术为一体,舞蹈动作古朴、刚柔相济、粗犷豪放。 祝绯 摄


最先把“滚山珠”带向世界大舞台的,就是眼前这位满脸沧桑的汉子。他叫王景才。因为“滚山珠”,他的身上还罩上了一道无尚荣光的光环——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一光环里,凝结着他的青春、意志和智慧。


“滚山珠”之斗鸡舞  魏运生 摄



叠罗汉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潘中泽 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滚山珠”自上世纪走进北京、走向欧洲之后,就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高难度的技巧,惊艳华夏、享誉世界,成了纳雍人民的骄傲。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潘中泽 摄


如今的“滚山珠”,已经成了纳雍的一个代表性符号,成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枝不可或缺的艳丽奇葩!




编辑:吴春妹

编审:秦   恒

监制:王应军

大家都在看

NEWS


毕节之最 | 全省唯一的城区天然大瀑布——响水滩瀑布


毕节之最 | 天河万古流(游记)


毕节之最 | 毕节最大的天然瀑布——织金桂果瀑布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