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 那排队买东西的艰辛年代!

2018-01-19 费明 云上毕节


那时,毕节城只有八条街,而且每条街都有民办学校。没有进过幼儿园的我,七岁起,在三街民校从一年级读到五年级,小学就毕业了。在三街民校不仅学到拼音,识字,算术,还学习排队、做操、唱歌、跳舞。


三街民校离我家不远,从家里走去不到500米的石板路,绕过周素园老先生家那碧绿的院墙往里转进去,拐过两道弯后,再走过一片空地就到学校的教室。



教室的左边是校长马老师家,从右去是我的班主任刘亚芬老师家,还有教数学的吴老师与刘老师相邻,她们的隔壁是周素园老先生家后院,对面的老城墙下则是公共厕所。


我们教室前面是用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小操场坝,教室的背后是大操场,这里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记得每逢学校召集学生开会时,个子高高的马老师就操着外地口音大声喊道:“同学们大家排好队集合喽!”。



然后,始终笑容满面,温和的刘亚芬老师叫同学们赶快排队站好,等待马老师讲话。大家在队列里吱吱喳喳地说话时,刘老师只要用眼一扫,大家在队列就不再高声说话了。


记得,我们不但在这小操场坝上集队开会,下课时同学们在这里做操、跳拱,用单腿站立玩斗鸡和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女同学则聚在一起跳皮筋,踢鸡毛键子。



特别是每逢“六一”儿童节,学校还在此组织同学们练歌练舞或右手拿起兵乓球牌,左手高举氢气球或塑料花练游行。充满天真无邪和欢乐的小学五年,很快地在懵懵懂懂中走过,我们从咿呀学语的童年成长为纯真少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从排队里学会一些规矩。


在那物资缺乏,而购买率日益增多的年代,买什么东西都需要排队。因此排队购物就渐成习惯。但排队购物虽然累人麻烦,却使我们学会规矩,懂得礼仪、学会忠厚、懂得忍耐。


 打酱油,不插队做老实人


一九七二年六月的一天中午,母亲拿了两角钱叫我赶快去打酱油,中午炒猪皮给我们吃,那时个体私营经济未放开,“还是一大而统”的时代,没有个体店铺,只有国营食杂店。


打酱油要到南门口拐弯的地方才有卖的商铺,我一路小跑,想快去快回,早点得炒猪皮吃。当走到南门口食杂店时一看,很多人已排成长队。



正巧看见隔壁家的小林排在前面,他也扭头看见我,就叫我把瓶 46 32805 46 15231 0 0 2053 0 0:00:15 0:00:07 0:00:08 3005递给他,顺手帮我把酱油打了。当看着那长长地排在那里的人们,眼光都紧盯着我,我只好呆呆站着,不好意思再将瓶子递给小林林了。


傻傻地站在那里排队,等轮到我时,食杂店的王老伯边用抹桌布擦柜台,边对我讲:“幺幺,没有酱油喽!”



我垂头丧气回家时,小林林正对我母亲说:“都叫他拿瓶子给我帮他打,他太憨了胆子又小。”母亲听后也没有责怪我半句,那天中午只能炒莲花白给我们吃。


虽然我是憨了点,但也感到排队就是规矩,何必去破坏呢?如果人人都去插队,又何苦去排队呢?有时规矩是从点滴养成的,这是刘亚芬老师经常讲的话。

  抬豆花遭人插队,恰遇好心人


那时,每条街只有一个豆腐厂。要吃豆花、买豆腐、买豆腐干,就要到街道豆腐厂才能买到。我们住古道路的,一般都在威宁街豆腐厂和三街豆腐厂去抬豆花。


所谓抬豆花就是用两旁有耳朵把的锅去端豆花。但不是一到豆腐厂就可以抬到的,还是要排队。我们最爱去四街豆腐厂,坐落在半边街熊家马店,要穿过木板壁的巷道,走过两边低矮的木泥瓦房就到了。


豆腐厂敞开青瓦大木棚里,已有三四口大铁锅炖在四大笼灶火上,每笼灶火用树根疙瘩烧着,铁锅上面垂吊着白纱布,用两长条木绷紧成网兜,里面盛装着豆浆。



豆腐厂的卯二奶高声地喊叫,要大家将抬水豆花的锑锅饭盆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依序排放在长长的灶台边上。这时,卯二奶她们一人负责掺浆,一人用两只手来回摇晃着在滤豆浆,从白白的纱布下滤出羊奶一般纯柔的豆浆,慢慢地滑落在铁锅里,灶里的火逐渐抽出一些木柴,灶里靠炭火加热铁锅里的桨,就会浮出层层嫩滑光亮的豆皮。


卯二奶就从另外的木桶里,用大木瓣轻轻将酸汤窖水往锅里一舀,不一会儿那嫩滑的豆花就出来了,然后用长形薄刀划成一块快,豆腐就做好了。



大家依序递上豆腐票,交上钱就可以买了。我本来是排在第十二个的,但当我上厕所回来时,有人竟然将我的锑锅移在第十七个,插队在我前五名。


我问旁边的人,他悄悄地用手一指,插队的是个长着络腮胡的粗壮汉子,十五岁的我顿时血气方刚,冲上去将他排队的锅拿下,络腮胡眼晴一瞪吼道:“干球啥!你找死。就我换的你要做哪样?”我理直气壮地说:“我只找回排队的位置,你又要做哪样!”



旁边的人们劝架,有几个叔叔对络腮胡讲:“你是大人了,插娃儿的队不说,还凶神恶煞的,太要不得了”。那络腮胡看见有正义感的人多了,就像泄气的皮球顿时软了下来,他说:“我今天不抬豆花该可以了吧!”,随后拿起锅儿灰溜溜地走了。看着他仓惶逃离的样子,我心想,世上还是好心人多。

  买猪肉有人走后门,人们斥责


南门口老公社外面有一家毕节县食品公司设置的肉食店,当时买肉要拿着肉票,每斤0.6元才能去排队购买,如遇春节要早上六七点就去排队,到了九点十点时,马车师傅才赶着马车拖两三头猪到店里来。


有一年冬天,天刚麻麻亮时,大家就在寒风凛冽中排起了长长的队,可一直到了中午11点多,好不容易盼到马车拖来四头猪肉。但卖到排队的第十二个人时,卖肉的就说:“肉已经完了,没有了,今天要关门!”



正巧有一个人用单车后面的大竹筐拖了几十斤的猪肉从后门出来,被排队在未尾的老大爷看见,就大声喊了起来:“明明刚才拖来四头猪,才卖十多个人就没有了,大家看食品公司的开后门卖给关系户了!”


听到喊叫声,用单车拖猪肉的那人匆匆忙跑走,但人们围住肉食店一边高吼:“排队的买不到肉,不排队有关系的反而买到肉吃,我们要告他们!”



肉食店的人一边解释说,刚才拖走肉的,人家是某单位的采购员,为公家单位买的,不是私人,一边急忙关门面,排队的这帮人更不依不饶,大声吼叫:“单位的就可以不排队吗?公家的就能够开后门吗?”


后来,还是肉店里的王老伯出来说:“这样好不好,今天排队没有买到肉的,明天上午来优先卖给你们。不过,大家要按照排队的顺序签过名字留在这里。”他这一讲,大家议论纷纷说:“就按王老伯讲的办算了。这年代卖肉的我们平头老百姓惹不起,得罪了,以后就别想吃肉了!”一场风波虽就这样平息了,但是这显示出不公平,亏的是老百姓。


那时,对平头老百姓来说,不论是到粮店拿着购粮证买米,还是到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买冰棍;不论是到农产公司买木耳海带,还是到供水点挑水;无论是去看电影,还是上公共厕所等等,都离不开排队,否则一事无成。



光阴似箭,逝者如斯。一晃几十年,当年古道路的肉铺店已变为高楼大厦。那些年,排队买东西,是当时物资困乏造成的,人们也只能采取这一方法显示公平。


每当回想那年头靠排队买东西时的事,的确令人辛酸。不过想起来,人的这一生,无论生存死亡、无论幸福痛苦、无论事业工作、无论欢乐忧伤,只要在人生的路上,谁又不是在排队呢?只不过上苍有眼,轮到你时,一切皆有因果。(图/网络)



编辑:李   茜

编审:秦   恒

大家都在看

NEWS

老毕节故事 | 写给母亲的十年祭文


老毕节故事 | 杨君明的毕节炭精画


老毕节故事 | 那些年风行毕节校园的弹弓热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