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 一个女民兵的芳华记忆

李新春 云上毕节 2020-08-24


       年近六十岁的刘天秀,又名刘天飞,一辈子都居住在毕节古道路的西门口,对人热情而好客,她爱人邓择书是毕节制革厂的老工人,企业破产一次买断工龄后,现已办理养老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一家人都是本本份份、待人厚道的土生土长毕节人。


        一天,我去毕节市人民医院看望一个住院的朋友,返回时绕道,从拆迁了部分老房且有些沧桑的古道路经过,碰到邓择书,他执意要我去他家里坐一坐,并对我说,住了几十年的古道路老房,早已纳入了棚户区改造的范畴,只是条件还没有谈妥,所以还没有签拆迁协协。


        在他家闲聊时,看见他家老屋墙壁上,还和许多老毕节人家一样,挂着几个有些年代记忆的老相框,其中,他爱人刘天秀上世纪七十年"反苏防修″时期的两张老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一张是她手托步枪在田坝桥桥洞下拍的,另一张是她肩背报话机,在新桥一侧原毕节麻麻厂参加民兵训练时,学习使用报话机操作时的留影,泛黄的老照片,透出很珍贵的一种年代老记忆。



       我的好奇寻问,勾起刘天秀的回忆,她那龟缩在记忆深处的芳华记忆,如影像一幕幕的呈现出来,仿佛让人回归到那个火热的年代。她说,自己当民兵报话员的这段人生经历,从一个侧面浓缩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往事与芳华记忆,那时她才十八岁,正是青春激荡又无忧无虑的年龄,当民兵的人生过往,可能是她一生中,很美好的一段人生岁月记忆,往后的日子就是相夫教子,为生活劳碌奔波,再也无法重返,昔日那段单纯如白纸般的时光岁月了。


       当年,在全国流行并吟咏着一首毛泽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的诗词:"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据说,这首诗是毛主席为他的勤务员小张题写的。当时毛主席问小张是否参加了民兵训练,小张就赶紧拿出自己参加民兵训练时的照片给毛主席看。当毛主席看到照片中的小张,迎着曙光拄枪站立的英姿时,有感而发,就把这首即兴想到的小诗题在了照片背面。


        这首诗词的号召力很强,许多女青年,只要诵读起毛主席这首豪迈的诗句,就会在胸中涌动起一股激情,争相报名当民兵,仿佛"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那个年代许多女青年的一种追求与时尚,刘天秀就是那个时期女民兵中普通的一员。


        她的父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毕节县八一公社金钟大队笑泉生产队队长,自然属根红苗正的那一类人,顺利通过严格政审加入到女民兵行列,有幸学习到报话员的涉密技能和业务。那时叫做"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她在原毕节麻麻厂即后来的毕节县委党校,参加民兵集中训练时,除了训练中管饭之外,没有任何补贴,大家都是靠一股热情与执着。据她回忆,那时训练她们齐步走及列队的教官是秦新民,指导她们学习使用报话机的教官是当时毕节县人武部的杨参谋长。



        一般情况下,那时只要有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发布,或一些重大活动,毕节城的工人、农民,以及干部和群众,就会去参加集会和游行活动,千人大会在天河路新桥一侧的毕节麻麻厂召开,万人大会才在军分区广场举行。


        散会后的游行队伍,一般都会从军分区广场出发,沿毕节主要的街道浩浩荡荡的行进,红旗招展彩旗飘扬,当时还很小的我们,时逢游行活动,就觉得像过节一样开心热闹,站在街边围观,就觉得最抢眼的还是女子民兵方队,女民兵从眼前走过时,简直就是一抺亮色,她们手握钢枪的身姿,充满着一股豪迈之气。


当时,记得除了八一公社(即后来的蔬菜公社)的女民兵方队外,还有来自贵州软木厂、毕节大修厂、毕节县机修厂等企业的民兵方队。有一次游行中,我看到毕节大修厂民兵方队里,有表姐朱佐群的身影,我的内心里顿时溢满一种很自豪的感觉,第二天去学校上学,还会把表姐是女民兵的事情,炫耀地讲给要好的同学听。



        当年的民兵指挥部设在小校场,即现在市总工会的这个位置,毕节麻麻厂则是当时民兵的训练基地。现在说起毕节麻麻厂,知道它是民兵训练基地的人,可能已经不多了。我想,很多人对毕节麻麻厂印象最深的记忆,可能是每年征兵时,毕节的兵源都是在这里换装踏上征程的。


        我姑妈家的二位表哥入伍,我们都是在这里为他们送行的,他们换上绿军装,胸口佩戴上大红花,还真让人羨慕。在送新兵的现场,总会有很多感人的画面,留在了老毕节人永久的记忆里。送儿去当兵挺光荣的,母亲们总会千叮嘱万吩咐的,父亲们总会为儿子整理一下军装军帽,分别的那一刻,弟妹总会不忘提醒哥哥,一到部队就给家里写信,当然,还有更多感人的场面,留在了每一个老毕节人的内心里了。


        从一个女民兵的故事说起,讲到毕节人送儿去当兵的豪迈激情,其实是在我的心中,至今也抺不去的一个崇拜英雄的情结,因为,从自己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想去军营锤炼自己的志向,总觉为国戍边是一件无尚光荣的事情,只因近视等原因,才搁浅了自己的这个夙愿,至今,听说一些同学去参加战友联谊活动,我依然羡慕他们曾经拥有的那段火热军旅生涯,可以说,在自己一生的履历中,最缺的就是这一段军旅人生了。




编辑 / 李   茜    编审 / 秦   恒

----------------------------

 爆料/广告/ 合作 

请添加 

小编微信 qsmy8886


-------------------推荐阅读-------------------

老毕节故事 | 退缩在老城小巷的传统理发店

老毕节故事 | 邵氏“贞节百岁”贞寿牌坊的来历及保护

老毕节故事 | 在毕节烈士陵园遥祭英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