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节农民夫妻俩忙碌一生,四个子女都培养成了大学生

云上毕节 2020-08-24

       邹师傅提到自己的几个孩子就和爱人笑的合不拢嘴巴。

老邹一家六兄弟,只有一个大专生


邹明贵家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牛棚镇手工村,这是一个坐落于云贵交界的偏远村寨。“我们家六兄弟,只有最小的六弟上过大专。”邹明贵说,他在家排行第二,一家人有这么多兄弟姐妹,在他们那些地方来说很常见,但是那些年里,六兄弟中能出一个“大学生”,已算是很不错的了。


毕节属于高海拔地区,缺水一直都是困扰当地的一大问题,对于农业家庭来说,缺水就意味着吃不饱饭。“我们几兄弟都是吃包谷饭长大的。”邹明贵称,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温饱都无法保障。


即便如此,邹明贵还是进过学校,并坚持到了高中毕业。

  

       邹师傅拿着一家人的全家福很开心。


邹明贵上学的那些年,父母每天都是挣工分吃饭,一般家庭都没有什么闲钱。“好在我父母是手艺人,我们家那个时候会做陶瓷陶罐,所以偶尔能想办法给我们换回一些粮票布票。”邹明贵回忆,他小学是在白碗小学上的,每个学期的书学费,大概是七八毛钱。“我偶尔还能背上卖五六毛钱一个的军用帆布书包,在同龄人中,我们属于条件相对较好的那些人。”


因为父母做的陶器在那个年代属于生活必需品,邹家人因此过得相对较好,但是对于有六个孩子的家庭来说,这些收入仍然无法满足所有孩子都读书。邹家六兄弟中,邹明贵和大哥读过高中,三弟初中毕业,四弟和五弟没有进过学堂,“唯一有文化的小弟上了一个大专,他是我们六兄弟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人。”


当年全班四十多人,考上高中的就五六个


在白碗小学读书时,邹明贵同班同学总是在四十人左右徘徊。“之所以人数不固定,就是经常有同学辍学,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钱。”据邹明贵回忆,他们读书的时候,淘汰人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家庭条件,哪怕学习成绩再好,家里送不起,你就没有办法继续读书,只能选择回家务农。


邹明贵的成绩属于中等,在家庭条件尚可的情况下,读完小学后进入白碗中学读初中,之后又考进迤那中学读高中。“从初中考上高中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全班只有五六个人能进入高中。”但即便迈过了中考这道门槛,最终也因为家中经济条件不允许,邹明贵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

         

        邹师傅拍摄的女儿奖状照片。


“我们高中唯一一个考上大专的女同学,从威宁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如愿当上了老师。”邹明贵说,读书是穷孩子走出去的唯一出路,而教师就是他一辈子最想做的职业。“自己这辈子没有实现,那就让孩子们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1989年,已经25岁的邹明贵,在别人的介绍下认识了小自己三岁的赵英兰,两人结婚成家。“我们家有八姊妹,也是条件困难都没有进过学校,至今不认识一个字。”赵英兰说,结婚时也没啥彩礼,几丈布送过去,夫妻俩就算把婚事定下了。


老邹四个子女,赶上了读书好时代


1991年,邹明贵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夫妻俩给孩子取名为邹孔云,孩子出生之初,夫妻俩就发誓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孩子有点出息,才能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邹明贵说,此后,夫妻俩又生下了三个女儿。


“小云开始读书的那几年,我们家就改为种烤烟。”邹明贵说,大约是在1997年左右,他们家所在的手工村开始实行封山育林,不准再砍伐山林的树木,因此祖传的陶罐手艺不得不放下,考虑到邹孔云开始上学,夫妻俩就改为种烤烟养家。

         

        邹师傅的小女儿。


“学费第一年每个学期是15元,那个时候孩子上学都不吃早餐,春夏秋冬每天都是走读。”邹明贵说,与自己童年时代比起来,孩子们的上学条件要好一些,夫妻俩改种烤烟以后,虽然更加辛苦,但是开始几年每年都有五六千块的固定收入,维持家用和送孩子们读书也能勉强承受。


也是因为种烤烟的缘故,剩下的地种玉米不够吃,加上考虑到孩子们长身体,邹家就偶尔买米吃,一包50斤的大米要三四十块钱,混合上包谷做成包谷饭,一包米勉强够吃半个月。


“孩子们真正过上好点的日子,是有了营养午餐以后。”邹明贵回忆,自从1997年出生的四女儿邹童琳开始读书以后,小学的学杂费减免力度很大,免费午餐也开始供应。“那几年每一项与教育有关的政策变动,都牵动着我们家的神经。”


老邹的梦想,小邹们来实现



2010年,儿子邹孔云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这是老邹家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也是当年全村唯一一个考上本科的高考生。“我种了十七年烤烟,苦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收获。”邹明贵说,儿子很争气,但上大学的花费更大,种烤烟已不能维持下去,夫妻二人便选择外出务工,机缘巧合下,2012年,两人一起进入贵阳老干妈工作。


“妻子在生产部负责给辣椒装油,我在生产部负责堆件。”邹明贵介绍,刚开始,夫妻俩每月的收入加在一起只有三四千元,但几年过后,夫妻俩每个月的收入加起来达到了六七千元。“这样除了孩子们的学费之外,生活费零花钱也能够稍稍多给一点。”邹明贵说。

       

大儿子考上大学后,几年之间,三个女儿也相继考上了黔南师范学院、贵州理工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老邹家也成为当地屈指可数四个孩子都考上大学的人家。


除了孩子们自己努力和家庭教育之外,在经济方面,邹明贵认为还得归功于政策的照顾。“四个孩子大学的学费全部都是贷款在维持,后面两个女儿还享受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邹明贵说,如果不是助学贷款和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光凭自己夫妻二人很难把孩子们全部送进大学。


如今,当年梦想做老师的小邹变成了老邹,自己的努力也终于得到了回报。2015年,老邹的儿子邹孔云通过公开招考成了安顺市西秀区的一名中学老师,两代人的教师梦终于圆了;而刚刚毕业一年的大女儿邹敏,也在今年顺利考上了安顺一家单位的公务员。


“现在就剩最小的两个女儿在读书了,她们一毕业,我就退休喽!”邹明贵说,儿子今年刚结婚,媳妇也是一名教师,他期待自己能够早点抱上孙子,下一代的教育,他们同样不能落下。


 




来源 / 贵州都市报

编辑 /吴春妹  编审 / 秦   恒  

----------------------------

 爆料/广告/ 合作 

请添加 

小编微信 qsmy8886


-------------推荐阅读------------

毕节这23人,5家公司被曝光,这下可丢人了!

厉害了!一天收入6167.7万元,毕节这个景区迎来国庆旅游小高峰!

毕节这一路段封闭施工!请大家注意绕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