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节各县区名字的由来,你知道吗?

云上毕节 2020-08-24


毕节市

毕节城区夜景 郑林华


汉唐为彝族“比跻”系世居地,彝族多以彝名称其地。一种说法是“比跻”年久讹用汉语音写作现名。


另一种说法是毕节卫城筑城完工之日在除夕,取其毕于佳节之意。见汉文献《黔南识略》卷二十六:“近城一水俨若濠堑,昔人谓之毕川,邑之得名以此。或云,元初设驿,时逢除夕,故名曰毕节。”清光绪《毕节县志》卷二:“毕节筑城以十二月晦日始成,因名毕节。”



七星关区

魅力七星关 


七星关,在离市区四十五公里的杨家湾镇与赫章县交界处的七星山上,其山高而险,七峰罗列,形如北斗,武侯追擒孟获,返经于此。《大定府志》卷之十六:“七星山,在城西九十里,形如北斗。相传诸葛武侯南征过此,见群峰如七星罗列,因祃祭焉。后人即以七星名山”。


七星关,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造,是贵州三大著名关隘之一。


七星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又因地形极其险要,襟蜀扼滇,自古以来就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大方县

大方县大山乡光华村 郑林华


大方县名来源于筑城将官的姓氏,崇祯八年(1635年),镇将方国安奉命建大方城为屯军城堡,建成之后,取名大方城。


元明两朝,大方城均为贵州布政使水西宣慰司属地。清康熙三年(1664年),水西宣慰使安坤与乌撒土官安重圣等联合反清,历时年余,被吴三桂平定(史称“吴王剿水西”)。


吴三桂奏请“改土归流”,并设大定府于大方城,意为永远平定叛乱。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大定府为州,雍正八年(1730年)复升为大定府。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设大定县。


1958年2月改大定县为大方县,因原名有镇压少数名族之意,故有今名。



黔西县

黔西县莲城大道夜景 郑林华


黔西县名来源于“亦溪不薛”,彝语“亦溪”汉译意为“水”,原指六广河,“不薛”意为“西”, “亦溪不薛”即“六广河西边”之意。


元代设亦溪不薛总管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贵州宣慰使霭翠领有水西地。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都指挥使马晔于此建城屯兵,取名“水西城”。康熙五年(1666年),水西安坤反清被诛,废宣慰司,置黔西府,将“水”改做“黔”字。


22年废府,置黔西州,1913年废州置黔西县,至今未改。



金沙县

金沙后山古镇


金沙县名来源于县城内打鼓新场的金宝屯、沙溪坝两地名,合取第一字为县名,今金沙之镜,元明分隶属于水西、播州两宣慰司。


“改土归流”之后,分隶属于大定、遵义两府。民国三十年(1941),析黔西县西北部及大方、遵义二县部分地置金沙县,县府选址即为打鼓新场。当时,因为境内有新民里,故呈报为新民县,但全国已有同名县,故有今名。


县名兼寓“政治修明,黄金与沙土同价”之意,也取古人“披沙拣金”之语,喻细心挑选、去粗取精之意。



织金县

织金财神庙


织金县名来源于古彝语地名,曾被译为直溪、直金,只鸡等。


元代通称织金,有织金城、织金箐、织金河、织金关等地名。明洪武时为水西彝族安氏四则溪地,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以水西比喇坝地建比那城,既今织金县城所在地。


1914年改平远县为织金县,织金原名比那(喇),为彝语地名,康熙四年命名为“平远”意即平定西南边远之地。


织金一名,因城东30里桂果田坝得名,桂果旧称“织金绮陌”,是古时织金往来省城的大道,盛产水稻,秋收之时,稻谷成熟,金风习习,谷浪翻滚,如“金”丝在织机内穿梭,故名织金,为汉语寓意地名,坝中河流也因此得名织金河。



赫章县

赫章县夜景 郑林华


赫章县名来源于墨特川,因县城临墨特川(今六冲河)较近。


明洪武十六年(1381),颍川侯傅友德南征,于此筑城,取名“黑张”,是彝语墨特川的另名译音,意为“有水塘的山冲”。元代属乌撒乌蒙宣慰司,明代隶属乌撒土知府。康熙五年(1666),属威宁府。清康熙二十六年,设黑章讯,改“张”为“章”。雍正四年(1726)改“墨特川”为“墨章”。


民国五年(1916),威宁县得胜坡分县迁到黑章。民国七年改“黑”为“赫”,是为赫章。1942年析威宁县,赫章、可乐、野马川、财神堂四区置赫章县,县以城名。



纳雍县

纳雍维新镇坪子村 韩贤普


纳雍县名来源于剌雍河,剌雍为古彝语音译。明以前译为“蜡雍”。元明属水西宣慰司领地,清隶属于大定府。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大定(今大方)县西五区及水城、织金、郎岱(今六枝)部分地置县,因县城大兔场临剌雍河,以河名作为县名。


剌雍为彝族语地名,是彝族的一个家支名称,遂取古句“纳民雍熙”之意,“纳民,接纳庶民也;雍熙,和乐升平也”,定名纳雍县。



威宁自治县

威宁草海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唐初时有乌撒部,取远祖乌撒为部名。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乌撒路,十五年改名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置乌撒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改称乌撒乌蒙宣慰司。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乌撒卫。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平水西、乌撒,四年十一月裁乌撒卫并置威宁府,取威镇安宁之义。雍正七年降威宁府为州。1913年废威宁州置县,1954年改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来源 / 乐游毕节

编辑 /任佳丽  编审 / 秦   恒  

----------------------------

 爆料/广告/ 合作 

请添加 

小编微信 qsmy8886


-------------推荐阅读------------

惊险!1块钱买了颗手榴弹,毕节老太竟拿它回家舂辣椒!

每家2万元!毕节这6个地理标志产品获奖励!

第一天上班就这么冷!今日寒露,毕节气温全省最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