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故乡文阁

叶光良 云上毕节 2022-03-30


2017年春节期间,回故乡文阁给已经年近九十高龄的三伯拜年,不时遇见从寨子里窜出来的许多孩童却一个也叫不出名字,一时还真有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味道。永远留存着我足迹的故乡,写满我快乐的童年。想想,我是应该为您写点什么了。


在行政区划上原来属于大方县的文阁乡,地处大方县的西北角,东与双山镇相连、南与绿塘乡紧靠、西与岔河镇接壤、北与金海湖办事处毗邻,距大方县城31公里、距毕节市行政中心27公里、距金海湖新区职教城3.5公里。2014年10月1日,文阁乡托管于双山新区;2015年12月26日,双山新区与小坝工业园区合并为金海湖新区。


实实在在地粘着一个“文”字的文阁,在外界是以重视教育而名声鹊起的一方水土。“文阁”原名“三道水”,原因穿境而过的河流过去每日早中晚三次涨潮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乡人叶青云等发起倡导,联合地方父老乡亲出资捐款在现在的文阁村老街坡坡上兴建魁阁,取名文昌阁;“文昌阁”除了供奉君神,其意也有促进青少年用功读书,希望乡人金榜题名之意。文昌阁落成之后,乡人开始在其四周开场赶集,兴办学校,“三道水”这一地名也随之改为“文昌阁”,后来逐渐演变成“文阁”并沿用至今。



文阁地名的由来不仅为地方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同时也让重视和发展教育的优良传统与之始终相生相伴。得文阁山水灵秀之孕育,文阁乡文人辈出。



早在清朝末年,文阁就因举人秀才众多而有“一里三武举、秀才七八人”之说(“乡、里、甲建制”是清康熙五年至民国三年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府亲辖地实行乡、里、甲建制,每里设十甲,文阁当时属“北乡仁育里一甲”),从现在的文阁街上到三元村不到一公里远的地方就出了三个武举人和八个秀才。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政局动荡、苍生难济的艰难时期,文阁乡在外面学成和在读的初、高中生和师范生也有20多人,其中营盘山李姓人家还出了一个毕业于湖南商学院的大学生。


“家有千贯(铜钱),不如养一个好汉”,多年来,送孩子求学成为了文阁乡的家长们最舍得的“投资”和最乐意作出的“抉择”。在“重视教育辛苦一阵子,不重视教育穷苦一辈子”理念的影响下,众多的家庭节衣缩食,为孩子求学成才倾其所有。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家庭的高度重视和莘莘学子们你追我赶的刻苦努力,文阁乡的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文阁乡共考取本科、大专、中专的学生多达二千余人,其中不乏博士生、硕士生。在文阁乡,一家五六个孩子都考取大中专学校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早在几年前,文阁村的叶贵厚家六个孩子就有三个考取了本科,三个考取了专科,且全都参加了工作。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众多的学子学成进入社会后,秉承吃苦耐劳、勤学苦炼的作风,他们或从政、或做学问、或经商,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突出业绩。据了解,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文阁乡众多在外工作、治学、经商的大中专毕业生中,至今已出了十余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多名成果斐然的专家学者和身家上千万的企业家;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半乡山林半乡土,陡峭平坦各分秋;三分贫瘠七分沃,一湖二库十溪流;放眼阡陌伸远界,四季如春春常留。”这首诗是对文阁乡地形地貌的生动概述。作为金海湖新区的后花园,文阁乡极具广阔的发展前景。自托管于金海湖新区以来,文阁乡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如今,行走在投资五百余万元提升改造过后的文阁集镇,路面宽阔平整、两旁绿树成荫、街边商铺林立、往来人声鼎沸,过去杂乱无章的街道早已经不见了踪迹。然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却是记忆中的故乡模样。自十二岁那年离开故乡文阁到大方县城求学直至分配到毕节山城工作,弹指一挥间我已经在外辗转奔波了三十多年。故乡是我生命的原点,童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故乡对我来说,相见不如怀念;而怀念,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印象中我的小学时光,纯粹是一片的懵懂和模糊。那时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不成为一个“睁眼瞎”和识得个“倒正”,每年的书学费好像也就是二元钱的样子。由于当时家庭经济状况不好,难免受人更多的白眼和挤兑,加之当时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每天要出工挣工分分口粮,所以对于我的学习可谓是“放起马儿随跑”,我也乐得逍遥自在。



每天的上学与其说是去上课读书,不如说是找到了一个伙伴众多的玩耍去处。生性爱说好动的我不但学业一塌糊涂,而且上课下课都爱讲话爱胡闹爱打架,是一个让老师甚至校长都觉得头疼的顽皮学生。学校出课间操的间隙,我是经常作为全校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代表被罚站在主席台上接受点名批评的公众人物之一。


那时年幼无知,不但不以为然,反倒从内心生出丝丝恶作剧的快意,有时还故意在主席台上洋相百出,引得台下哄堂大笑。现在提起我的过去,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们仍然“津津乐道”,以至于后来我在大约十二岁离开故乡到大方县城求学之后,很多人都说我完全变了一个人,简直觉得不可思议。那时真的是年幼无知,好在全是乡里乡亲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原谅了我当初的无知与放肆。



其实,那时读书是我的“副业”,每天放学回家后放牛割草做家务等,才算是我的“主业”。当时父亲为生计在外地奔忙多年,家中只有母亲一人辛劳地拉扯着我们兄妹三人艰难地生活,所以在我最为深刻的童年记忆中,我每天轮换着的“主业”是放牛、割草、捡粪、打猪草以及做饭、洗碗、洗衣、扫地、喂猪等家务活,也有过到十几里外的毛栗公社去背烧火煤的经历


还记得那时捡拾牛马粪向生产队换工分最远的地方到过几十里外的毕节县松林公社、任家垭口等地方,行程一般是早出晚归,饿了就吃一把自带的“包谷花”,渴了就随便喝几口路边的山泉水。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是阵阵的腰酸背痛;而割牛草、打猪草、收庄稼等动刀子的“活路”,则在我的左手上留下了不少至今仍清晰可辨的道道刀痕。


因为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所以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我都能从容面对、踏平坎坷。苦难历练人生,拼搏彰显坚强。想想,这也是故乡留给我终生受用不尽的一笔珍贵财富吧!


虽然生活清苦,但是故乡的童年却充满了纯真与欢乐。不管是在做“主业”或者是“副业”的同时,我与伙伴们总能“忙里偷闲”、“统筹兼顾”地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偷果子挖地瓜,骑牛儿驮野草,抽陀螺打弹弓,努力寻找着属于孩子们的快乐。


曾记得一次与几个伙伴联袂站在一户人家屋后土坎上面“偷”人家桃子的搞笑事儿,主人听见屋后有“动静”,出门高喊捉贼,慌乱中正在土坎上面拉着桃树枝丫摘桃的几个孩童迅速松手,一伙伴反应稍显迟钝来不及放手,被大伙原来紧拽的桃树枝桠反弹到土坎下面,后被桃树的主人捉住,遂将已经跑远的我们几个“同案犯”一一供出;回家后,自然难免要挨母亲的一顿臭骂,有时还要受点皮肉之苦。“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作案”的次数多了,也就逐渐从中悟出了一些经验,比如知道了有两样果子是不能随便去“偷嘴”的,一种是柑橘,一种是核桃:柑橘皮容易在身上留下挥之不去的气味,而新核桃外壳的汁液则容易在手上留下难以洗去的印记,留下“犯罪证据”后,后果将会是“猫儿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还记得一次与众多伙伴一起抬石取泥筑水坝洗澡的事儿,当水坝中的水溢满后,大伙正开心地在水坝中“狗刨骚”、“骑水马儿”、“打水仗”、“潜深水”时,忽然新砌筑的水坝出现了一个淌水的缺口,一伙伴自告奋勇地坐在水坝的外面说是要用他自己的身体为大家将缺口堵住,大伙正玩得忘乎所以之时,大坝突然溃塌,那个自告奋勇去堵缺口的伙伴瞬间连人带水和石夹泥一下子被冲得不见了踪影,吓得我们大家脸色惨白噤声张嘴,等蓄在水坝里的水基本流淌完之后,那个伙伴才在离水坝下游大约百余米的地方鼻青脸肿花屁垃股地站了起来,随后是我们的开怀大笑和那个伙伴的破口大骂,也不知道他骂的到底是放声大笑的我们,还是将他冲走的巨大流水了。



那时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看电影是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之一,经常放映的电影也就是至今耳熟能详的《地道战》、《地雷战》、《沙家浜》、《红灯记》、《白毛女》、《刘三姐》、《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因为看的次数多了,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和台词都基本记得。有次听说要在临近的归化街上放映电影,我们几个孩子邀约一起去观看,可是那晚从文阁公社到归化公社,往返走了18公里路程,却没有看成电影,原来消息有误!


纯真美丽快乐的童年,就这样随着故乡的四季轮回简单绵长,已然珍藏在我的心里,一片温暖和温馨,生生不息,绵长悠远,带给我无穷的力量和欢乐,一路芬芳相伴。



记忆中故乡那时真的是山清水秀的模样,从安庆、常丰两村一直延展到文阁、三元两村地盘的数千亩田坝四周绿树环绕,茂郁葱茏;发源于大、小龙潭的小河蜿蜒盘旋于田坝中央,常年浩然流淌润泽百姓,河水清澈见底,水中鱼虾成群。流淌过我家门前那条水桶般粗细的小溪,一年四季流水淙淙、温润可人。


夏天,田坝中的稻秧满眼碧绿,生机勃勃;秋天,金黄色的稻浪翻滚,一派丰收的景象;一年四季也在山欢水笑鸟鸣中不断轮回。只不过这些昔日的景致如今都亦然定格为记忆中的过去,随着人口的增多集镇建设的推进和对生态的破坏,当年绿树环绕的田坝四周早已是成林难觅,流淌过我童年的那条小溪已经断流多年,当年的滔滔河流也变成了现在的潺潺小溪,大片肥沃的田坝早已变成旱地且住房林立,再也难觅昔日稻浪千重、遍地金黄的景象,难道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和所付出的代价?!


故乡,陌生而熟悉,喧嚣而躁动,我无奈无语无助。可是,无论如何,故乡依然是我的故乡,她永远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故乡与童年,就像家门前的那条溪流一样,时常在我的梦里悠悠流淌,萦绕不绝。儿时纯真爽朗的笑声,一直回荡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之间,飘扬在故乡的蓝天白云之上。故乡与童年的记忆,亦然镌刻在我的脑海深处,一辈子幸福温暖,一辈子无法忘却。


愿故乡一切安好,富裕和谐;愿故乡花开依然,温暖依旧!




监制:王应军

编审:秦恒  编辑:吴芳

更多新闻


爆料-广告-合作

请添加小编微信【qsmy888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