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天渠”润生机
赤水河畔的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处处生机勃发。
镇江社区河谷菜地,紫色的藤豆爬满豆架;联合社区李子基地,青翠的果实缀满枝头。
蓝天白云下,粉红的刺梨花、金黄的枇杷果、嫩绿的辣椒苗,点染这连绵山峰,沟壑深谷。
淙淙清泉,从盘旋在悬崖峭壁上的10条“天渠”流淌而来,润泽满山遍野的菜地果园,滋养大山里的一方百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雄的生机人民前赴后继,扛着钢钎大锤爬上百米悬崖,9年多的时间,用汗水和生命一锤一錾凿出10条“天渠”,筑起8座水库,把穷乡僻壤变成美丽山乡。
几十年来,生机人民一直传承着战天斗地、绝处求生的精神,在层峦叠嶂的大山间追逐致富梦想。
苦寻生机
生机镇坐落在赤水河畔,从海拔1930米的罩子山到海拔530米的河谷,12个村160多个村民组散落在山间沟谷。
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地里留不住水;大山里的处处水源,全都顺着溶洞流进了赤水河。
缺水,让生机人祖祖辈辈生存艰难。到底有多难?民谣道出艰辛: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大河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家中缺粮又少穿。
“决不能一代一代穷下去!”时任生机公社党委书记张仁福大手一挥,决定凿穿绝壁修渠引水;有了水,就可以种稻谷,吃上白米饭。
83岁的张仁银是当年修渠的参与者。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身着唐装的张仁银坐在椅子上昏昏欲睡。提到修渠,他立马精神抖擞,拐杖往地上重重一杵,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1958年,大伙光着脚板,扛着红旗,在‘头可破,血可流,天大的困难不罢休’的口号中浩浩荡荡开赴血厂岩,开始修渠。”
一群饭都吃不饱的农家汉子,勒紧裤带,用麻绳、钢钎、大锤、錾子,向恶劣生存环境宣战。
崖高壁陡,工具简陋,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张仁银清楚记得,一次点炮过后,炮未响,村民高体宽以为炮哑了,轻轻爬过去看,这时,炮响了……
葬了高体宽,擦干眼泪,村民们又爬上血厂岩。
张仁智和杨学芬是工地上的英雄夫妻。
张仁智是施工班长,杨学芬是“刘胡兰排”排长。白天在悬崖上修渠,晚上,能歌善舞的杨学芬就带领“刘胡兰排”的姐妹们排练节目搞演出,为修渠的乡亲们打气。
一天,张仁智发现悬崖上有碎石滑落,就在他指挥乡亲们撤离时,一块碎石砸中了他,张仁智也没能醒来。
杨学芬忍住悲痛,继续走上丈夫未修完的渠。她带了个竹筐,把两岁多的大儿子和一岁的小儿子往筐里一放,转身替丈夫抡起大锤打炮眼……“他牺牲了,我一定要把渠修通。”这位农家妇女嘶哑的声音在粗砺的山风中回响。
8年多,5条生命,取名跃进渠的天渠终于修通。通水那天,杨学芬舀了满满一瓢水放在丈夫坟前,痛痛快快大哭了一场。
当10条天渠镶嵌在悬崖峭壁上后,男人们又走上了修水库大坝的工地。“刘胡兰排”的成员杨学会当了镇江生产队长,她把妇女组织起来,用独轮车硬生生将一个山包推平,变成两头喊不应的大田,生机镇终于种上了水稻。
“第一年人均分得13斤稻谷,大家心里乐开了花。”已经81岁的杨学会说,以后稻谷产量逐年上升,最多时人均可以分到500来斤稻谷,家家吃上了白米饭。
追梦生机
有了水,生机人心里萌生了更多更大的梦想。
上世纪70年代,到镇江村插队的知青周武是点燃梦想的人。上过大学,见多识广的周武结合赤水河谷海拔低、气候炎热的自然条件,前往重庆柑橘研究所学习柑橘种植技术,学成后带着柑橘苗返回镇江村带领村民试种。
这一试,生机人找到了圆梦的方向。上世纪80年代初,镇江村柑橘种出了4个万元户。于是,河谷地带的耿关、庆平、高流、镰刀湾等村纷纷种起了柑橘,生机变成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
2009年,时任生机镇党委书记的陈大顺请来农科所专家,指导群众对老柑橘树升级换代,补植补种,果园再次焕发生机。
在庆平村见到许明祥时,他正在给柑橘疏果,“品种改良后,结出的果子更大更甜。50多亩柑橘,去年收入20余万元。”
追梦路上,生机社区的李长勇是乡亲们眼中的传奇人物。1996年,做生意亏本,背了40万元债务的李长勇走投无路,在悬崖边,一阵山风吹来,李长勇打了个激灵,他想到了天渠,最终放弃轻生念头,带着妻子外出闯荡。
在福建,脑子活络的李长勇拼命挣钱还清了债务。2013年,他回到家乡成立公司,做起了建材生意。2017年,生意顺风顺水的李长勇突然转行,到镰刀湾村种起了葡萄,他坚信,生机的土地一定能种出财富。
走进李长勇的500亩葡萄种植基地,葡萄树上挂满翠嫩的葡萄。“要做,就一定要做成。”李长勇说,就像老辈们凿天渠那样,天大的困难都不罢休。
孩子们同样有着自己的梦想,托起这个梦想的是教育。
从教28年的镇教管中心主任高学金是生机教育崛起的参与者与见证人。1996年的一天,教育局领导来到生机中学,碰巧看到高学金蹲在办公室地板上,用粉笔教学生做题目,于是断言:生机教育有希望!
1998年,希望变成现实,原来每年只考取一两个中师中专生的生机中学一下子考了40多个。
如今,生机中学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等一应俱全,学生从当初的300余人发展到1500余人,每年中考成绩都是全区乡镇中学前三甲,全镇每年有300余人考上大学。
联合社区下堡组的郭祥就是从这里飞出了大山。郭祥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但要强的郭祥坚信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学习特别刻苦。201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毕节二中实验班,三年后,他敲开了复旦大学的门。
这些年,生机镇将国家各项教育扶贫政策措施落细落实,许许多多像郭祥一样的孩子不再为读书发愁。
在生机,人们会自豪地谈起联合社区上堡组,一个66户280多人的寨子,端上“铁饭碗”的有70余人,其中大学生30余人。
有了梦想指引,生机人的脚步永不停歇。
决胜生机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生机人民再次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34户5846人,2014年至2019年累计脱贫1118户5279人,未脱贫216户567人,贫困发生率1.48%。
撸起袖子加油干,不除贫困终不还!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站在全镇产业发展作战图前,生机镇党委书记吴世渊滔滔不绝:短短4年时间,生机镇产业发展在过去的基础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镇6.8万亩土地,水果就有近5万亩,蔬菜1万多亩,烤烟2000多亩。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党员干部的劲头越来越足。
大寨村第一书记李涛,在帮助贫困户王世荣家扛水泥时,扭伤了腰。一周后,同事们看到他实在撑不住了,强行“押”着他去医院,做了简单的治疗,揣着药,李涛又回到了大寨村。
“李书记太拼了。”大寨村扶贫志愿者刘美松说,他到大寨驻村三年,带领群众种了900亩刺梨、300亩李子、200亩板栗……但他却因为太忙没时间谈恋爱,31岁仍单身。
“这有啥呢?庆平村的第一书记周禹行去年就准备举办婚礼,因为脱贫攻坚,婚期一推再推,至今还没结呢。”李涛笑笑说,等贫困户全部脱贫了,我就放心去找女朋友。
山风吹拂,满山的刺梨花开了,谢家村村支书刘恩江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灿烂。刘恩江是谢家村飞出去的“金凤凰”,1999年贵州冶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水钢工作,在那里,刘恩江结婚生子,生活甜蜜安逸。
谁也没想到,2016年刘恩江会辞职回乡。几年间,刘恩江带领群众种下1800多亩刺梨,如今,满山的刺梨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金果果”。
顺着高流大沟行走,在一处灌溉水渠处,吴世渊掬起一捧水,撒向旁边的果园:“剩余贫困人口6月30日前全部清零,不成问题!”
来 源:贵州日报
编 辑:冷丽娟
编 审:邹江川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