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节文学④茶 缘

云上毕节 2022-03-30

朗读者丨谭臻南

茶   缘

——刘靖林


如果你寂寞了,别忘了喝桌上那杯茶。


劳累一天回到家来,看到爱妻的留言和尚有余温的香茶,轻取茶盏临窗漫饮,窗外的落雪都有了暖暖的色调。如此极致的场景,多么走心的幸福,可见茶在电视画面上给人的心灵也会有一种难以明状的温暖的。


幼小的时候,茶之于我近乎于一种圣物。生于物质匮乏年代,柴米油盐尚且难保,酱醋茶嘛,基本上算是奢望的东西,酱醋偶尔还可见着,记忆中这是节日里的调味品,吃到的时候应该差不多只是过年的那些美好时光。


至于这茶,幼时的我是不敢想象它会与我有什么关系的。


知道有这东西,是村上有一位古稀高龄的闲老人,据说年轻时在外闯荡过江湖,生活一如既往的考究,衣冠整洁,每到他家,常见他坐在堂屋的方桌前,座椅是有些特色的黑膝靠椅,那是他的专座。左手执一锃亮的茶壶,不时向褐色的古杯里注茶,然后慢慢的品饮,饮一会又添,总让茶水保持在八分位上。右手拿一蒲扇,不经意地扇动。


有时又闭目养神,手里的扇子还是缓缓地扇着,不过像是为了配合优雅的习惯动作似的,那种缓慢几乎就扇不起风来。


有大人来访,老人就招呼坐下来同饮,我们这样的小孩,他几乎就视而不见。也有呼唤小孩乳名的时候,那就是要人家帮他从门背后拿烟杆来,被呼的小孩受宠若惊,慌忙地几乎要奔跑着的去拿,似乎老人多等一会怕要不行了似的。


老人是我的一个族中长辈,他在我们那个忙碌的村子中悠闲地活在他自己的茶与蒲扇的世界里,直到鲐背之年而走完他的一生。


在幼时的想象中,人们常说的神仙似的日子我认为就是这样子的。


在毕节地域内,最好茶的要算威宁人了。


我走牛栏江的那些日子,所到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茶。在那里,沏茶或泡茶那是待客的,对他们自己则过不了瘾。


早上起来,取一个小小的土砂茶罐,放在火上烤烫,抓半把茶叶放在里面,边烤边摇,直到烤得茶叶喷香,然后快速加入半小杯水,“趋——”的一声过后,倒入杯内,冷到适口,一大口饮下,带上农具,上山干活了。


据说这一口,就可以管半天,直到回家后才如法炮制,又整一口。这样制作的茶,闻起香,本地人喝起带劲,对于外来的客人,那就简直是难以下咽了。


对于茶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在黔西,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新中国建国五十周年之际,报社开了一个“老区今日”的栏目,我带队到黔西采访。巧遇一位对茶颇有研究的老人,他叫针怀义。在他家里,我生平第一次目睹了“功夫茶”。


老人对功夫茶的研究真有些功夫,他早就置办了一套价格昂贵的功夫茶设备。他家的茶室里,茶海置于茶几之上。他拿来茶盘,海中放盘。一个笔筒式的漆具则是“工具箱”,内装茶针、茶夹等小件茶具。另有茶壶、茶漏、茶缸、茶虑、茶杯及一些我叫不上名的什物,可谓茶具家族“一家子”一应俱全。


老先生先将一勺台湾名茶通过茶漏放入茶壶之中,用酒精灯煮沸水,沸水倒入壶中,并及时倒出,是谓洗茶,是不能喝的。第二次把开水倒入壶中,泡一会,通过茶虑倒入茶缸,如果茶叶堵住了壶嘴,茶针就派上了用场。茶缸中的茶水被他熟练地依次倒在排着队的、每客一盏的柱型小杯中,每倒一杯,茶缸就像点了一下头,连续倒几杯,就连连点头。


先生说,这叫“将军巡城”。


放下茶缸,柱型杯上再盖上茶夹夹来的小茶杯。几分钟过后,用拇指按住柱型杯杯底,食指和中指夹住柱型杯,娴熟地逐一翻转过来,小茶杯就整齐地置于茶几上,滴水不漏。然后老先生边做着示范动作,边教客人各自把自己的柱型杯倾斜取下,双手捧着,杯口向鼻,边搓边闻,感到一股清香之味渐渐的漫浸而来,慢慢的吸气吐气,开启嗅觉的欲望;接着饮茶,先觉苦涩,渐渐转香,是为闻香杯。重复同样的工序过后,直接把茶倒入小茶杯中喝下,细细品味,苦涩渐减,香味渐浓。第三杯时,就纯纯的一股清香味了。老先生边制作功夫茶,边谈论着日本茶道、四川盖碗茶、北京大碗茶等等,头头是道。


对我,这是一堂深刻的茶文化课,多年以后,那情那景,都还清晰记得。


青年时代好饮酒,常常邀约朋友或是参加朋友聚会,每每离不开酒,而且豪饮者多,几乎每饮必醉,每醉必悔。之后不久,好了伤疤忘了疼,于是又醉。如此岂止几次三番。现在想来是少时无知,无聊之极才干的事。以至于身体肥胖,血压血脂多项指标超标。


距今快二十年了吧,突然的一天,想明白了的我坐下来写了一篇谈及饮酒的文章,记得标题叫《也谈无酒不成礼仪》,文中我引用了清代醉月山人的名句“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想以此鞭策自己,希望此后的自己少喝些酒,多饮些茶,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多少有些效果,不过至今仍然没有做得很好,酒是节制了些,茶喝多些就睡眠不好,尤其下午。所以喝茶的习惯一直没有养成。


回头再看,多年前的这篇不足二千字的小文也其实是青春祭,虽然没有仪式感,确也算是作别我有些年少轻狂的过往和少不更事的青春了。


我相信,一盏茶也许可以苦后明智,然而心里爱茶,又还真心的消受不起,却是情深缘浅不得已。不过,寻找机会同自己待一会,关掉手机,关掉电视,关掉内心那些人世浮华和心灵烦躁,阳台上置一几一椅,一盏淡茶。邀约一轮明月,品尝一种有意味的孤独。在寂寞中沉淀自己。这不仅是想象中的美好,也是可以偶或为之的幸福。


这样的夜晚,纵然不眠,也是甘愿! 




作者简介



刘靖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节日报社高级编辑、副总编辑。



编   辑:吴   芳

编   审:秦   恒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毕节文学”更多新闻链接


看完点“在看”,让更多人知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