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②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云上毕节 2022-03-30


朗读者丨于慧志


1988年6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办通〔1988〕38号)批复通知指出:“贵州省人民政府:你省报来的《关于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请示》收悉。国务院原则同意你省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其中请求中央帮助解决的具体问题,请你省同有关部门具体商定。”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滑动观看下图)


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制图/聂宗荣)


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不仅石破天惊地揭开了全国第一个以科学发展为旨归,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凝聚各种积极因素,全面推进人自身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崭新篇章。


毕节同心展览馆(图/罗大富)


还开创了国内首个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实践的大规模探索;促进了毕节自身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与构建试验区所内蕴的跨区域跨时代巨大意义和价值的充分显现,深刻彰示了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照样可充当第一小提琴手”的思想方法论。


赫章夜郎国家森林公园一角(图/韩贤普)


同全球许多喀斯特地方一样,毕节作为喀斯特发育典型地区,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交通阻塞,交流困难,资源配置的封闭性特征突出,长期陷入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怪圈。


贵州屋脊韭菜坪(图/罗大富)


直到1987年,毕节地区(2011年10月22日毕节撤地设市)生产总值仅为17.8466亿元,财政总收入仅为1.95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2元,人均粮食产量仅为214.8公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元,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人口自然增长率却高达19.47‰


八个县中有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和一个省级贫困县,562.75万常住人口中年收入在227元贫困线下的农村贫困人口高达345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5.45%!

(以上数据来源于2012年11月出版的《毕节试验区志》之“1987—2011年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683页~721页)。


七星关区倒天河水库(图/罗大富)


深陷如此困境的毕节,急切地呼唤着通过试验探索,构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全新体系,冲决旧有格局下的小农生产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落后生活方式和生育理念的制约。


围绕这一战略需求,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时代前列,带领各族人民群众,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今日毕节新农村(图/罗大富)


1985年5月29日,新华社驻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到赫章县海雀村实地采访,对当地群众“缺粮断炊”的贫困状况十分震惊。


上世纪80年代,赫章县海雀村村民安美珍家的生活情况(图片来源网络)


1985年5月31日,刘子富写下了《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来电告急: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情况反映,刊载在1985年6月2日的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278期上。


2014年4月23日,时隔29年后,刘子富与安美珍老人及海雀村部分村民合影 (图/李学友)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看了之后,于1985年6月5日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贵州省委根据批示精神,立即组织了9个工作组深入到全省9个地(州、市),实地查看群众缺粮和受灾情况,并着手解决。


上图为上世纪80年代造林之初的景象(图片由宣传部提供)

下图为现在的海雀村万亩林场(聂宗荣摄)


1985年7月,胡锦涛同志到任贵州省委书记,旋即到赫章县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并专程深入海雀村所在的河镇民族乡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为探寻一条经济落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贫困地区怎样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长治久安道路,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胡锦涛同志与贵州省委、省政府一班人,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地作出了筹划建立毕节试验区的战略构想。


当时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上报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报告》文稿


时光追溯到更早,建设美好家园、实现永续发展,早就为引领时代大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者所关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其后,纪登奎、杜润生等老共产党人在深入贵州调研后,也大声疾呼要迅疾停止毁林毁草开荒;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李学智、张忠法等则积极顺应改革从“中央出政策、地方作工作”向“试验出方案、中央作指导”的路径调整,建议在毕节建立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探索全面健康发展之路。这些呼声暗合胡锦涛、王朝文等当时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考量。


2009年4月14日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毕节试验区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聂宗荣 摄)


他们深谋远虑,在毕节乃至更广大区域人民改善生存发展条件的强烈愿望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和社会各界合作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探索,通过精心准备和不懈努力。


毕节田间劳作的农民(图/罗大富


经由贵州省委、省政府上报,得到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积极呼应,争取到国务院于1988年6月9日专题批复,建立了率先于全国进行科学探索、开国内可持续发展先河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大方马干山牧场(图/叶光良


毕节试验区的诞生,凝聚着党和国家寻求引领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探索科学发展道路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超前部署。它既是对喀斯特地区开发进程的历史性总结,又是对其长足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6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出版并要求全党认真学习由科学发展观主要创立者胡锦涛同志审定后发行的《胡锦涛文选》。


《胡锦涛文选》(图片来源网络)


《胡锦涛文选》第一卷寓意深远地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作为开卷之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指出,建设好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发展、贵州发展的需要,对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发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


毕节市行政办公中心(图/罗大富)


从跨区域跨时代的视野俯瞰,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建立和取得的长足发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喀斯特地区各族群众改造世界实践相统一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前沿、构建全新科学发展理念的成功探索;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科学决策推进落后地区发展先进生产力,用先进文化激励大众重塑山河,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动实践。


毕节农村合作社务工的农民(图/罗大富

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守的社会主义本质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要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扎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执政思想和理念的指引,毕节试验区注重夯实进一步发展的物质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人口生产力基础。


毕节工业园区务工的工人(图/罗大富

得益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凝聚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心支持。


毕节茶叶加工车间务工的工人(图/罗大富


得益于毕节各族人民的长期奋斗和艰苦求索,尤其是自觉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最新成果,毕节试验区不仅成功地为科学发展进行了先行先试,还对可持续发展先于全国开展了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普世情怀。


毕节食用菌加工车间(图/罗大富)


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鼎力帮助和具体指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东部十省(区)和深圳市的大力帮助下。毕节各族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翩翩起舞的毕节彝家姑娘(图/罗大富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试验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要务,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突破口,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之中。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坚持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并重,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加速推进救济式扶贫向开发扶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促进了毕节经济社会迈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多项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七星关区纱帽山鸟瞰乌蒙阁与云雾中的城区(图/聂宗荣)


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大、开发扶贫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多党合作不断深化,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昔日荒凉一片的大兰村,如今成为了毕节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图/聂宗荣)


正是基于上述实证和进一步发挥好毕节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积极作用的展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有关方面继续关心支持毕节,殷切希望毕节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毕节,科学发展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毕节,希望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吴愿学,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巡视员。曾任高校中文系、毕节地委政研室暨地区试验办主要负责人。长期致力于毕节试验区顶层设计及理论、话语系统构建,为各族人民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发展道路继往开来提供重大史料支撑!曾为全国生产力学会及多个研究会会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多个出版社发表关涉毕节研究的著述、文稿逾百万字;牵头或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多个,担任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初评主评。为民主党派中央、中央党校、人民解放军高级干部、中央社院暨多所(自治区)社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开设专题讲座。曾是多所高校特约研究人员暨客座教授;被多位专家、学者誉为“毕节试验区研究第一人”!





文/吴愿学  

编   辑:朱   薇

编   审:秦   恒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黔西北记忆》更多新闻链接


看完点“在看”,让更多人知晓美丽毕节我的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