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毕节这里惊天巨变!

云上毕节 2022-03-30

说到田坎,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柳岸水乡稻香鱼肥的田园,

因为这儿有田坎。


但是,今天云妹子要说的“田坎”不是真正的田坎,

而是一个地名——七星关区田坎乡。



虽然田坎也是因乡政府所在地有稻田而得名,但它却非丰饶秀美的田园之地,千百年的岁月变迁中,田坎因山高坡陡交通闭塞几乎成了偏远落后的代名词。


而今,历经脱贫攻坚嬗变的田坎到底有什么变化,云妹子为您分享田坎“过坎”的故事……

 


深山开辟致富路

 

地处川黔两省三县(区)结合部的田坎彝族乡是七星关区最边远的乡镇,乡政府所在地距离七星关城区113公里。


千百年来,由于受到大山阻隔、交通落后闭塞等条件的制约,贫穷落后一直是田坎人难以迈过的“坎”。


脱贫攻坚以来,当地党员干部时刻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坎上,汇聚一切力量奋力跨越贫困之“坎”,开启了各族群众全面小康走向乡村振兴的幸福之“门”。

 


田坎乡地处赤水河流域深山峡谷地带,境内高山林立、沟壑纵深,海拔落差超过900米,是七星关区少有连片平地的乡镇之一,连片超过100亩的平地都没有,乡内坡地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80%以上


为了摆脱大山阻隔方便出行,田坎人祖祖辈辈都在凿山开路爬坡过坎。



50多年前,与乡政府所在地只有一山之隔的田坎村鸡鸭寨群众为了方便上街办事,不畏艰险在悬崖峭壁上人工开凿出一条500米长的绝壁小路,让需要绕行近两小时的山路缩短到20分钟。



然而,在那个条件艰苦物资紧缺的年代,鸡鸭寨群众用钢钎铁锤在坚硬的岩石上一下一下地敲,花了3年多时间才打通500多米路绝壁小路。



时至今日,有了安全护栏和水泥路面的绝壁小道依然是孩子们每天步行上学的必经之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50多年前的人们为了修路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

 

鸡鸭寨绝壁小道


在田坎乡,像鸡鸭寨这样开门就见山,出门就爬坡过坎的村寨并非少数,而是普遍现象。


在与四川古蔺、金沙清池隔河相望的大元村,河谷底下的沙包坪三个村民组不通路一直是老支书汪升隆心头多年难以落地的一块石头。


2010年,村两委组织动员群众集资了15万元租挖机修路,花了三年时间修出一条毛路后,因缺乏资金道路始终难以贯通,直到2018年有了脱贫攻坚通村路项目支持,沙包坪群众才实现了期盼已久的通达梦。

  

大元村通村公路


通过“十三五”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田坎乡不仅实现了全乡所有7个村安全饮水工程全覆盖,还建成通村通组路、产业路总里程120公里,有效打通了群众出行、农产品出山的最后一公里,全乡村村通、组组通公路连通了千家万户。



进山出山有了便捷公路,产业发展也就有了出路。


通村达寨的公路不仅摆脱了山的束缚,也点燃了山里人产业致富的热情,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土地。


在曾经靠人背马驮卖果难的鸡鸭寨,700多亩土地全部改良种上了"红美人"柑橘、椪柑等优质水果,盛产期产量能够达到200多万斤

 

 

在曾经因交通闭塞产业发展几乎无路可走的大元村沙包坪,一条7公里的绝壁公路盘山而下,绕过800米落差直达谷底,成了100多户群众发展产业的致富路。


2018年以来,大元村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三个组群众种植300亩樱桃、300亩柑橘、200亩柚子,老百姓从此有了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十三五”期间,通过大力发展脱贫产业,田坎乡农业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


全乡累计种植柑橘8000亩、李子4000亩、皂角5000亩、蔬菜2000亩,规模化产业总面积近2万亩,养鸡存栏达20万羽,(牛养猪存栏超过1万头。通过各种产业全面发展,带动全乡4000多户13600多人脱贫致富。



围绕巩固脱贫成效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田坎乡正在着手规划打造三个产业带:一是赤水河低海拔地方的万亩黔橙产业带;二是在800米到1000米的坡地上打造3000亩的优质花椒产业带;三是在1000米海拔以上地方打造4000亩李子产业带;同时还将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养殖跑山鸡50万羽以上。

 

回乡创业天地宽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过去的田坎乡,大量年轻人为了摆脱闭塞落后的环境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求生存谋发展。


如今,随着家乡各种条件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回归故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创业梦想,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春季,田坎乡田坝村首季规模化种植的青菜到了采收时间,菜地里一派忙碌的场景。


每天数十吨青菜被运到加工厂,加工成人们生活中少不了的酸菜。一亩土地流转后比种玉米增加了七八百元的收入,乡亲们干起活来也开心、也有劲。

 

田坝村青菜种植基地

 

张方荣是土生土长的田坎人。10多年前,不甘于家乡贫困的处境,张方荣高中毕业后开始背井离乡外出打拼创业。



后来,张方荣在毕节创办了米粉加工厂,在给学校、餐馆送米粉的过程中,张方荣萌生了回乡搞酸菜加工厂的念头。


2020年,张方荣回乡流转土地300亩种青菜,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就地打造了一个年产量上千吨的“酸菜坛子”,为城市的餐桌供应酸菜。

 

张方荣创办的酸菜加工厂


田坎乡地处七星关区东北角,境内最低海拔470.6米,最高海拔1397.7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5%,大纳公路途经乡内的白沙河村,是毕节市北大门的一条重要出口通道。


随着农产品出山最后一公里全面打通,乡内立体多元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因此成了吸引当地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有利条件。



在外打工多年的李顺江学到养殖技术后,回乡创办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林下养殖跑山鸡。


几年时间,他的跑山鸡养殖规模从2万羽发展到现在年出栏8万羽,带动群众养殖20万羽。


跑山鸡经过传承工艺加工成药焗鸡上市销售,产品远销毕节、贵阳、广州等地,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返乡创业青年李顺j江


现在,李顺江正在着手扩建年出栏100万羽小鸡的育雏场,计划在田坎乡流转林地3000亩,实现养鸡存栏40万羽,年出栏80万羽,带动更多群众发展林下养殖,实现共同致富。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围绕引进人才助力产业振兴,田坎乡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引凤归巢”工程,充分利用好国家创业扶持政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搭建有利平台,营造良好创业就业环境,让曾经闭塞落后的田坎成为一方创业热土。


近年来,在全乡6000多外出务工人员中,返乡创业就业人员达1000人以上,成功培育了14户返乡创业大户,引领和带动了全乡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幸福生活新起点

 

过去说到田坎,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偏远落后”。贫困,成了千百年来田坎人艰难跨越的一道“坎”。


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推动下,今天的田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乡村有了新面貌、产业有了新发展、群众有了新追求。



田坎,迈上了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走进田坎乡田坝村,一幅秀美自然的山水田园画卷扑面而来。靓丽的民居,完善的设施,整洁的环境,处处彰显着新时代新农村的鲜明特征。


近年来,田坝村累计共投入近600万元,实施了房屋亮化,污水处理,文化广场等一些列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乡村振兴示范点——田坎乡田坝村


看着眼前这漂亮的村庄,谁曾想到,曾经的田坝村,像样的房子都没几幢,土墙房曾经是这里的“标配”。


住房尚且如此,生活可想而知。回想起曾经最艰苦的生活,家在田坝山顶上,今年已经90高龄的李邦伦老人深有感触:“我们这地方全都是高山,水浅地皮薄,生活艰苦贫困,最艰难的年代饭都吃不上,挖蕨根吃,每年都是靠政府发农贷粮救济粮救济款过日子,做梦都没想到要过上像现在的好日子。”


如今的田坝村,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成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


田坝村的巨变只是田坎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在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田坎乡100多名乡、村及驻村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啃下了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扶贫搬迁、产业脱贫等一个个硬骨头,把事关群众脱贫的每一件事儿都做到百姓的心坎上。在田坝村,为了说服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张成军一家搬迁,乡、村干部先后跑了10几趟


搬到田坎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真没让张成军失望,其女儿龙兴琼利用安置点提供的商铺开起了奶茶店,一家人过上了与深山里不一样的生活。

 

田坎街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五年攻坚决战,条件最为艰苦、任务最为艰巨的田坎乡非但没有拖后腿,而是奋力赶超奋发有为,如期交出脱贫攻坚合格答卷。


全乡实施异地扶贫搬迁658户2957人,“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贫困发生率从21.72降为0,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全面完善,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3230元增加到2020年11378元。


合格答卷的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白沙河村,群众通过调整和优化种植柑橘品种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在田坝村,曾经在外打工的周龙回来搞起了养牛、种水果和蔬菜,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兼顾老小还能过上富裕的日子。


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山里人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追求。


乡里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80名志愿者通过“讲、习、评、帮、乐、庆”,带领群众群众讲政策、学思想、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制定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逢年过节开展文娱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


 

郝自芬是田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住户,在扶贫车间上班之余,她和其他一些搬迁群众都加入了乡里组建的文艺宣传队,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生活有了满满的幸福感。


说到现在的幸福生活,郝自芬感激地说:“现在这个社会太好了,我以前住在山里很不方便。搬到这里后,经常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很开心。”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郝自芬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跨过贫困之“坎”的田坎人,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正在以昂扬姿态饱满热情,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


记   者:高 峰  熊万山

编   辑:谢文娟

编   审:吴   芳

监   制:杨廷兵

总监制:朱光伦

提供新闻线索,请添加云妹子微信:bjys7776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点亮下方“赞”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