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浓缩了茶的前世今生

云上毕节 2022-11-08

茶,它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喝”字,更是通过视觉、嗅觉、味觉所进行的综合审美体验,是一种用感官阅览世界的巧妙途径。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任何其他的饮料可以如茶一样在止渴与美味之外,还可以同时给我们带去对大自然的探索以及对哲理的深度思考。

茶叶、咖啡、可可,系当今世界三大无醇饮料。这三者之中,茶叶的保健功能首屈一指。茶既无酒的傲慢自负,又无咖啡的清高自我,也没有可可那种傻呵呵的天真。茶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药用成分,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原子时代的理想饮料”和“当代最佳保健饮料”。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同时也是茶类和茶文化最丰富的国家。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横跨一、二、三产业,是一种兼具物质与精神特质的农产品。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年产茶叶量近600万吨,中国、印度、肯尼亚、土耳其、斯里兰卡,是世界上产茶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时下,在全球2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76亿人口中,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亿人饮茶。茶园面积和茶产量居世界首位的中国,饮茶的消费者大约为4.5亿人,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近1千克。据统计,2021年中国有1000多个茶叶种植县(市、区)、4896万亩茶园以及3000多万茶产业从业者。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茶叶产量达318万吨,整个茶行业经济总量接近8000亿元,茶叶出口量为36.94万吨,创历史新高。


贵州省纳雍县骔岭镇坪箐村海拔2300米的高山茶场(摄影:罗大富)


茶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并以其平等、包容、互鉴、共享的独特个性,被誉为“和平之饮”。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设立“国际茶日”,具体时间为每年的5月21日,以赞美茶叶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和贡献,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的国际性节日,表明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茶不仅仅是解渴的饮品,还蕴涵着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圣”陆羽用简洁、明了的8个字,对茶给予了最清晰、最质朴的概括与赞赏。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包含着千百年来饮茶的发展历史,更渗透着人与茶的氤氲故事。时下,有关茶文化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加上新媒体的推波助澜,直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


贵州省纳雍县水东镇姑箐村的千年古茶树(摄影:罗大富)


茶圃是种植茶叶的园地,茶铺是经营茶叶的商号,《茶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一本茶书;而我将此文的标题命名为《茶普》,初衷是期望通过一个茶饮爱好者的特殊视角,管窥中国茶文化的一鳞半爪,助推茶文化的弘扬、传承、创新、普及与推广,让广大爱茶人士对茶文化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让更多的人认识茶、了解茶、关注茶、爱上茶、喝好茶。这纯粹属于我个人的兴趣爱好,无关学识水平与功夫火候。


采 茶(摄影:彭新立)


下面,我就从“茶叶的历史掌故、茶叶的历史吟唱、中国的六大茶类、茶叶的成分构成、茶叶的保健功能、茶叶的科学冲泡、茶叶的品饮禁忌、茶叶的贵州篇章”等八个部分,摘要概略地对茶文化做一些溯源、梳理、归纳、总结、提炼和分析的工作,力求简单易懂和具有可操作性,还望方家批评指正,也希望爱茶者能够喜欢这篇文章。


第一部分:茶叶的历史掌故


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弘扬,繁荣与萧条,围绕茶的历史、故事、人物、战争、诗词等等浩如烟海。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极其特别的一席之地。它在蜿蜒的历史长河中,在千百年的烟波流转里,穿越千年,历久弥新。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关于茶叶这片东方神奇树叶的历史掌故,要从大约5000年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说起。传说神农氏炎帝的肚皮是透明的,由此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他肚子里面的反应,这样他就能分辨出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吃,因而他敢于亲尝百草,以辨别各种植物的功用,发现和挑选能为人们治病的各种中草药。



据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那片为神农氏解毒的神奇树叶当时叫“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茶”。茶叶在古代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人们慢慢发现,它有比药用价值更好的保健功能,茶叶也逐渐从药用变为日常健康饮品。


提到茶叶,不能不提及“茶圣”陆羽。唐代茶学家陆羽(约733—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 被誉为“茶仙”,被尊为“茶圣”,被祀为“茶神”。


茶圣陆羽塑像


作为“茶圣”,当然要有一个神话加持的身世才行。据传,陆羽幼时曾因相貌丑陋而遭父母遗弃。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深秋的一天清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有群雁哀鸣之声……他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庇护着一个男婴,此时男婴已被严霜冻得瑟瑟发抖。好心的智积禅师见状,便将这个婴儿抱回寺中,并将其抚养长大。因为该男婴是在岸边的陆地上被发现,且被发现时有大雁用羽毛为其取暖,所以智积禅师为其取名为“陆羽”。

陆羽一生嗜茶,勤于茶事,精于茶道,并于公元758年前后(该成书时间引用于陈椽所著之《茶叶通史》)在苕溪(今浙江吴兴)撰写出了《茶经》。《茶经》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七千余字,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书里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标注。“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下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何种——比如,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是在正式茶宴上,“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十之图”,陆羽主张将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让饮茶者一边喝着茶,一边可以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


陆羽所著《茶经》,总结提炼了唐代及其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记载了中国饮茶的历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茶经》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在广泛考察调研实践获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心血结晶,书中所述制茶、饮茶的方法与器具,至今仍为我国、日本以及韩国茶道所沿用。《茶经》全文虽不足万字,但内容完备,涉及广泛,几乎囊括了茶学的每一个层面;若以现代学科分类来划分,它包括了植物学、栽培学、器物学、史学(茶的起源及发展)和美学(茶器评论)等等。



陆羽一生事茶40年,一本仅7000余字的薄薄茶书,却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传奇和奠基之石,陆羽和他的《茶经》在茶的世界里从此不朽。此后,不论是后世历朝历代不断出版的茶书,还是今天大学里面茶学专业的教学体系,都没有脱离陆羽和他在《茶经》中所搭建的基本构架,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陆羽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陆羽本人、他与茶之间,有说不完的故事和道不尽的气象,这正如由他最终确定下来的“茶”字的写法——茶,草木之间一个人。陆羽就是这样一个一生归于自然、行走于草木之间的人,也是人与茶之间那一缕相系相伴的纽带,万古长存!


历史上与茶叶有关的名人,再略说几位: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宋徽宗赵佶与茶的故事:宋朝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产业和茶文化都具有巅峰标志。宋式美学很单纯,它默默地,不是要去夺人眼球,而是静静地做自己。不喧哗不表现,是宋人的静气;而这种美学在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时期达到了巅峰,这与宋徽宗本人在书画等多方面拥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是密不可分的。



宋徽宗赵佶在还未继位的时候就是一个文艺青年,收藏古玩奇石,琴棋书画茶,没有他不爱的,关键他还是一位“顶尖专家”级别的人物和艺术天才。他虽然不懂得如何治国理政,却在书画等艺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日常饮宴豪奢讲究不说,单讲饮茶之道,也是第一流的玩家兼鉴赏专家,并长期乐此不疲。



宋徽宗身为皇帝,理所当然可以品尝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并有条件以专业的眼光审视各种名茶的品相与滋味;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实践,要求御茶苑制作精品龙团凤饼,大玩茶艺。宋徽宗不但嗜好品茶、鉴茶,还为此专门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大观茶论》有20目3000余字,从茶叶的产地、栽培、采制、烹煮、鉴品、斗茶风尚,从烹茶的水、具、火到品茶的色、香、味,从煮茶之法到藏焙之要,从饮茶之妙到事茶之绝,无所不及,一一记述。他皇帝不好好地当,江山不稳稳地掌,却流连沉醉于香茗之中,最终遭受了“靖康之耻”。但是,御笔著茶书,古今中外,仅此一位。皇帝亲自倡导茶学,大力提倡人们饮茶,这对当时“茶盛于宋”有颇大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与茶的故事:饮茶习俗发展至明代,出现了饮茶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宋朝大费周章,经过精雕细琢的繁琐茶文化,给茶农制茶增加了不少成本和负担,对官场来讲,也容易滋生攀比和腐败。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做过放牛娃,当过和尚,入过丐帮,后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最终当上了皇帝。他体恤民情,认为让民间进贡龙团凤饼,过分劳民伤财,于是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颁布了“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的特殊诏令,禁止制造费时耗力、工序极繁且加重百姓负担的团茶,改团茶为芽茶进贡,从此打破了人们饮用末茶的习惯,也改变了自唐以来团茶、末茶居于领先地位的历史。明代将团茶改为芽茶,制茶、饮茶、茶具也随之焕然一新。“芽茶”即是如今的散茶,茶从此不再仅限于上层社会享用,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普及,并延续至今六百多年。


不但如此,始于唐、兴于宋的茶马贸易,在朱元璋时期得以发扬光大。自明代开始,中国有了茶叶的边界和疆域。当时,用于生活的茶叶和用于战争的马匹,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因而以茶易马是国家控制的最重要的贸易,明朝还为此专门设置了茶马司。朱元璋的治边策略,就是力图用茶叶去联络和打通西域,构筑起一道无形的茶叶疆域和抵御外族侵犯的藩篱,官营茶叶于是成为明代不可动摇的国策之一。明代禁止私茶交易,擅自运输私茶出境者是要被处以极刑的。为了整顿茶马贸易,朱元璋亲自勒令铤而走险的茶叶“走私犯”——他自己的驸马都尉欧阳伦自我了断,他也成了封建帝王中铁腕反腐倡廉的典型代表人物。


不但如此,几个朝代“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三省境内,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西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茶马古道以川藏道、滇藏道、青藏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地跨川、滇、青、藏,外延达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的存在,推动了沿线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凝聚了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为维护边疆的和平安宁作出了卓越贡献。


乾隆皇帝与茶的故事: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1711-1799年),一生嗜茶,并诏令制作调配了三清茶:梅花、松子、佛手。这位一生嗜茶的大清皇帝,活了88岁,在位60年,既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乾隆皇帝之所以能够长期在位掌权执政并乐享高寿,这与他善于养生和喜爱饮茶是密不可分的。



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因慕龙井山水与茶名,曾先后四次巡幸龙井,寻山问水,观茶品茗,作《龙井八咏》,御题“龙井八景”。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乾隆皇帝与茶的故事,涉及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据传,乾隆皇帝南巡到了杭州,在狮峰山下胡公庙前品饮龙井茶时,特别赞赏龙井茶的清香味醇,遂特意敕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茶叶进贡供自己专门享用。乾隆皇帝与茶的故事还有许多,据传他在品尝到湖南岳阳洞庭湖中君山岛(“君山”又名“洞庭山”)上的名茶“君山银针”后,当即御封贡茶,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在福建崇安品尝乌龙茶“大红袍”后,初嫌其名不雅,知其由来后欣然为之题匾;在福建安溪品尝乌龙茶后,御题赐名“铁观音”。这些名茶至今香飘四海,闻名遐迩。在我国历代帝王中,乾隆皇帝是最喜欢品茶的皇帝,也是写作咏茶诗最多的一位,多达一千余首。乾隆皇帝对茶的喜爱程度,已至痴迷到了据说在他决定让位给嘉庆皇帝时,一位老臣十分惋惜地规劝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皇帝却风趣幽默地回答道:“君不可一日无茶也!”


中国的茶叶,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十七世纪初,荷兰人最早把中国绿茶带到欧洲时,人们普遍认为它的味道更像药品而非饮料;茶叶最初出现在欧洲的药店里,因为价格昂贵,被包装成小袋出售,有人甚至把绿茶当作包治百病的东方仙草。早期的许多西方人认为,茶叶能够使人们变得节制、自制和理性,使人们不再嗜酒如命。“茶叶让你精神焕发”这句广告语,已经被英国和荷兰的茶叶种植园主、生产商和销售商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市场宣传推广了近百年,时至今日在欧美仍然是一句流行语。



几个世纪以来,种植、销售茶叶所带来的收益,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战争提供了资金支持(据有关史料记载,1836年在大英帝国,中国茶叶的税收是皇家海军年度支出的112%),推动了殖民活动;而茶叶的栽种,也在土地使用、劳动力制度、市场运作和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至今尚存。可以这样说:茶叶是东方文明的一个范例,从十七、十八世纪至今,欧洲的学者、商人和传教士解读并重构了中国人关于茶叶(及类似商品)的思想及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欧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茶运与国运是密切相关的,不信请看下面几则故事:

1840年至1842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就经济意义来看无疑是一场茶叶战争。其最初的矛盾,是由中国茶叶输入英国所产生的贸易逆差引起的。为了扭转这种贸易逆差,英国才向中国输出鸦片;而鸦片的输入,又导致中国白银大量流出。为了银子不外流也为了国民的体魄健康,中国才有了禁烟运动。茶是因,鸦片是果,茶、银、鸦片的循环往复,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


说得具体一些,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因由结果如下——

茶叶不仅是晚清行走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当时全球化贸易最彻底的物资。基辛格博士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而言,那时候的茶叶就相当于今天的石油。在茶叶贸易兴盛的时间里,中国也随之兴起。在1820年之前,中国依靠茶叶、瓷器、丝绸等贸易物品,GDP一直排在全球第一,是整个西欧十几个国家GDP总和的三倍!正是因为有茶叶这样的硬通货,晚清才得以立足世界,吸引着全球的贸易者;唯其如此,才有晚清政界和知识界“以茶制夷”贸易制裁策略的出现。


鸦片战争实际上就是一场关于茶叶与罂粟两种植物之间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的导火索系由茶叶与罂粟引燃。当时,中国茶叶在英国很受欢迎,且茶叶价格完全由中国单方面来决定;英方由于大量进口中国茶叶,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巨大贸易逆差,于是就开始用印度(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种植的鸦片来换取中国的茶叶,试图扭转贸易逆差。中国的有识之士以及民间贤达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后,进行了顽强抵抗。英国人便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为借口,于1840年至1842年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并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茶叶在英国、美国的发展轨迹如出一辙。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的中、英、美三个大国,其兴衰成败都与茶叶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茶叶贸易强大到成为大英帝国霸权符号的时候,距离它衰亡的时间也开始倒计时——是茶叶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早期北美人喝的茶叶,都是由英国人掌控的东印度公司供应的,因为茶叶销售被英国殖民者垄断,税收过高,导致北美人与英国人一直冲突不断。从1773年英国颁布《茶叶法》开始,北美各地的人民就掀起了反对茶税的抗茶运动,不喝英国人销售的茶成为最时髦和最流行的爱国行为。


1773年12月16日,三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满载中国茶叶的船只停靠在波士顿港口,在北美殖民地反英分子——“茶叶党”领头人塞缪尔·亚当斯的精心策划下,150多个“茶叶党”人偷偷摸上这三艘船,将英国人从中国运来的价值18000英镑的342箱茶叶全部抛入大海,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由此爆发,美国随后宣布独立。在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号召民众不喝茶以抵制英国,这也是如今美国人喜欢喝咖啡不太喜欢饮茶的原因之一。茶,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世界。


为了茶,英国曾开启最危险的航程,也曾发动最残酷的战争,并直接促使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成为庞大的茶叶生产国。有一种说法:在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茶产业与大英帝国的边界是重叠的,但从未完全一致。大英帝国还利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了种植茶叶的土地、劳动力、交易、口味乃至世界各地若干人的日常饮茶习惯。


在这里,我们再来说两个关于英国与茶叶的传奇故事——


凯瑟琳王后与茶的故事:1662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1630—1685年)迫于政治需要,迎娶了凯瑟琳·德·布拉干扎(1638—1705年)为妻子。凯瑟琳是一位葡萄牙公主,姿色出众,体态轻盈,嗜饮中国红茶。凯瑟琳的家境非常富有,1662年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她的著名豪华嫁妆包括丹吉尔港、还有与巴西和东印度群岛以及孟买岛的自由贸易权和50万英镑,此外还包括221磅中国红茶以及各种精美的中国茶具。有时凯瑟琳雅兴所致,便邀请一些公爵夫人到王宫中饮茶,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上流社会的一个社交项目。紧随其后,贵族妇女们也兴起了饮茶风尚,以示高雅、阔绰、奢侈、时髦、享乐,一段延续至今的传奇故事由此开启,中国茶为英国的上流社会带来了一股时尚风潮,凯瑟琳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饮茶皇后”。


“饮茶皇后”——凯瑟琳·德·布拉干扎


人们惊讶于饮茶这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并渴望追随这种神奇的东方口感。传说,源于对时尚的好奇和口感的享受,法国王后甚至派人潜入英国王室窃取茶叶。这种荒诞而又极端的行为,成为欧洲轰动一时的“王室茶叶盗窃案”。


这是中国茶叶在英国的第一次正式惊艳亮相。此后,茶叶这种“富人的奢侈品”,逐渐转变为“穷人的日常饮料”。


安娜·玛丽亚与英国“下午茶”的故事:英国的“下午茶”文化举世闻名,这个国家每年要消耗掉茶叶近20万吨,堪称饮茶王国。最初的下午茶诞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那时英国贵族每天只习惯于早晚两顿正餐,两餐之间的午后时光,十分漫长、饥饿和疲劳;当时的贵族太太们,都特愁这段煎熬难耐的午后时光,而贝德福特公爵的夫人安娜·玛丽亚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每天下午4点钟左右,为了消除由于饥饿引起的不适,安娜·玛丽亚都会安排仆人,将红茶配上点心、黄油、面包等送到她的房间供其享用,称之为“下午茶”;闲暇时,安娜·玛丽亚还邀请她的闺蜜们,聚在一起闲聊、喝茶和吃点心。很快,这种喝茶、填肚子、打发时间,能一举三得的风俗,迅速风靡于英国上流社会并逐步流传到民间。十八世纪英国文坛泰斗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年)自称是“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我是典型顽固不化的茶鬼”。后来,随着大英帝国的影响力引领,“下午茶”也在其他国家逐渐流行起来。


英国这个几乎不产茶叶的国家,凭着国民对“下午茶”的偏好,依托大英帝国时代的影响力,使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成为庞大的茶叶生产国,并主导了全球的茶叶工业体系一百多年。


关于茶叶的历史掌故,我们再来品味这几个有趣的故事——


以茶代酒的典故:以茶代酒,即不想喝酒但又盛情难却,于是就用喝茶来代替喝酒。这一典故出自蜀汉及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吴志·韦曜传》:“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座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韦曜,系孙皓父亲孙和的老师,孙和系孙权之子)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粗茶)以当酒。”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来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璨的明珠。元朝文化的代表是曲,在元曲里,茶文化随处可见,比如:元人杂剧《刘行首》二折:“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粗茶淡饭”本意是指饮食简单,生活简朴,但也不难看出,即便是条件不好的人家也要饮茶,这恰恰说明,茶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第二部分:茶叶的历史吟唱


茶文化是一项因品茶而深化的综合艺术。茶文化,是自古以来爱茶之人以茶为主题或命题,以自己的学识、见解、领悟,用语言、文字、仪式来阐述和表达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茶文化是将生活之中的茶生理需求提升到精神需求的一种人文表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它包含作为载体的茶和使用茶的人类因茶而形成的各种事实和观念,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体系。其内容涉及文化艺术、宗教祭祀、科技教育、医学保健等许多学科与行业,包括专著、小说、诗词、书画、茶联、祭祀、宗教、婚礼、歌舞、茶游、茶博、茶食、茶疗等多个方面,具有历史性、区域性、民族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中国是礼仪之邦,以茶待客是寻常礼节。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中国人的文化礼仪和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意境。中国茶文化在种茶、采茶、制茶、沏茶、品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中又有了文人墨客的广泛参与,糅合了儒、佛、道各家思想。


贵州省纳雍县姑箐村的千年古茶树(摄影:罗大富)


人生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分别是指抚琴、下棋、读书、绘画、吟诗、喝酒、赏花、品茶,历来是文人雅士身份、爱好和品质的象征。没有文化的加持,茶就是一片树叶而已;茶与文化相结合,就形成了茶文化。我国既是“茶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度”,因此茶很早就渗透在诗词歌赋之中。中国茶诗茶词题材丰富多样,言辞优美飘逸,意境极佳且数量众多。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吟唱茶叶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现选择几首经典作品以飨各位茶友。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唐·李 白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西山兰若试茶歌

唐·刘禹锡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哪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 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

唐·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麹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七碗茶》,别名《七碗茶歌》《七碗茶诗》,是唐代诗人卢仝(卢仝自号“玉川子”,平素喜茶饮,写有许多有关茶的诗歌,并著有《茶谱》,被后世尊称为“茶仙”)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隐居时所作的诗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广为传诵。


双井茶

宋·欧阳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

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送南屏谦师

宋·苏轼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

宋·梅尧臣

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

团香已入中都府,斗品争传太傅家。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羹不足夸。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范仲淹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文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水调歌头·咏茶

宋·白玉蟾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水,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观采茶作歌(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朅览民艰晓。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誉为明末清初时期的百科全书。“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纵观我国众多古典小说,描写茶事最为细腻、生动而寓意深刻的,非《红楼梦》莫属,堪称中国古典小说中写茶的典范。据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考证,在《红楼梦》全书中,写到茶道的地方多达279处,吟咏茶道的诗词楹联23处,与“茶”相关的字词出现频率高达1520余次。这在中国古代的其他经典作品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及荣国府、宁国府贵族们的日常生活中,煎茶、烹茶、茶祭、赠茶、待客、品茶这类茶事活动比比皆是,对茶的种类、知识、功效以及何时何地品何茶等等关于茶的文化知识都有详细描写,真正写出了中国茶文化的深邃内蕴。在《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茶的妙句,如写夏夜的:“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写秋夜的:“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写冬夜的:“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作者曹雪芹不仅十分精通茶艺,而且以高超的文学艺术造诣,用小说的形式写出了中国人对茶的讲究,为中国茶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部分:中国的六大茶类


一片茶叶的长成,不但需要天地日月精华的孕育,而且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光照、气候等环境的丰厚滋养。一片茶叶历经无数磨难,一次次死去,一次次重生,水的呼唤,帮助茶完成了最后一次涅槃;而这段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在喝茶人端起茶杯的那一刻得以圆满。茶,因此被视为慰藉灵魂的饮料。判断一款茶叶优劣的标准,主要还是看茶叶的内在品质,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一般是从茶叶的“外形(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净度)、汤色(色度、亮度、清浊度)、香气(香气纯异、持久、优次)、滋味(纯异、浓厚等)、叶底(嫩度、色泽、匀整度舒展度”五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判。



品茶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明心净性,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茶,洁净淡泊、朴素自然,在感受茶之美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借助茶的灵性去感悟生活,不断调适自己,修身养性,超越自我,从而拥有一份美好的情怀。品茶讲求“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悟茶韵”,面对一杯香茗,“举齐眉观其色,抵近鼻闻其香,啜入口品其味,会其韵悟其道”,这是一位资深茶客多年品茗的心得体会。


我国的茶叶种植区域主要分为四大茶区分别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茶树的分类有多种,比如按树型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按叶型大小分可为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按进化程度原始型、半原始型和进化型茶叶分类的方法也有多种,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都可以对茶叶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茶叶生产的季节来划分、按照茶叶的加工工艺或发酵程度来划分、按照茶叶的产地来划分,等等。


整理茶青(摄影:彭新立)


现在最通行的茶叶分类法,是按照茶叶加工方法和产品的品质特征来分类的,依照这种分类法,可以将茶叶分为大家熟知的六大类及再加工茶目前通行的六大茶类分类法,是由我国著名茶学家、茶学教育家、制茶专家、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创始人之一、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1908-1999年)提出来的一种分类法。简单来说,六大茶类分类法就是按照不同的茶叶加工工艺和由此造就的不同茶叶品质特征来划分的一种茶叶分类法。按照六大茶类分类法,成品干茶可以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在此基础上,以这些茶类作为原料,进一步加工得到的如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统称为再加工茶。


茶叶的发酵,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破坏茶叶细胞,使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与空气发生氧化作用,产生一定的色度、滋味与香味的过程。在不同的制茶过程中,鲜叶内含物质转化的形式、深度、广度和转化产物也不同,由此可获得不同品质特征的茶类,也就是说相同的一片茶叶(茶青),理论上可以做成六大茶类中的任何一种;但由于茶树品种的适制性,特定的茶树品种加工成特定的茶类风味口感更加凸显。


茶学专家普遍认为,鲜叶中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例,是判别适制性的主要标准:一般来说,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例小于7的茶青,适合制作绿茶;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例大于10的茶青,适合制作红茶。


1.绿茶:在中国大多数人的概念里,绿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冒犯绿茶就是冒犯传统。在我国六大茶类中绿茶是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消费量最大的茶类,也是名优茶最多的一类。根据杀青方式的不同,绿茶可分为:炒青绿茶、蒸青绿茶;根据干燥方式的不同,绿茶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绿茶的特点是三绿(干茶色泽绿、茶汤颜色绿、泡后叶底绿),在绿茶加工杀青环节,利用高温迅速钝化多酚类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茶多酚氧化,使其保持绿色。在制作的过程中,绿茶无需经过发酵,故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加工工艺基本相同:茶青→摊青→杀青→揉捻(做形)→干燥。

品质优良的绿茶,香气鲜嫩清高,汤色翠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匀整。

我国优质绿茶的主要代表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都匀毛尖、安吉白茶、峨眉竹叶青、蒙顶甘露,等等。此外,近年来贵州绿茶声名鹊起、享誉全国,其代表茶除传统的都匀毛尖外,还有湄潭翠芽、绿宝石、金沙清池茶等。


2.红茶: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香气甜香持久,滋味饮用方式多样,是世界生产量及消费量最多的茶类红茶因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以红色为主调而得名。我国是红茶生产的发源地,早在16世纪末的福建武夷山区就发明了红茶,名为“正山小种”。红茶现在以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为主。中国安徽的祁门红茶、印度的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不同种类的红茶,由于对外形和内质的要求不同且茶青原料品质不同,因而其工艺技术的掌握各有其侧重点,但一般都要经过“茶青→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传统工艺加工而成。 

红茶生产过程当中茶黄素决定茶汤的亮度、茶红素决定茶汤的红度、茶褐素(决定茶汤的暗度)品质优良的红茶,滋味甜醇、鲜爽回甘绵柔细腻

我国优质红茶的主要代表有:祁门红茶、政和工夫、闽红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金骏眉、正山小种、滇红、九曲红梅、宁红工夫,等等。


3.白茶:在我国的六大茶类中,白茶的制作工艺最为简单,正是这份简单给予了白茶最接近自然的属性。白茶,因成品茶叶外表披满银白色的茸毫而得名。白茶要求鲜叶“三白”,即嫩芽和两片嫩叶满披白色茸毛。新茶以有毫香、花果香为好,老茶以有枣香、药香为好;新茶汤色杏绿明亮,滋味清甜醇爽;老茶汤色杏黄橙黄明亮,滋味醇厚甘甜。白茶初制工艺为:茶青→萎凋→干燥。白茶是制作最为简单的一种茶类,经两三天自然萎凋干燥而成,不促进也不抑制茶多酚的氧化。人们采摘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经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干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远观如银装素裹。

白茶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茶类,有的茶客喜欢这种味道清雅,甚至有点“寡淡”的品类。白茶如入秋之白露,清爽无痕质朴,却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贮存丰富的口感,故而有“一年为茶、三年为藏、七年为宝”的说法。白茶的干茶色泽,要求银白灰绿,银毫披身,以不显红为好,所以在萎凋过程中,必须控制好温度、湿度、摊叶厚度等各种环境条件。

白茶分白芽茶和白叶茶两种。白茶未经揉捻,茶叶细胞基本未破损,因而滋味物质浸出速度较慢、达到相对浓度的冲泡时间相对要长一些。高品质的白茶,滋味鲜爽、清高香、微甜,有类似母鸡汤一般汤鲜味美的口感。白茶里面的咖啡碱和氨基酸含量较高,而水浸出物和茶多酚的含量较低,且药用价值较高。

白茶可以分为四个等级: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白毫银针也叫银针白毫,以单芽为原料,因其成茶芽头肥壮、披满白毫、条素颀长、挺直如针、色白如银而得名,是白茶之中的极品。白毫银针属于芽茶,因为都是由芽头构成,在白茶中等级最高,白毫银针的采摘十分精细,素有“十不采”的说法。白毫银针的特点:香气清雅,汤色浅黄,味道清新,氨基酸含量高,鲜爽程度高。福建省的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地,是我国的传统白茶主产区。福建省所生产的白茶,绝对是白茶的领军品类。此外,近几年国内发展起来的白茶知名品类,还有云南景谷月光白、陕西汉中白茶,等等。


4.黄茶:黄茶是轻度发酵茶,相对于绿茶而言,增加了一道“闷黄”的工艺;“闷黄”是湿热作用,是形成黄茶独特品质的主要因素。黄茶制作的基本工序是:茶青→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香气清悦,鲜爽甘甜,并伴有独特的粽香味。

按照鲜叶的嫩度和芽叶的大小,黄茶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我国优质黄茶的主要代表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莫干黄芽、大方海马宫茶、北港毛尖、鹿苑毛尖、贞丰坡柳茶,等等。


5.乌龙茶(青茶):乌龙茶(青茶)属于半发酵茶,它的初制工艺流程为:茶青→晒青→做青→杀青→揉捻(做形)→烘焙。

乌龙茶的品质或者说风味,主要由茶树品种特性及生长环境、加工工艺以及茶多酚的氧化程度来决定。乌龙茶制作工艺复杂,茶类品种较多。我国乌龙茶主要产于广东、台湾和福建三省。广东以凤凰单丛、岭头单丛、凤凰水仙为代表,台湾以冻顶乌龙、东方美人和包种茶为代表;福建乌龙茶又分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和闽西南乌龙,闽南乌龙茶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闽北乌龙茶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代表,闽西南乌龙茶以漳平水仙为代表。闽北乌龙茶以武夷岩茶为代表,其中“大红袍”最为有名,其它代表茶品还有武夷水仙、武夷肉桂、武夷奇种、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奇兰、半天妖、北斗、瓜子金等。闽南乌龙茶的主要茶品有铁观音、黄金桂、闽南水仙、永春佛手等。

闽南乌龙茶的代表——“铁观音”的主要品质特征:颗粒紧结,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油润。冲泡后汤色蜜黄明亮,有兰花香和“观音韵”,滋味醇厚鲜爽,韵味浓郁悠长,极富层次感和厚重感,叶底肥厚软亮。  

闽北乌龙茶的代表——“大红袍”的主要品质特征: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清澈艳丽,汤稠水滑,香高持久;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茶性和而不寒,滋味醇厚,挂杯明显,回甘生津,“岩韵”厚重。


我国优质乌龙茶的主要代表有:安溪铁观音(“铁观音”既是茶叶名,也是茶树品种名。关于“铁观音”这个茶名的来源,有魏荫的“观音赐茶”和王仕让的“皇帝赐名”两种传说)、武夷山大红袍、冻顶乌龙、阿里山乌龙、金萱乌龙、东方美人、文山包种、武夷肉桂、凤凰单丛、岭头单丛、凤凰水仙、漳平水仙、白毫乌龙,等等。


6.黑茶:黑茶是后发酵茶,因其成品茶叶呈黑褐色而得名,是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它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刮油清腻利于减肥瘦身、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肉食消化、抗炎杀菌利尿等)。黑毛茶的初加工基本工序为:茶青→杀青→初渥堆→复干燥。传统黑茶加工的鲜叶原料较为成熟,多为春茶尾或夏茶,一般采摘1芽4、5叶新梢。

黑茶属后发酵茶,茶汤一般为深红、暗红或亮红,存放的时间越久,其滋味越醇厚。高品质的黑茶香气彰显,滋味醇和而甘甜。常见的黑茶有熟普(分为散茶和紧压茶)、青砖茶、茯砖茶、六堡茶,等等。

我国优质黑茶的主要代表有:云南普洱茶(熟普)、湖南安化黑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藏茶、湖北青砖茶,等等。


北京朋友赠送给作者的茶叶


对于将中国茶叶分为六大类别这样的分类方法,茶叶大省云南的许多人并不认同,他们认为普洱茶纯属一个单独的茶叶类别。


提到普洱茶,容易让人产生如下疑惑!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撰述了当时全国各地出产的名茶,为什么唯独漏列了云南的普洱茶?历史上文人雅士吟唱云南普洱茶的诗词歌赋为什么少之又少?茶树种植地域没有变、大环境基本没有变、茶树品种基本没有变、种植方式基本没有变、制茶工艺基本没有变(有些所谓的专家还大力倡导喝几十年前生产的熟普),就是换了一个“脸谱”的普洱茶,在2004年之后忽然之间怎么会变得如此火爆?普洱茶从籍籍无名的“边茶”变成大名鼎鼎“网红茶”,其间的奥妙值得玩味!


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谢肇淛在他的《滇略》中有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名首次见诸文字。明朝末年,“普茶”更名为“普洱茶”。后来,凡是云南省境内,采用乔木型茶树的茶青制造的茶品,一律统称为普洱茶;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只有经过“渥堆”发酵的茶才是普洱茶(所谓“渥堆”是指一种制茶工序,当茶叶采收经过初制成为毛茶后,用人工的方法加速茶叶陈化的一种过程。一般而言,其方法是在毛茶上洒水,促进茶叶酵素作用的进行,期间也有微生物参与发酵,待茶叶转化到一定的程度后,再摊开来晾干);再后来,因为有了绿茶(“滇青”“滇绿”)和红茶(1939年开始生产的“滇红”主要用于出口创汇)的生产,所以使得普洱茶的名称与产地的界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含混不清。


公元1765年,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南诏备考》: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砖者味较胜。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如今,云南有四大普洱茶产区,分别是西双版纳茶区、临沧茶区、普洱(原思茅)茶区、保山茶区,其中以西双版纳茶区的易武茶区及勐海茶区为重点。


普洱茶有生普(采用绿茶生产工艺)和熟普(采用黑茶生产工艺)之分,一般普洱茶的品质是越陈越香,但是会有最佳品饮期。普洱熟茶在1973之后才有了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其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系从香港传到广东,再从广东传到云南),所以市场上鼓吹的上百年熟普有点扯淡;过去,内地人是不喝熟普的,熟普主要用于出口台港澳和东南亚,或者作为“边茶”(边茶,即边销茶,主要由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等地生产,专供西南、西北一带少数民族饮用。)销往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作为奶茶和酥油茶的一种添加。


云南省的普洱茶属于茶叶界的后起之秀,近一个世纪以来从来没有一种茶像普洱茶这般火热过,它有其特有的品鉴术语、有数不过来的山头口味、有最大的粉丝群体和门派、有最多的游资追捧、有最夺人眼球的故事谈资。如果没有2004年以来普洱茶的横空出世,中国茶界将会逊色不少。


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茶界对于普洱茶的争议一直不断,有些人甚至极端地批评普洱茶根本不是茶,而是一种中药饮料。过去,普洱茶主要用于出口创汇和“边销”之用,连普洱茶滥觞地的云南人也很少喝普洱茶,喝普洱茶的外省人更少;由于多种原因,2004年之后喝普洱茶的云南人才逐渐多了起来,2007年之后直到现在普洱茶风靡全国及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


炒作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创意和最低的成本,最终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应,是一种高智商的艰苦而变态的营销方式。茶叶炒作概念分两种:一种是传播散布茶品稀缺信息造成大家都在抬价哄抢的假象以吸引买家。另一种是茶资本运作,分比较理性的茶金融和碾压智商的金融茶。但手法类似,都是忽悠大家一起做梦,簇拥更多的人一起造势。当所有人跟着造梦者开始做梦的时候,这个造梦者却偷偷地把梦想兑现后悄然离场,而做梦者还在异想天开,这就是所谓的“被别人背去卖了还帮着别人数钱”。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多股神秘力量不断加大对普洱茶猎奇、包装和宣传炒作的力度。2005年,在中国茶叶界处于“疯狂的普洱茶”时期,普洱茶变得更加奇货可居,当年鲁迅收藏的20克普洱茶膏卖到了20万元的天价,张国立的“七子饼茶”卖到了160万元,1饼古董普洱茶单价超过了10万元……


普洱茶的吸金能力,将摩根大通这样的世界金融大鳄也吸引进来,云南省当年笑纳了大约10亿元的普洱茶投资。


自2004年云南普洱茶开始被来自台港澳和广东,以及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的多股神秘力量裹挟资本大规模包装炒作以来,先是包装炒作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及其号称采用这古六大茶山上的古树茶青加工而成的陈年普洱茶(贡品茶、古董茶、印级茶、七子饼茶)和商号茶(宋聘号、同庆号、福元昌号、车顺号、同庆号、同兴号、迎春号……)等等,后是炒作新山头茶、古树茶(到目前为止,测量茶树年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自然科学界至今无法为古茶树的年龄下定论)、村寨茶(老班章、冰岛、昔归、曼松)、地域茶(勐海、易武、景迈、班章、勐库、南糯、布朗)、古法茶、定制茶、樟林茶、乔木茶、野生茶、大树茶、大叶茶,等等。



2014年以来,普洱茶的话语权逐渐被云南省地方政府从台港澳和广东等商人主导十年左右的“陈香文化”和“陈年产品”中夺回后,如今又演变成了时下流行的炒作新六大茶山茶(“新六大茶山”也称“江外六大茶山”,分别为:布朗、巴达、南糯、勐遮、勐宋、景迈)、普洱生茶、古茶树定制茶、拼配茶,等等。过去有人提倡“喝熟不喝生”,是因为参与炒作普洱茶的商人手中早已经收购储存了大量熟普可以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牟取暴利;现在倡导“喝生不喝熟”,一方面因为陈年普洱茶的总量毕竟是有限的且价格高得离谱,另外一方面这是多方利益反复博弈、权衡利弊之后相互妥协的一个最终结果。时下,又有所谓的专家(藏家)提出了“喝熟普(在于滋润和保健)、品老茶(在于鉴赏和艺术)、藏生茶(在于增值和传承)”的主张,撇开其真实目的以及实践和理论来源的依据是否可信不说,我们仿佛看见了资本在茶叶市场上的追名逐利和血雨腥风,我们也只能慨叹和佩服这些人的用心良苦、精准策划、利欲熏心和放长线钓大鱼的战略思维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产业,所以在云南省出现了“易武镇的茶,拉进去的比拉出来的还多”(易武镇,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系普洱茶的核心产地之一)的极端现象。市场从来没有这么繁荣过,市场也从来没有这么混乱过,但愿这些都不是昙花一现。在此,特别善意地提醒从事普洱茶经营的朋友们: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以笔者的管窥之见,这些所谓的话语权及其商业炒作大多不过就是一些噱头,其实质上都是一些概念上的商业策划和营销运作手段,这一把双刃剑虽然短期内可以让少数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但最终会榨干消费者心里对它的最后一丝信任。虽然对于茶商和资深茶客而言,亲自试喝是选茶的不二法门,但是面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普洱茶市场炒作乱象,还是奉劝各位茶客特别是刚入门的茶小白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仅凭入眼所见的普洱茶包装纸、支飞、内票、内飞、品相等就简单地信以为真买到了价值金贵的普洱茶,更千万不要因盲目跟风而被重利轻义的茶商所忽悠,为自己的信息不对称埋单。


这个价格的皇帝贡茶,也太亲民了吧!


在中国,没有哪一类茶会像普洱茶这样缺乏完整准确而统一的表达。多年来,普洱茶的话语权被历史、地域、人群以及商业资本等各取所需地叙述和阐释,因而显得十分零散而混乱。典籍与历史中的普洱茶与当下所言的普洱茶,并非一脉相承;普洱茶的原产地以及其主要消费地的人群长期以来各弹各调、各自表述,难以达成共识;而商业力量的崛起和资本的裹挟胁迫扭曲,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普洱茶的原本面貌、工艺乃至存在形式,这些都增加了普洱茶认知的成本。普洱茶的概念至今含混不清,其宣传、炒作、营销等可谓各自为阵、乱象丛生、波诡云谲、赝品充斥、各取所需、唯利是图、众说纷纭,相关人士早晚得为这些纷杂无序的短期行为埋单,甚至早晚有可能重演2007年普洱茶全面崩盘的悲剧……


成品茶中,除上述所列六大茶类及普洱茶外,与茶叶联系紧密的,还有花茶。花茶又称熏花茶(香花茶),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种产品,在我国很受广大女士欢迎。花茶是一种再加工茶类,它以绿茶、红茶或青茶为茶坯,利用茶易于吸附花香的特点,将茶叶与鲜花一起窨制而成。

常见的花茶主要有:茉莉花茶、茶花茶、桂花茶、千日红花茶,等等。


时至今日,茶文化已经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茶叶品种越来越丰富,其饮用方式也日渐趋于多样化:抹茶、液体茶、速溶茶、袋泡茶、奶茶……这些五彩缤纷的茶饮,充分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其独特的魅力也让各类人群越来越热衷追寻。


至于时下流行的荞茶、姜茶、菊花茶、人参茶、枸杞茶、金银花茶、玫瑰花茶、柠檬茶、山楂茶、荷叶茶等等,无非是借助茶的品饮方式蹭一下茶叶的热度,与茶毫无半毛钱的关系,我们称之为“非茶之茶”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名茶则是茶叶中的珍品。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评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它们分别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2012年,在大连评出了最新的“中国十大名茶”,基本延续了1959年的评选结果,只不过“庐山云雾”被“都匀毛尖”所取代。




每个人的饮茶习惯不一样,对口感的要求也不一样。同一款茶,有的茶友喜欢,有的茶友却不喜欢。每一杯茶都会拥有不同的粉丝群。同一款茶,每个人冲泡的方式不一样,出汤的时间不一样,冲泡的水质不一样,口感也会完全不同。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茶,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茶。



在茶客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行话:“内行喝茶看品质,外行买茶看牌子;喝茶之人不买茶,买茶之人不喝茶。”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当然,茶归根结底是一种饮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遇到一款适合自己的好茶,需要的不是昂贵的价格,而是随遇而安的茶缘。对于茶叶,不必追求精细的芽尖,不必跟风赶时髦,许多人都说“茶无上品、适口为珍”,好茶不一定贵,贵的茶也不一定适合你自己。


第四部分:茶叶的成分构成


茶叶中含有多种物质成分。德国科学家弗里德利布·荣格(Friedlieb Runge) 于1819年在茶叶中发现了咖啡因,从此开启了世界上科学界对茶叶内含物质的化学研究。


茶叶内含物的成分、种类、含量,随不同茶类、不同茶树品种、不同生产地域、不同生产季节、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栽培管理方法、不同加工工艺技术、不同原料级别而有所差异。


据现代科学检测,茶叶中含有600余种干物质,其中有机物质有500余种,约占总量的93.0%~96.5%;无机化合物有100余种,约占总量的3.5%~7.0%。相关研究和检测结果显示:茶叶中常见的成分有“茶多酚(茶鞣质、茶单宁)、茶色素、生物碱、氨基酸、茶多糖、芳香类物质、茶皂苷、有机酸、酶和维生素,这些物质也是主导茶叶品质的关键物质。了解了这些物质的性质特点,也就明白了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原因。


在茶的鲜叶中,水分和干物质是两大成分。其中水分约占75%,干物质约占25%。一般情况下,茶青与成品茶的比例为1:4,换句话来说,每生产1斤成品干茶需要用4~5斤鲜叶(茶青)来加工。成品茶叶也会有一定的含水量,一般为5%~7%。



通过研究发现,主导茶叶品质的物质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茶多酚(茶鞣质、茶单宁)

茶多酚是在茶叶中发现的主要化合物,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也叫茶鞣质、茶单宁。茶多酚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18%~36%,有些云南大叶种会占到40%以上。茶多酚是茶叶可溶性物质中最多的一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哪一种植物的茶多酚含量有这么高。可以说,茶叶里茶多酚的含量排名生物界第一。它对茶叶的色、香、味的形成影响很大,对人体生理也有着重要的健康意义。

茶多酚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儿茶素类(黄烷醇)、黄酮类(花黄素类)、酚酸和缩酚酸类、花青素类。其中,儿茶素类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茶多酚的总量约占茶叶鲜叶干物质的1/3,它是形成茶叶品质的重要成分之一。


2.茶叶中的色素

色素是一类存在于茶树鲜叶和成品茶中的有色物质,是构成茶叶外形、汤色、叶底色泽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及变化对茶叶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叶中的天然色素,分为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主要表现为干茶的颜色和叶底的颜色;水溶性色素易溶于水,是构成茶汤颜色的成分之一。


3.茶叶中的生物碱

茶叶中含有多种的嘌呤碱,主要成分是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合称为生物碱。其中以咖啡碱含量最多,其他两种含量很少。在鲜叶中,咖啡碱的含量一般为2%~4%,因此茶叶生物碱的测定常以咖啡碱为代表。

在茶汤之中,咖啡碱与茶多酚、氨基酸结合形成络合物,具有鲜爽味,有改善茶汤滋味的作用。在茶汤冷却后,这种络合物能离析出来,形成乳状的“冷后浑”,这是茶汤优良的表现。咖啡碱有苦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之一,与红茶品质关系密切。


4.茶叶中的氨基酸

茶叶中的氨基酸,不仅代表着茶树营养的供给与转化,也与茶叶的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与茶叶品质正相关。茶叶中所含的氨基酸,大多具有鲜、爽的特点。有的氨基酸还带有香气,如苯丙氨酸类似玫瑰花香,丙氨酸、谷氨酸类似花香,茶氨酸类似焦糖香。我们平常炒菜时所用的味精,化学名叫谷氨酸钠,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氨基酸的一种),这就是茶汤具有鲜爽味的主要原因。

氨基酸是构成茶叶滋味最重要的四大类物质之一(茶多酚→涩、氨基酸→鲜爽、咖啡碱→苦、糖类→甘),茶汤口感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四类物质的含量与比例关系。目前,在茶叶鲜叶中已发现的氨基酸有26种,其中最主要的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精氨酸。茶氨酸为茶叶所特有,因此讨论茶叶的氨基酸,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茶氨酸。


5.茶叶中的糖类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类,有几十种之多,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级产物。在茶叶鲜叶中,糖类占干物质的20%~25%。茶叶中的糖类化合物,都是由光合作用合成、代谢转化而形成的。因此,糖类化合物的含量与茶叶产量密切相关,是构成茶汤浓度和滋味的重要物质,还参与茶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形成。   

茶叶中的糖类化合物,除上述糖类物质外,还有很多与糖有关的物质,其中主要包括:果胶、各种酚类的糖甙、茶皂苷、脂多糖等。


6.茶叶中的芳香物质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是茶叶中易挥发性物质的总称,是构成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不同的茶香,实际是不同芳香物质以不同浓度的组合,表现出来的各种香气风味。即便同一种芳香物质,不同的浓度,嗅觉表现出来的香型也不一样。不同品种、不同加工工艺、不同生长环境所含芳香物质的种类、数量,都有很大不同。即便同种茶类,产于不同的地区,香气也有很大的差异。


7.茶叶中的皂苷

茶皂苷,又名皂素、皂角甙或皂草甙,是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糖苷类化合物。茶皂苷的特点:其一是味苦而辛辣;其二是难溶于冷水,而易溶于热水;其三是它的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类似肥皂样的泡沫,这也就是茶皂苷名字的由来。


8.茶叶中的有机酸

茶叶中含有多种数量较少的游离有机酸,主要有苹果酸、柠檬酸、草酸、鸡纳酸和对一香豆酸等。茶叶中的草酸钙,其含量约为0.01%。在茶树体内,它与钙形成草酸钙晶体,在对茶树叶片进行解剖显微观察时,可见到这种晶体,用此可作为鉴定真假茶的重要依据。


9.茶叶中的酶和维生素

酶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体,是生物体进行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它具有功效高、专一性强的特点。离开这类化合物,一切生物包括茶树在内就不能生存,茶树物质的合成与转化,也依赖于这种物质的催化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因而饮茶不仅能解渴、提神,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第五部分:茶叶的保健功能


一杯茶,横贯古往今来。一杯茶,尝尽百味人生。茶叶为百病之药,茶水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健康饮品”。研究发现,茶叶对人体健康所起的特殊效用,是咖啡、可可、啤酒、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果蔬饮料以及其他任何休闲型、营养型、功能型的饮料所无法企及的。


纳雍县鬃岭镇坪箐村的高山茶园(摄影:罗大富)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上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同的年龄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指代,比如说:弱冠是指20岁,而立是指30岁,不惑是指40岁,知天命是指50岁,耳顺(花甲)是指60岁,古稀是指70岁,耄耋是指八九十岁,期颐是指100岁。另外,还有一些词语专门用来形容人的长寿,比如说:“米寿”是指88岁——“米”字拆分开来,上面是一个倒写的“八”字,中间是一个“十”字,下面是一个“八”字,合在一起为“八十八”。“白寿”是指99岁——人们都希望长命百岁,“百岁”的“百”字去掉上面的一横就是“白”字了。“茶寿”的年龄最大,是指108岁——“茶”字的最上面是个“草”字头“艹”,代表“二十”,中间“人”字指代“八”,下面“木”字可拆为“十”、“八”,合在一起是“八十八”,加在一起共“一百零八”,所以茶寿为108岁。我国著名茶学家——“当代茶菩萨”“茶学界泰斗”张天福,就活了108岁(1910年8月18日—2017年6月4日)。


1933年出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宗懋先生坚持喝茶80多年,研究茶60多年。他有句名言:“饮茶一分钟,解渴;饮茶一小时,休闲;饮茶一个月,健康;饮茶一辈子,长寿。”


炒 茶(摄影:彭新立)


所以,懂不懂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坚持喝茶。饮茶对于人体的好处很多,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提神解乏、防止辐射、防癌抗癌、延缓衰老、增强免疫、改善记忆、利尿通便、暖胃护肝、固齿防龋、消炎灭菌、降脂减肥、养颜美容、清心明目、预防三高、消渴解暑,等等。


以上这些对茶叶的保健功能的介绍,还比较笼统。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茶叶里的五大功能性物质:茶多酚及其氧化物、咖啡碱、茶氨酸、茶多糖、茶皂苷。


1.茶多酚及其氧化物的功能:茶多酚的主要氧化物,有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有“人体的保鲜剂、健康的守护神”之美誉,茶叶之所以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茶多酚及其氧化物是主要功臣。有关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抗辐射、抗癌症、抗衰老、降血脂血压血糖、舒缓肠胃紧张、抗炎止泻利尿、有效防止贫血、防龋固齿和清除口臭、帮助消化等作用。


2.茶叶中生物碱的功能:茶叶中的生物碱,主要是咖啡碱、可可碱以及少量的茶叶碱。茶叶中的生物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消除疲劳、利尿强心、预防高血压、调节血管的收缩与扩张、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此外,茶叶中的生物碱还能加速肝脏的解毒作用,减轻烟碱和酒精对人体的伤害。研究发现,咖啡碱还对人体具有轻微的生理与心理致瘾性。 


3.茶叶中的氨基酸的功能:被加工的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共有26种,其中以茶氨酸含量最多,占整个氨基酸的50%。这些氨基酸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茶氨酸具有特殊的鲜爽味,能缓解茶叶的苦涩味,是评价绿茶品质的重要指标。茶氨酸对于人体健康的主要功能有:镇静作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提高记忆力、降低血压、清除烟雾中的重金属,等等。


4.茶叶多糖的功能:茶叶中多糖的功能,主要讲的是茶多糖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多糖是茶叶治疗糖尿病时的主要药理成分。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粗老茶比嫩茶效果更好。此外,茶叶多糖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等作用。


5.茶皂苷的功能:茶皂苷又名茶皂素,是可以让茶起泡沫的物质,植物中都含有这种“皂苷”(或称“皂素”)的物质。茶皂苷的主要功效:抗菌抗病毒,抗炎症抗过敏,抑制酒精吸收,减肥降脂瘦身,防止脱发去除头屑,促进体内激素分泌,调节血糖含量,降低胆固醇含量和降血压等功能。


第六部分:茶叶的科学冲泡


汉代以前,茶多作药物或食材使用;自唐宋以降,茶已融入生活,不仅精选茶品,更讲究细碾点啜;明清时代,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推崇细煎慢品的饮茶方式,也推动设置独立的备茶空间,茶寮(茶舍、茶室、茶馆)应时出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随着历代茶制(茶的形态)及饮茶方式的演变,使用的茶器也随之变化,形成多种巧妙各异的茶器。我国茶器文化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唐宋的以片茶为主——饼茶、团茶(固形茶)和明代以后的以叶茶(散茶)为主两个阶段。


在中国,茶“兴于唐,盛于宋”,可是那时候人们饮茶不是用冲泡的方式。茶叶的冲泡,是明太祖朱元璋改团茶为散茶之后才有的事儿。宋代文人梅尧臣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茶文化经过唐宋元明清历代洗礼,形成缤纷多元面貌,而品茗赏器雅兴一直延续至今,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芳名远播并影响全世界。


我们先来说说唐朝那些茶事儿:煮茶(煎茶)是唐代最流行的饮茶方式,盛行于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寺庙僧道之间。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土了大量唐代宫廷金银器皿。在这些专供皇帝御用的供奉器物中,有一套几近完整无损的金银茶具,十分引人注目。在法门寺地宫中,还首次发现了史上最负盛名的瓷器“秘色瓷”。这套金银茶具,系由唐懿宗(859-872年)及唐僖宗(873-888年)在位时供奉给法门寺。这套华丽的皇家金银茶具,有茶碗、碟、盘、净水瓶共十六件;据专家考证,这套晚唐宫廷系列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备而珍贵的“银金花”茶器(鎏金银器),多数为唐懿宗、唐僖宗及地方官员敬奉给法门寺的供奉文物,为研究中国宫廷茶文化及世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


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


饮茶习惯在唐代宫廷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皇室和后宫嫔妃们一项时髦重要的休闲活动。唐代自开元年间以后,朝廷设立了专门生产皇室御用茶的烘焙场所,每年春天特别派遣官吏监督制造御用茶。皇帝和臣子们文会时,令宫女随时以茶汤伺候,君臣在吟诗作对、切磋学问之余,用茶来解渴润喉、明目益思,君臣一同品茶,使得文会更加尽兴。



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人所饮之茶有粗茶、散茶、末茶和茶饼四种。唐代饮茶的方式多样化,但正式的茶礼、高规格的茶汤,表现则为饮用饼茶,对此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以一卷专论茶的煎煮操作方式。唐代煎煮茶法多以饼茶研碾成粉末后为之。饼茶的制法,是将茶叶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七道工序制成。其饮用方式,根据《茶经》中《四之器》和《五之煮》两章的描述,操作顺序约略如下:一、炙烤饼茶;二、研碾茶末;三、罗筛茶末;四、茶鍑或茶铛煮水;五、投茶末入鍑或茶铛;六、以茶匙或箸搅拌茶末;七、培育汤花(育华——打出茶沫,“沫饽”即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轻细的叫“花”);八、酌茶于碗,即可饮用。


我们再来说说宋朝那些茶事儿:宋人茶事,最为平常,也最为风雅。宋人时兴斗茶,斗茶的主要内容是点茶。宋代的点茶是把团茶(饼茶)、草茶碾研成末后,置于茶盏(茶瓯)内,然后边注汤边以茶匙(筋)或茶筅击拂搅拌而后饮之。点茶的“点”即注水之意。宋代的达官贵人中流行喝“白茶”,它因为皇家的推崇而名扬天下,但是这种“白茶”与今天的白茶,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宋人喝的不是茶叶,而是茶饼。把茶饼碾成茶末之后,下一个步骤就是用细竹丝精制而成的茶筅击拂点茶,点茶出现的泡沫凝聚,宋人以“乳饽”“沫饽”“英华”“乳花”“粟花”“琼乳”“雪花”“白花”“凝酥”等具有华丽意象的词语唤之。之后,再用茶膏(或者清水)在乳饽之上题字作画,犹如水绘丹青,这便成了陶冶情操的观赏艺术:“茶百戏”。



中国茶道异常讲究,要茶叶、水质、水温、火候、茶具、环境等俱佳,色、香、味、形齐备,茶客趣味相投,有丝竹之音,有良朋佳人陪伴,方能一品茶之精妙。山林泉畔,意境幽美的品茶空间,搭配雅致的茶器陈设,令人心驰神往。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品茶,重趣味疏形式,近园林而远尘嚣,总体来说是尚雅崇幽。明代文人张源及陈继儒对品茗人数及境界的关系,有过如下精辟的论述。张源《茶录》载:“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陈继儒《茶话》则言:“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水让茶有了温度,茶让器有了灵魂。若要三言两语把博大精深属于茶艺、茶道范畴的茶叶冲泡方式讲个清楚,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里,我们仅概略介绍一下茶叶冲泡中对水质和器皿的选择,以及贵州绿茶的冲泡方式。


“水为茶之母”:茶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茶色、茶香、茶味,都通过水来体现。可以这样说,水是茶色、香、味品质释放和形成的主要载体。爱茶人士自古就对烹茶的水甚为讲究。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写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茶,茶只八分耳。”


陆羽《茶经》有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 乾隆皇帝嗜好用“天下第一泉”——北京西郊的“玉泉山水”所冲泡的香茗。明代童汉成道:“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意为用扬子江的水,冲泡四川蒙顶山的茶,号称天下绝配。


可见,古人泡茶时非常重视水的质量:若水质差,则茶的色、香、味就会被改变或者埋没;若水质好,则会对茶汤的品质起到优化作用。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讲究水要甘而洁,活而鲜;尤其重视水源,强调要用源头活水。


用今天的话来解释,自然界的水有软水、硬水之分。一升水中含有钙镁离子1毫克的,称为硬度1度。硬度0~10度为软水,10度以上为硬水。软水(低矿化度、低硬度、低碱度)中含有的其它溶质少,茶叶的有效成分溶解度高,茶汤浸出率高,用软水泡茶茶叶的色香味容易彰显,茶汤明亮,香气高纯,滋味鲜爽,茶味也浓;而硬水因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用硬水泡茶茶叶中的有效成分的溶解度低,茶汤浸出率低,汤色泛黄,产生浑浊,茶味寡淡,香气降低,色香味都会大受影响。


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现代茶道认为,“清(清澈)、轻(软水)、甘(甘甜)、洁(干净)、活(流动)”五项指标俱全的水,才能称得上好水。俗话说:“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好茶配好水,味道才鲜美。”



“器为茶之父”:茶器是随着“茶之为饮”应运而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并随着饮茶习俗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从最初的陶器到瓷器,从火烧到电烧;从煎茶到煮茶、从点茶到泡茶,每一个时代的饮用方法和科技都会改变茶器的革新。泡茶择器,自古就有讲究,从唐代的青瓷、宋代的建盏,到明代兴起的紫砂壶,都是极佳的泡茶、饮茶器具。宋代是“中国陶瓷的伟大时期”,宋瓷是当时远销海内外的抢手商品,亦是宋人的精神映照,它将优雅内敛的极简美学体现得淋漓尽致。宋朝,点茶非常流行,点茶讲究配套的茶具,每个茶具在不同的步骤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自宋代以来,品茗就和挂画、焚香、插花相结合,成为文人书斋里或文会雅集中的一项时尚活动,被称为“四般闲事”或“文人四雅”。品茗亦与琴棋书画(文人四艺)、翰墨书香、赏花观石、听雨话旧、文房清赏等水乳交融,代表文人雅士日常生活中的雅致与情趣,成为他们文化品位和精神品质的象征。




建盏是宋代最重要的茶器之一,那时能使用建盏点茶更是十足雅事。在中国茶文化中,建盏是唯一为茶而生的器具,它在宋徽宗时期更是神一样的存在。宋徽宗亲自为建盏站台背书,并将建盏确立为宋代斗茶的第一茶盏、宋代瓷器之首,建盏也因之成为宋代皇家的御用茶器,成为宋式美学的典型代表,成为历代瓷器中的极其稀罕珍贵之物。当下,我国的茶器具主要集中在景德镇(江西)、德化(福建)、宜兴(江苏)三地,“一陶两瓷”三足鼎立,但茶器类能叫响的品牌简直是凤毛麟角,有品类无品牌依旧是茶器类最大的诟病;而两陶(宜兴的紫砂、建阳的建盏)三瓷(景德镇瓷、德化瓷、汝瓷),无一不是水深似太平洋。



一套精致的茶具,配以色香味俱全的好茶,可谓相得益彰。自古以来,人们讲究饮茶之道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于注重茶具本身的艺术,所以说要饮得好茶,就离不开相应的好茶器。现在人们常见的茶器有:瓷质茶器、陶质茶器、紫砂茶器、玻璃茶器、金属茶器、竹木茶器,等等。



瓷质茶器——由于瓷器茶器表面光洁致密,所以不吸水不吸味。并且,瓷质茶器传热快、不吸香,能把茶的风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泡出的茶香高味鲜。瓷质盖碗质地细腻,能聚香保香,且适合茶艺表演。瓷器茶器的这些特质,特别适合用来冲泡风格清扬的茶。瓷质茶器适合冲泡的茶类:原料较嫩的绿茶、花香型红茶、清香型的乌龙茶等。


陶质茶器——由于陶质茶器表面气孔多,容易吸水吸味;因为陶质茶器密度小,所以陶质茶器传热慢,保温效果好。茶汤在陶器内壁的气孔中进进出出,与陶土中的一些矿物质元素发生反应,茶的醇厚韵味和变化多端会更加凸显。因此,陶质茶器适合冲泡一些风格厚重的茶,如普洱(熟普)、蜜香型红茶、醇厚型乌龙茶等。


紫砂茶器——紫砂茶器虽属于陶器,但与普通的陶器又有所不同,紫砂茶器的内部和外部皆不敷釉,而是采用紫泥、红泥和团山泥,经过抟制和焙烧制作而成。由于优质的紫砂土和独特的双气孔结构,紫砂茶器吸水性强,透气性极佳,对茶汤有一定的润色作用。紫砂壶透气不漏水,古朴典雅,能将茶叶的本味、真味泡出来。紫砂茶器适合冲泡厚重风味的茶,尤其是重发酵、重焙火的茶以及老茶,如熟普、红茶等。


玻璃茶器——玻璃茶器最无可替代的特点,就是晶莹透明。透过玻璃,可以观赏到茶汤的颜色、茶叶的形态,无论是玻璃壶、玻璃公道杯还是玻璃茶杯,茶叶和茶汤的观赏性都很强。玻璃杯晶莹通透,能表现茶叶的外形特征和茶汤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然而,玻璃茶杯质地薄脆、容易破碎,且传热迅速,保温性差,茶的香气也易于散失,因此使用玻璃茶器冲泡出的茶汤最好尽快饮用完。


以上是根据不同茶具材质的特性对茶叶的影响总结得来的经验之谈,但这些经验之谈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搭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选择相应的器具。喝茶是一件高雅的事情,茶具的使用自然马虎不得,它除了能够提高茶的色、香、味之外,还可以给人一种精致、典雅、爽心、悦目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金属茶器、竹木茶器的使用频率相对较少。倘若能拥有用真金白银打造的茶器,那定是大富人家的稀罕之物。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铁壶(锑壶、铝壶)最好只用作煮水之用,不宜用来煮茶,否则铁(锑、铝)元素会与茶叶里的相关元素发生化学反应,严重影响茶汤的品质。老茶客们一致认为,若采用陶质茶器、紫砂茶器泡茶,最忌一杯(壶)二用,否则会影响茶的色香味。


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城区招商花园的“敏行茶庄”


除了盛茶的器皿和水质的选择以外,一杯好茶就是一场茶与水的相遇,是水帮助茶完成最后一次涅槃。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茶叶,对水温高低、投茶数量、出汤时间等均有不同的要求,适口就好。绿茶清新宜人红茶醇厚甘美白茶清淡爽滑黄茶清香甘甜青茶变化多端黑茶浓郁厚实。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习性,故泡茶各有其方法,顺应其茶性泡出来的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一片片自然之叶的神奇效用。


自2006年以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胡继承,一直参与了贵州茶产业的发展,见证了贵州茶产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他重视调研,勤于思考,对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为贵州茶从“贵州原料”到“贵州制造”再到“贵州冲泡”作出了积极贡献。“贵州冲泡”是他和许多贵州茶学界的领导、专家学者、茶农茶客,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总结提炼出来的一套简单易学、能快速上手的贵州茶叶冲泡方法。


贵州雾翠茗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高山茶场(摄影:叶光良)


好茶是种出来的,也是加工出来的,更是冲泡出来的。近几年来,“贵州绿茶”声名鹊起,“贵州冲泡”享誉国内。贵州绿茶的“贵州冲泡”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杯好茶汤的形成,要同时具备几个条件,方能堪称完美:第一,好的茶树品种;第二,好的自然、生态、土壤环境;第三,好的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第四,好茶好器好水;第五,好的冲泡方法。 


贵州茶界提出的“贵州冲泡”,包括五句话十六个字——“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茶水分离、不洗茶”。其方法简单、快捷、易学、易懂、易记,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高水温”——“好茶不怕开水烫”“真金不怕火来炼”,冲泡贵州绿茶不需要刻意将开水凉到某一个温度,水烧开后直接泡茶即可。“贵州冲泡”敢于用高水温泡茶,说明贵州绿茶有底气;因为,高水温之下,茶的品质好坏会迅速“原形毕露”。传统观点认为冲泡绿茶要用75℃到85℃的水温,理由是绿茶娇嫩,用沸水泡茶会把茶叶“烫死”。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在80-100℃时加速散发,用沸水冲泡茶叶,可以快速激发茶叶中的香气,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也出得最快,最能体现贵州茶的品质和特点,而且还可以达到快速出汤的效果。


“多投茶”——相对于传统茶叶冲泡方式提倡的每一茶杯投放3克茶叶而言,“贵州冲泡”适当提高了投茶量,一般每杯茶的投茶量建议为5-8克。投茶数量越多,茶汤滋味就越浓爽,而且减免了反复冲泡过程中重新洗杯投茶续水的诸多麻烦。 


“快出汤”——快出汤,氨基酸等茶叶内含物质就会快速浸出来,这样的茶汤就会鲜爽,第一泡茶汤就将贵州绿茶最优秀的一面呈现出来了,特别适合营销场合。事实证明,出汤时间越快茶汤鲜爽度越好。大多数绿茶,第一次冲泡,浸出的可溶物占总量的50%~55%;第二次冲泡一般约占30%;第三次冲泡为10%左右;第四次冲泡就只有1%-3%了。而且,茶叶氨基酸、茶多酚更易溶于水,快出汤,酚氨比适中适口。


“不洗茶”——所谓“洗茶”,就是头道茶不能喝,注水后将其直接倒掉。有些人认为通过“洗茶”可以洗掉茶叶在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中可能产生的灰尘、化肥、农药残留等,这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心理安慰。比如大家最为关注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国家允许在茶园中施用的农药都是脂溶性农药,这种农药只能溶解在油脂中而无法溶解在水里;至于化肥早都被茶树吸收并转化为其它物质,你怎么洗得掉?如果是农残超标、灰尘超标的不合格产品,只依靠冲泡时的“洗茶”,不但无法洗掉这些想象中的物质,反而会洗掉茶叶中的茶多酚、茶氨酸等重要的活性成分。“贵州冲泡”提倡“不洗茶”,是因为贵州的茶非常干净,干干净净的贵州茶,是不需要“洗茶”的!


“茶水分离”——把茶叶和茶汤完美地分离,是对一杯贵州茶最起码的尊重。茶汤讲究即泡即饮,但是采用传统泡法(茶与水不分离)冲泡茶叶,刚冲泡时茶汤鲜爽香醇,此时想“趁热喝”却又怕烫着口腔和食道;待将茶水放温凉了再喝时,茶汤已过浓而苦涩,茶汤颜色也变深变暗,叶底变黄。研究表明,茶汤最适宜饮用的温度是在50℃~60℃之间,茶水分离时出汤的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茶汤的冷却,且利于把控各道茶汤的滋味和浓淡(茶圈有这么一句话:“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使茶汤的味道更趋于均衡,可谓一举多得。


贵州绿茶的“贵州冲泡”,实则反映了贵州人的豪迈、干练的民族特性,具有阳刚之美,还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明白贵州茶的品质特征是什么,贵州茶到底好在哪儿。用“贵州冲泡”的方法,能简单便捷地把贵州茶叶的优点泡出来,使贵州绿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的鲜明特质得以完美呈现,并充分彰显贵州茶的“香高、鲜爽、耐泡、干净”等优势和特点。


第七部分:茶叶的品饮禁忌


清茶一杯,慢慢品味,使人感到沉静、高远、淡泊、雅致、舒适。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细斟慢酌,方能领略饮茶的微妙情趣,所以《红楼梦》中的妙玉说:吃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茶是中国的国饮,千百年来不但滋润了中国人,也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常喝茶不但能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等,还能修身养性。然而,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适合喝茶的,如果喝茶方式不当,其坏处将会大于益处,严重的时候还会使人的健康受到伤害。陆羽《茶经》有言:“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在对应的季节里适宜饮用不同的茶类:春饮花茶、绿茶,夏饮绿茶、白茶、黄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黑茶(熟普)。其道理在于:春季饮花茶可以散发一冬积存在人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发生绿茶可以品尝新春的气息,爽心爽口夏季,以饮绿茶、白茶、黄茶为佳,绿茶是不发酵茶,白茶和黄茶是轻微发酵或微发酵茶,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秋季,以饮青茶为好,此茶不寒不热,能消除体内的余热,恢复津液。冬季,饮红茶、黑茶(熟普)最为理想,红茶、黑茶(熟普)味甘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助消化,补身体,使人体强壮。


本文作者与高原大茶行老板韩德信在一起


茶因人而异,适口为珍。不同体质的人需要在不同的季节饮用不同种类的茶,而不同的茶又有不同的功效。“喝茶必须有禁忌,否则越喝越差劲。”对茶叶的品饮禁忌,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见识,书本上、网络上一查可谓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收集选择归纳汇总以下这些观点,以供各位茶客作为参考。


浓不喝,淡不喝;烫不喝,凉不喝;多不喝,少不喝;饭前不喝,饭后不喝;服药不喝,醉酒不喝;发烧不喝,哺乳不喝;空腹不喝,隔夜不喝;新茶少喝,变质不喝。


或许有的人会提出质疑,喝茶哪有这么多禁忌?其实,这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喝茶适合自己就好。比如,许多医学专家都说,口服西药头孢后短期内不能喝白酒,否则有生命危险;但是也有人不听劝阻、置若罔闻、以身试险,你也拿他无可奈何!再比如说痛风病人应该少喝啤酒少吃海鲜和动物内脏,但有的痛风病人却说:如果这些好东西都不能吃,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下面,结合有关专家和部分茶客的观点,对上述喝茶的禁忌作一些简单的解释,仅供参考:


浓不喝,淡不喝——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人若经常喝浓茶,鞣酸与铁结合会形成一种不溶性物质,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长期喝浓茶有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而且浓茶含有较多的生物碱,刺激性太强,易引起兴奋、失眠、伤胃、伤肾、头痛,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胃病、贫血、心脏病的人,更不宜喝浓茶。当然,茶汤太淡也就没有了茶的滋味,失去了喝茶的价值和意义。 


烫不喝,凉不喝——太烫的茶汤,对人的咽喉、食道和肠胃刺激较强,如果长期饮用太烫的茶汤,有可能会引起这些器官相应组织的病变;而茶汤太凉则茶无香气,苦涩滋味出现,会对身体有滞寒、聚痰的副作用,且容易伤到肠胃。有关专家建议,茶汤最适宜饮用的温度一般在50~60℃之间。


多不喝,少不喝——一般情况下,正常人一天的饮水量在1500——2500毫升之间(中等运动量),饮茶最好也不要超过这个量,否则会加重肾脏和心脏的负担,物极必反,得不偿失。


饭前不喝,饭后不喝——一般来说,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饮茶。若饭前、饭后短时间之内饮茶,会冲淡胃液和抑制胃液分泌,影响肠胃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吸收。此外,茶会刺激唾液分泌,如果在吃饭前饮茶,将使你食不知味;而饭后马上饮茶会降低铁元素的吸收。还有,若食物富含磷钙元素,会和茶中的草酸根离子结合,不易排出体外,容易得结石症。


服药不喝,醉酒不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药三分毒,茶能解毒这个道理,大多数人都懂。当然,药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能否用茶水服药,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一般认为服药(特别是服用中药)后1个小时之内不宜饮茶。对于轻度醉酒者,酒后喝茶能加速体内酒精的分解,且茶汤的利尿作用可帮助喝酒者将分解后的物质迅速排出体外,因此有助于解酒;但对于重度醉酒者,这种加速分解短期内会增加醉酒者肝肾的负担,弊大于利。


发烧不喝,哺乳不喝——茶叶中含有生物碱,这种物质可以升高体温,而发烧患者身体的温度本来就比正常人要高,是需要降低体温的。发烧病人喝茶,无异于火上浇油,而且还会降低药效。哺乳期的妇女若饮用浓茶,会有过多的咖啡碱进入乳汁,婴儿吸入母乳后会间接地产生兴奋,易引起少眠和多啼哭。 


空腹不喝,隔夜不喝——空腹饮茶会冲淡、稀释胃液,减少胃液的分泌,对胃肠有直接的刺激。茶性寒,冷脾胃,空腹饮茶不仅会引起心悸、心烦、头晕、眼花、发抖、头痛、手脚乏力、站立不稳等“茶醉”(“醉茶”)现象,还会降低消化功能,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严重者还会引起胃黏膜炎。这里所说的隔夜茶,实质上是指茶汤泡好后放置时间过久的茶,而不是指晚上12点钟刚泡好一杯茶,12点钟之后这杯茶立刻就不能饮用了。这里面的道理是:若茶汤放置时间太久,茶汤里的蛋白质、糖类等,会因氧化和微生物繁殖而变质,容易受污染和发馊变味。因此,放置时间过久的茶汤,专家建议最好不要饮用。


新茶少喝,变质不喝——这里所指的新茶是指采摘加工储藏不足半个月的茶叶。新茶具有光润的色泽、馥郁的香气、明亮的茶汤和鲜爽的滋味。好多人购买茶叶时都喜欢选择新茶,觉得新茶一定比陈茶的口感好,殊不知新茶中含有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醇类、醛类等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的物质,对人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诱发胃肠道疾病。如果长时间专喝新茶,有可能出现腹泻、腹胀、心慌、兴奋等不适反应。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最新鲜的茶叶其营养价值不一定是最好的,因而春茶上市,尝鲜可以理解,但新茶宜少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应忌喝。导致茶叶变质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湿度、空气、光照、异味等,茶叶在贮存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贮存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茶叶品质很快会发生劣变。劣变的茶叶,其色香味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色泽变暗,失去光泽,新茶香消失,香气低沉,汤色加深发暗,滋味不鲜爽,甚至有霉陈味。变质的茶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病菌,不利于身体健康,应该坚决不喝。


第八部分:茶叶的贵州篇章


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西南,西南之茶源于贵州。对于贵州茶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留下了“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赞誉。唐时的思、播、费、夷,绝大部分区域就在今天贵州省境内的遵义、铜仁这一带。由于当时贵州地处僻远,就连“茶圣”陆羽,亦不能随随便便就可以品尝到“其味极佳”的黔茶,贵州茶的珍贵由此可见一斑。



贵州位于中国四大高原之一的云贵高原,是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地带,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中国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地区之一。明清时期,贵州先后有20余支茶作为贡茶走进了宫廷。贵州是世界茶树起源地的核心区域和茶树基因库。1980年,科研人员在黔西南州晴隆县发现的四球茶籽化石,距今已经164万年,系世界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茶籽化石。如今,全省尚有600余种各类型百年以上的古茶树120多万株,它们仍然在诉说着贵州与茶千百年来悠久婉转的故事。此外,贵州现有各种类型茶树品种资源多达4000余份,是我国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是世界珍贵的茶树基因库,为贵州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茶种资源。1940年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机构——“民国中央湄潭实验茶场”在遵义湄潭正式挂牌成立,首开中国现代茶叶科研、示范、种植推广之先河,奠定了贵州在中国现当代茶叶发展中的历史性和基础性地位。



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叶(黄金芽)基地(摄影:叶光良)


贵州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品质久负盛名。茶叶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十三五”期间,贵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茶产业定位为全省的“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乡村振兴重点产业”来进行精心打造,推进贵州从中国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



贵州绿茶是名副其实的干净茶。2021年3月1日,贵州绿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合作协定》,符合欧盟标准严苛要求的贵州茶,它的干净源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优质的生态环境,另一个是贵州对于茶叶品质的极致追求。“山长在云中,茶长在山上。”“干净黔茶·全球共享”。贵州茶干净,源于贵州茶园“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病虫害较少。贵州茶干净,源于对质量安全底线的坚守。为让天下人喝上干净黔茶,早在2014年,贵州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宁要草,不要草甘膦”的口号,境内的茶山在中国禁用68种农药的基础上增加到禁用128种,并按照欧盟标准提出了出口企业28种慎用农药——实际上贵州茶山上禁用、慎用的农药达到了156种,这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草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态形态之一,没有草就不会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贵州茶园为此每年都要进行4次人工除草,每亩茶园要多付出700元的人工工资,照此计算,贵州700万亩茶园,每年要为此增加近50亿元的投资成本!贵州茶干净,源于每到采茶季节,茶青采摘盛装只用竹筐或者竹篓,坚决不用塑料盆、塑料袋,而且在茶青的采摘、运输、茶叶加工、成品包装等环节,均实现了全过程不落地生产……



“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看贵州。”纵观全国乃至全球茶叶主产区,贵州是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四个适宜种茶条件的全境高原茶叶省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良的生态条件,孕育出品质优异的贵州茶。贵州绿茶水浸出物平均含量高达45.8%,高出国家标准(34%)11.8个百分点,氨基酸平均含量高达5.61%。“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是对“贵州绿茶”优异品质的完美诠释。



如今,中国绿茶的金三角已从过去的江浙皖,向贵州、湖南、湖北、四川转移;“贵州绿茶”作为中国绿茶的优秀代表,在中国茶叶版图上,初步形成了与“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三分天下的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评价贵州茶叶的主要品质为“嫩鲜香浓醇”。浙江西湖龙井“爽”而不“浓”,四川茶“浓”而不“爽”,在中国唯一兼具“鲜爽浓厚”特点的,只有贵州绿茶。干净,是贵州人对贵州茶的信仰,这份信仰让这个低调的茶叶大省,敢于用一省之名给自己的产业区域公共品牌赋名,它们叫贵州绿茶。 目前,干净好喝且性价比高,已经成为贵州绿茶的鲜明市场标识,贵州众多优质绿茶也因此成了爱茶人士的心仪之选。


收购茶青(摄影:罗大富)


自2013年起,贵州一跃而成为全国茶园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并保持至今。目前贵州全省茶园面积超过700万亩,占全国的七分之一(2021年全国茶园种植总面积为4896万亩),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78个产茶,有236个乡镇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700万亩(其中投产620余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近6000家,茶叶总产量46.99万吨,总产值570.95亿元,涉茶人数340万人;出口8321.9吨,创汇近3亿美元,贸易遍及欧洲、美洲、东南亚、日、韩、巴基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小一片茶叶,印刻了贵州数百万茶农因茶致富的幸福笑脸,承载了贵州茶产业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见证了贵州由茶产业大省向着强省迈进的铿锵步伐。如今,贵州作为中国茶叶原料基地与加工中心的地位基本形成,并走出了一条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品牌的成功发展路径。



贵州绿茶,秀甲天下。贵州茶叶的品类非常丰富,除了主打的绿茶外,还包括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抹茶(属于绿茶类)等,这在国内是为数不多的。贵州茶优异的品质,让高山绿茶和遵义红茶成为党的十九大会议和全国两会的指定用茶。


贵州晴隆五月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籽源春”牌系列茶叶


近几年来,贵州聚焦“贵州绿茶”以及“三绿一红”等省级重点品牌,完善“省级重点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品牌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唱响了“世界茶源在中国中国茶源在贵州”的时代最强音。


2017年,“贵州绿茶”被农业农村部授予首个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个茶叶类省域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贵州绿茶”被授予“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称号。贵州茶叶的知名品牌“三绿一红”(“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区域品牌打造取得突出成效;“都匀毛尖”成长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首次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2020年品牌价值提升到35.28亿元,并荣获“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茶叶地标品牌”和(首届)中国品牌农业“神农奖”,成为贵州唯一入选的茶叶品牌;“湄潭翠芽”被推荐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绿宝石”品牌荣获德国DLG农业协会金奖,“遵义红”品牌价值达8.56亿元。



“贵州绿茶”及“三绿一红”品牌获得全省茶叶企业广泛认可:截至2020年底,“贵州绿茶”品牌授权使用企业277家,“三绿一红”区域品牌商标授权企业399家。截至2020年底,贵州已在全国茶行业荣获多个第一,茶园总面积稳居全国第一,创建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数量全国第一。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选的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湄潭、凤冈、石阡等11个县市榜上有名;其中,湄潭县有茶园60万亩,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


 本文作者与贵州雾翠茗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谭正义在他的茶园和生产车间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贵州将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的战略思路,守住中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和干净茶、生态茶两大优势,坚持品牌引领、品牌创新;坚定贵州绿茶主战略,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推进茶产业“基地生态化、加工标准化、企业集约化、市场品牌化”,充分发挥茶产业的“名片效应”,优化茶叶种植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营销结构,全力建设“一心二区三基地”(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高品质绿茶中心、全国茶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国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最大高标准茶园基地、全国最大茶加工集聚基地、全国最大茶产品出口基地),把茶产业打造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支撑,确立贵州在中国茶产业第一方阵、中国绿茶第一省份的地位,推动贵州从茶产业大省迈向茶产业强省,为贵州乡村振兴开新局打下坚实基础。


到2025年底,全省茶园面积将稳定在750万亩以上,确保茶园面积全国第一,其中投产茶园面积在650万亩以上。茶产业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数量将达1000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在600家以上,各类茶叶总产量50万吨,茶叶产值突破800亿元


结   尾


茶运与国运紧密相连,太平盛世流行茶饮。“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流行于当今时代。”茶,以其俭、清、和、静的秉性,与儒、释、道三教形成了不谋而合的共鸣,它不仅融合了儒家的中和之美,也融合了佛家的空灵之美,还融合了道家的自然之美,同时接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始终与三大宗教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中国即以一抔泥土(陶瓷)、一只虫子(丝绸)和一片叶子(茶叶)而闻名天下,可以说中国由此影响世界,世界由此认知中国。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中国曾经凭借着“三样罕物”“四大发明”引领了东方文明并征服了西方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丝绸、瓷器已经逐渐被同质物品所取代而日渐式微,唯有茶叶这片神奇的东方叶子至今仍然生生不息、风靡全球、时尚流行、飘香世界……


茶叶,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仅仅被当作一味解毒的药方。几千年前,它经由我们祖先灵巧的双手,幻化为一道可口的饮品。它步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殿堂,被千古吟诵;它藏进僧侣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日本并在那里上升为一种信仰;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起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文明的无限向往;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雅的礼仪,并曾经跟随大英帝国的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茶是一片树叶来自自然,茶是一口甘甜源于生活。茶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生命与生命的融合。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千百年来,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它始终伴随并滋养着人们的日子。茶的饮用价值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茶的保健价值提升了我们的健康水平,茶的文化价值提升了我们的人格魅力。“不是你容颜易老,而是你喝茶太少。”“喝茶就是老样子,不喝茶就会样子老。”让茶浸润我们生活的点滴,在茶饮中获得高水准的优雅精致,以此引领琐碎的日常生活,与内心对话,往事随风,道法自然,骨子里自得风雅,气质里自有精神长相……


正如“茶圣”陆羽所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烹茶以养德,煮茗以清心,品茶以修身。一个“茶”字的写法是人在草木间,唯有心无杂念、淡泊如水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缕萦绕在心头的茶香,生活也不再因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变得一地鸡毛、凌乱不堪。爱茶,爱的就是蕴含在其中的这份清白、淡雅、随缘、平和、宁静与从容……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过两种姿态——拿起、放下,人生不过两种状态——浮起、沉下;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魄力,起落沉浮便是一生。茶,是生活的艺术,是开心的修行,是心中的所有想象。茶,它沟通自然,内省性情,品味人生。吃茶、喝茶、饮茶、品茶,都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一次次修行。透过一杯清茶,我们仿佛看见了世间的阴晴冷暖,看清了生存的艰难困苦,看透了生活的本来面目,看淡了生命的绚烂静美,领悟到人生的本质和真谛,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怡情悦性、矜持自爱、豁达开朗,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感受生活的完美。


林语堂先生有言:“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茶喝好,喝好茶,好喝茶,喝茶好。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特性,宛如芸芸众生,各得其所,各安其命。闲暇时光,认真地静下心来,远离名利和尘世的喧嚣,将全部身心收束于当下,泡一杯清茶诗意栖居,看薄雾氤氲,观茶叶舒展,闻清香四溢,品万般滋味,把所有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无奈、困惑、愉悦、烦恼、委屈、思念等全都稳妥地安放,随缘自适,温润如玉,乐观豁达,圆融贯通,自由自在,回归内心的自然,回归我们的本来,不失为人生之一大乐事。


品茶,是生活,是文化,是艺术,是时尚,也是人类的共通语言和一种信仰。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如歌宜静听。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过于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茶是我们每一个生命的慰藉,杯盏人生,存乎一心。杯中观天地,壶里有乾坤。以茶消磨黄昏,以茶慰藉长夜,以茶迎接黎明,以茶打发日子。择一事成趣,得一好终老。闲暇时光,安安静静地独处一隅,远离尘世间的喧嚣,沏一壶好茶,啜一口香茗,抛开一切心中的烦恼,悠哉乐哉快哉,谁说品茶不是品人生呢?




衷心感谢为此文撰写提供极大帮助和支持的如下专家、老总、老板、同仁和朋友:聂宗顺、李 平、喻梦江、刘 莹、彭 澎、彭永贤、彭 江、彭 敏、彭新立、翟显长、周明宽、杨春明、宋 朝、刘靖林、杨丽萍、李 静、徐 渠、谭正义、罗大富、刘 畅、周 翊、徐 源、许再晶、程 红、孔维军、张晓佳、叶旭东、叶东灿、陈 跃、夏开胜、王小霞、吴 平、韩德信,等等。



备注:为助推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传承、推广与普及,让更多的人认识茶、了解茶、关注茶、爱上茶、喝好茶,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引用了部分茶学专家的一些观点和论述,少部分内容采撷于有关茶叶的书籍、报刊、纪录片、网络等,微信版本还使用了少部分网络图片,这也是作者特别注明此文系“收集整理”的原因。在这里,特向每一位原创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若您认为相关内容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作者在七星关区采访古茶树的保护与开发(摄影:徐渠)


作者简介:叶光良,高级记者,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毕节市市管专家、毕节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毕节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2002年9月至2021年5月任毕节市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现任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党组成员、副社长(副主编)。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余年来,已在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发稿1000多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所采写、拍摄和编辑的新闻作品共有80多件(次)荣获全国、全省各类奖励;曾被评为全国和全省“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贵州省先进工作者,毕节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毕节试验区“十佳青年”等。

出版有新闻作品集《镜头里的毕节试验区》、散文和随笔集《光逐潮影》两本个人专著;主编有《毕节之最》及其修订版、《聚焦毕节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百乡纪行》、《磅礴乌蒙万里路》、《黔西北记忆》等著作共计400多万字。


参考书目:

1.《茶经》,[唐]陆羽 著;慧剑 注译,团结出版社,2019.8。

2.《茶业通史》,陈椽 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7(2019.11重印)。

3.《茶之书》,[日]冈仓天心 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7(2021.4重印)。

4.《茶叶全书》,[美]乌克斯著,侬佳 刘涛 姜海蒂译,东方出版社,2011.6。

5.《茶叶与帝国:口味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美]埃丽卡·拉帕波特 著,宋世锋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22.1。

6.《历代茶器与茶事》,廖宝秀 著,故宫出版社,2017.12(2020.5重印)。

7.《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修订版),周重林、太俊林 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4。

8.《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周重林、李乐俊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2。

9.《普洱茶》,邓时海 著,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12。

10.《普洱茶续》,邓时海  耿建兴 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7。

11.《茶艺从入门到精通:识茶、鉴茶、品茶一本通》,徐馨雅 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8。

12.《茶叶密码》(修订本),郝连奇 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5(2022.3重印)。

13.《中国茶全书·贵州毕节卷》,毕节市农业农村局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10。

14.《淡话黔茶》,傅传耀 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9。

15.《贵州茶谈》,龚雪 著,贵州孔学堂书局出版发行,2021.10。





来   源:磅礴乌蒙新视野

编   辑:任佳丽  刘  畅
编   审:秦   恒监   制:李德品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