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节,备受关注!

云上毕节 2023-12-25

连日来

多家央媒、省媒聚焦毕节围绕新能源产业、教育农特产品等方面推出相关报道

▼▼▼

《光明日报》头版刊发《通“天”接“地”的大方天麻》;


中国新闻网总网首页刊发《【图片故事】彝族山村小学校长的最后一个“新学期》;


《贵州日报》头版刊发《威宁着力培育壮大新能源全产业链“追风逐日” 补链强链》和《大山里的“守光”青年》,《贵州日报》02版刊发评论员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贵州实践》;


《贵州新闻联播》刊播《【黔瞻时评】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索者》《从外出务工到本地就业 这群毕节人把广东企业带回了家乡》。


详情如下

↓↓↓



(滑动查看全文)

通“天”接“地”的大方天麻


“天麻这名字大有讲究哩,因为它通着‘天’,接着‘地’!”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当地药农陈绪义兴致勃勃给记者解释,“‘天’说的是天麻无根无叶,像是从天而降;‘麻’说的是它生长在山林里。”


“贵州天麻数大方。”位于乌蒙山腹地的大方县,冬暖夏凉,雨水充足,土壤多为酸性砂质。常绿与落叶阔叶林混交的灌木草坡,特别适宜天麻生长。


天麻古称赤箭,以其茎如箭杆、色为赤而得名。天麻,其实是赤箭的根。中国人食用和药用天麻的历史有两千年以上。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赤箭“久服益气力”;《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写道:“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


现代医学证实,天麻对治疗头晕目眩、头风、头痛等效果明显,是因为其中含有的天麻素成分。而大方天麻之所以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因为其天麻素含量高达1.90%,且带有硼、锌、硒等微量元素,药用价值更大。早在明代洪武年间,著名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带着大方天麻等特产前往南京进献朝廷。清代,大方天麻作为名贵药材运销省外,光绪年间还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白居易《斋居》诗云:“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药食同源,古已有之。“在外地,天麻都是当药吃。可我们大方农家当菜吃!”陈绪义美滋滋地说,鲜天麻是独特的美味,“天麻宴”更是大方人接待贵宾的必备。从药袋到餐桌,大方天麻正在为更多人带去健康。



(滑动查看全文)

【图片故事】

彝族山村小学校长的最后一个“新学期”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位于大山深处的贵州省黔西市花溪彝族苗族乡丰坪村丰坪小学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学校,虽然目前只有一、二年级,幼儿班的30名学生,但为了方便附近彝族村寨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依旧在坚持办学。


今年60岁的杨朝俊是丰坪小学的校长,扎根乡村39年。2012年,杨朝俊主动申请调到条件艰苦的丰坪小学坚守至今,负责学校管理和多个学科的教学工作。


今年五月,杨朝俊将退休,离开坚守十年的丰坪小学,在新学期伊始,他依旧和另2名青年教师携手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图为2月15日,杨朝俊在一年级体育课上和学生互动。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杨朝俊在一年级语文课上和学生互动。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杨朝俊在一年级语文课上和学生交流。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杨朝俊在给学生盛营养午餐。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杨朝俊(左)和青年教师吉庆华在中午休息时协助学生跳绳。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杨朝俊和青年教师吉庆华、杨海在中午休息时与学生做游戏。(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杨朝俊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语文课。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杨朝俊在一年级语文课上辅导学生。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下午放学后杨朝俊(左)和学生们挥手告别。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杨朝俊(左)和青年教师吉庆华(中)、杨海在开会讨论新学期安全工作。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杨朝俊(右)在二年级学生张雪瑶家中家访。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航拍深山中的丰坪小学。(无人机照片)





(滑动查看全文)

威宁着力培育壮大新能源全产业链

“追风逐日” 补链强链


2月14日,位于长通威宁新能源产业园的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忙着进行产线优化、设备调试和人员培训,为月底的正式投产做准备。


“该项目年产能为18亿瓦,预计年产值达30亿元,是省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光伏组件生产项目,1月中旬已试产成功。”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云舒说,从光伏组件项目的开发,看到了威宁发展清洁能源的巨大潜力。


平均海拔2200米的威宁,地处黔滇接合部重要区域节点,独一无二的高原地理环境和区域气候特征,成就了“阳光之城”美誉,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在“双碳”目标的牵引下,威宁已建成并网新能源项目62个,装机规模368万千瓦,装机容量367.95万千瓦,累计发电294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46亿元。


“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依托清洁能源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风光’产业?威宁通过‘以商招商’引进优强企业,开发优势资源的同时,也引进新能源中上游产业链企业,实现新能源设备‘本地制造’,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威宁自治县副县长申嵩介绍:“威宁以‘产业链’招商,推动企业抱团发展,形成集群优势,打造产业联盟,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链。”


依托丰富的风、光等清洁能源资源,威宁提出了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的发展思路,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把新能源发展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抓手,引进了金元、长通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落地,开发光伏、风电及光伏产业配套项目,从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发力,推动能源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2022年3月,威宁与贵州长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合资公司贵州长通威宁新能源有限公司,打造了集风、光、储全产业链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园。以贵州长通集团为龙头,引进了优质能源开发投资商和配套零部件制造商,不断加快延伸强化产业链条。


威宁自治县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江海介绍,通过引进贵州长通集团,推动以商招商,威宁已成功引进浙江一道新能源投资建设18亿瓦光伏组件生产线,厦门科华光伏逆变器、储能生产线,江苏国强光伏支架生产线,正在对接东方电气、中车等风电设备企业入驻产业园,科华威宁公司已与中核汇能签约,获得后者6亿元的储能项目储能系统采购订单。


“我们将聚焦产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招引新能源全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央企、500强企业落户威宁,实现多元互补。”作为威宁新能源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贵州长通集团董事长张钊表示,随着光伏组件、支架、电缆、逆变器、箱变、储能等项目的落地,将为威宁带来115亿元的工业产值、600多个就业岗位,以绿色实业助力乡村振兴。


追“风”逐“日”。威宁大力对新能源产业补链、强链,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滑动查看全文)

大山里的“守光”青年



在威宁自治县牛棚镇玉龙光伏电站,有16名年轻人,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20岁,他们扎根大山深处,日夜守护着光伏发电设备,把光能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被人们称为大山里的“守光”青年。


威宁太阳能资源丰富,享有“阳光之城”美誉,玉龙光伏电站装机容量50兆瓦,占地约1200亩,年发电量11.76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18000余吨。





(滑动查看全文)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贵州实践


要“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在毕节试验区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激荡人心。


从“试验区”到“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为毕节指引的发展方向,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在贵州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具体体现。毕节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知重负重的胆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勇争一流的锐气,向着高质量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奋勇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贵州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我们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要切实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忠诚之志、维护之行、奋进之力,真正把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体现到思想上和行动上,更体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效上,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三个转向”要求,狠下功夫做优长板、补齐短板,从示范探索转向全面推开,从抓重点工作转向全面推进,更注重物质与精神相统一,全面深化拓展帮扶领域和事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我们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要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毕节试验区最鲜明的底色,努力推动“天蓝地洁、山清水秀、神清气爽”成为毕节的靓丽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我们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示范区建设三大主题之一,体现了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要求。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要抓手,面向经济发展一线创新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成西部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保障更加公平更加完善,推动毕节从人口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我们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体现了对高质量发展这一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的深刻洞察和把握。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体制机制,切实提升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山河俊秀绘新景,乌蒙磅礴谱壮歌。今日之毕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具发展机遇。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力前行,在高质量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中,努力以一域之实践,为全局增光添彩,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在贵州大地的蓬勃生命力和伟大创造力,毕节必将创造更多奇迹,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滑动查看全文)

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赋予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是时代赋予毕节的机遇,更是光荣。


老一代的贵州人用“威纳赫,去不得”,表达威宁、纳雍、赫章一带的贫困。而如今,毕节的春天,春意正浓。“去不得”的地方,正在变得“了不得”。


以威宁风光电等清洁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正在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以粤黔协作“订单班”等职业教育为代表,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优势的趋势正在显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以赫章县“积分制”基层治理模式为代表的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


乌蒙磅礴,气象宏大。毕节从“试验区”努力走成“示范区”的实践,蕴含了乌蒙群山磅礴之势,彰显着贵州人敢于在“苦甲天下”的地方实现乡村振兴的笃定和自信。未来,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绿色发展样板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毕节一定能加快建设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毕节是人力资源大市,有180多万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近年来,毕节通过夯实职业教育,大力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从依靠低成本人口红利,转向依靠教育培训技能人才的人才红利上来。最近,记者就走进了毕节的一家工厂采访。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云妹子微信↓↓↓



编   辑|吴   芳           编   审|吴春妹监   制|刘靖林           总监制|朱光伦来   源|《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总网、《贵州日报》、《贵州新闻联播》、毕节发布

投稿邮箱:bjtvysbj@163.com


更多新闻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