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火箭巨头看衰小火箭,卫星巨头投资小卫星?(史上最贵航天会议的精华与解读全在这里了,信息量巨大)
大家好,我是杨峰。
9月10日-15日,我去巴黎参加了史上最贵的一个行业会议,Euroconsult的World Satellite Business Week,世界卫星商业周。去了之后总的感觉这个会议还是对得起这个价钱的,至少没有另外一个会议能够把这么多卫星行业不同产业链环节上的各个公司的CEO们凑的更加齐全了;
同时,深感中国商业航天离世界的差距也是全方位的,比如在中国暂时还是没可能组织出这么专业、这么全面的行业会议的。
五天的会议议程还是非常非常满的,具体安排请参考下面几张图:
(还挺佩服的一点,每一个panel都是同一个产业链环节的直接竞争对手坐在一个台上,各自介绍自己的观点和公司优势,交流的还非常和谐。哪个国内会议下次可以试试把国内的几个竞争对手同台聊聊,看看会发生什么。)
丨01丨
投资方
既然是商业周,那么金主的观点自然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些高盛、德意志银行的投资银行家们,对卫星行业非常的了解,表达的观点也非常的专业。
过程中,他们的回答解决了我的疑惑。20年前,铱星等众多星座给投资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这带来的教训,让目前现在的投资人对航天领域的认知更加深刻了。
大家一致认为,卫星产业正在从大型静止轨道航天器向低轨道小卫星星座转变,而星座未来最有潜力的应用将是通信和遥感。
小卫星的潜力不仅表现在供应端,无数的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在这个领域开始发力;还体现在应用端,由于小卫星的成本大幅降低的原因,美国政府和其他主要航天大国政府已经开始向小卫星模式转变。未来,小型卫星星座不仅有自己独特的专长,而且可以加强大型航天项目的能力。
这种向小卫星的转变为投资者创造了新的机会。通信领域主要表现在,大型电信公司、高轨通信卫星、通信卫星传统用户对投资卫星行业越来越感兴趣。而小卫星遥感星座的商业价值体现在,从卫星数据中提取过去从未有过的对世界的洞察力,“这将是下一代的彭博社”。
VC对小卫星明显还要更加疯狂一些。在另外一个VC的panel里面,VC们表示,过去的一年航天领域融资的非常非常好,会有一些公司即将宣布“非常大的融资”,现在与18个月前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尚未投资过商业航天的顶级VC。”
丨02丨
发射服务商
火箭作为航天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自然也是卫星周的重点大戏。全球发射服务巨头到齐,Shotwell带着SpaceX的光环,当然也有我们中国的长城公司,让这个panel特别的闪耀。
对于未来发射的市场,全球的火箭发射服务的巨头们持有很一致的观点。
一方面,静止轨道卫星长期以来一直是商业发射工业的支柱,也是大家在竞争的焦点。然而这些订单最近暴跌,短期来看没有复苏迹象。如果发射服务商继续专注于GEO的任务,业务必将会受到伤害;
另一方面,大家都认为对于新增的政府业务,特别是日益增长的国防业务,可以缓解商业GEO下滑带来的业绩损伤。总得来说,大家认为未来若干年的火箭发射业务会保持现状。而SpaceX的总裁Shotwell则展现了巨大的信心,她认为另一个潜在的巨大增长机会是商业载人航天任务。
(很有意思的是,会议结束后不久,SpaceX就宣布了第一个购买绕月服务的富豪。)
Panel环节中给大家提了三个问题,非常非常的欢乐: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几乎选的都是C,不过只有中国和SpaceX是很有信心的C,而其他人是很心虚的C。有意思的是,有代表提出,这个统计一定只能算入轨的发射。
对于第二个问题,火箭巨头的也同样很一致的选了A,他们还很直接地说……选择A的理由是出于礼节……
至于具体的原因,他们的理由是,定义是否in operation,重要的不是火箭是否能够发上去,而是是否能够profitable,这一点比前者要困难太多了,虽然前者也已经非常非常难了。
问题三对于其他人来说都很尴尬。我们中国的代表因为有载人航天和北斗而显得非常有底气,SpaceX的Shotwell用一个幽默化解了自己的尴尬,“我们还有70亿个payload......”
(Panel结束后,Shotwell被无数同行包围,回答了很多尴尬的问题……包括我的……大家猜猜我问了她啥,让她笑的如此开心呢?)
在发射的另外一个panel上,包括维珍轨道和火箭实验室在内的新兴火箭发射服务商,表达了他们对于日益增长的小卫星发射市场的信心。不过他们的重点似乎转移到了另外一个话题上,比他们还要早期的众多火箭创业公司,他们似乎比火箭巨头还不看好这些新生力量。他们认为现在的火箭创业公司太多了,每个星期都会有新公司出现,而且都有非常难以置信的概念出现。他们认为“这个行业雇佣的艺术家和工程师一样多。”他们认为这些新生的小型运载火箭初创公司低估了建造小型运载火箭所需的时间和金钱,而自己所拥有的发射基地将成为一项巨大的竞争优势。
丨03丨
卫星制造商
卫星制造巨头们的集会,自然是本次会议的高潮了。
传统卫星制造商巨头们表示,市场需求的减少和运营商希望通过延长寿命来降低成本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高轨卫星制造市场的疲软。
除了空客之外,其他所有大型制造商均对GEO卫星的未来市场表示很大的忧虑。洛克希德马丁等部分公司表示可以通过政府和军方订单的增长来平衡市场波动,而所有的公司都认同,中低轨商业星座是未来市场的希望,具有巨大的商业机会。
有意思的是,空客、波音、洛克希德马丁、泰雷斯都通过成立了VC部门来投资微小卫星的制造、运营、或数据应用公司。空客对于oneweb,波音对于millennium、洛克希德马丁对于Terran orbital、泰雷斯对于Space industry,都是很好的案例;
同样的,对于传统大型卫星通信运营商来说,投资一个低轨通信星座,也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必选动作。
会议同样也给大家准备了三个问题:
大家的回答都是hopefully A+B+C,或者是C;hopefully这个词用的特别好。。
第二题的回答,也基本都是C,很正常,机会与风险共存。
第三题的回答,我听完之后特别开心,因为和我想的差不多,而且利益相关,他们的回答我就不透露啦。欢迎大家在留言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丨04丨
卫星运营商
从卫星运营商而言,涉及到的panel就太多了。
比如old school的六大运营商巨头们,他们聊的都是如何和地面通信合作或者竞争,政策法规相关的话题,说实话,现阶段我真心不是特别感兴趣。
低轨星座的话题就要有意思的多了。铱星作为市场先行者,借着太空垃圾的问题施加压力,要求增加后来者的门槛。(铱星你的用意太明显了……)
而另外一个大明星oneweb,这次纯粹是过来找尴尬的,被记者点名问起为什么现在的计划和以前吹过的NB不一样了。。。而我才知道oneweb把wyler干掉之后的新CEO竟然是空客来的,这意图简直太明显了……
而更让人吃惊的事情是,最近oneweb又换CEO了……所以这哥们报名的时候还是CEO,所以背景板上的职务还是CEO,但是他人到会场的时候,他已经不是了……所以他可以用两个回答回应所有对于oneweb的质疑,“这个是我来之前的事”,“那是现任CEO的事”……
对于另外一个低轨星座的panel,我还是不点名吐槽了。挺好的一个市场,大家都是新创立的公司,也都基本啥都没干过,基础很薄弱,但是各个都摆出一副比波音洛马还足的范儿,都在那比较PPT上的理想与指标。几年前见你们,你们聊的是这点玩意,过了几年了,还没有聊累也是服了。
丨05丨
创业大赛
最后说的是,FinSpace。
这是会议每年一度的“创业大赛”,有挺多不错的公司,和很多有价值的技术和有创意的想法,我们也跟不少公司建立了合作的意向。不过让我尴尬的是,最后得大奖的是一家和天仪的业务模式像素级一致的公司。而让我又开心的是,他们成立的时间比我们长,而各项指标都没有我们好,我感觉和我得了大奖一样,哈哈哈。
丨06丨
讨论环节
现在,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是
为什么火箭巨头看衰小火箭(这里指的不是小型运载火箭,而是小的火箭创业公司),而卫星巨头投资小卫星(公司)呢?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火箭是一个赤裸裸的竞争市场。卫星客户并不在乎你是大火箭还是小火箭、大厂商还是小厂商、固体还是液体、国内还是国外、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等等一系列问题,只在乎时间、成本和可靠性。火箭巨头要想实现火箭领域的全产品覆盖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比如说,中国的航天科技集团,针对不同用途的各种型号的运载火箭齐全,同时还在研发新型。所以,想要在巨头的市场中,找到一个可以生存的缝隙很难。对于一个火箭公司,能够把火箭造出来发上去成功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是从成本上来说,还要能够打败巨头,还要能够实现收入和盈利,这是一件在巨头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火箭公司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成功,而是商业的成功,毕竟这个市场也就航天市场的2%,而SpaceX只有一个。
(对于国内火箭的补充)中国国家队的运载火箭从成本、质量和数量来说,在全世界来说都是有一定竞争力的。因此,中国民营火箭成功的定义远不止把火箭成功的发射入轨,而是能够在有多次成功的可靠性的条件下,还能够把成本大幅度的降下来。而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几乎没有客户愿意把卫星送给他来发。虽然难度非常(的N次方)大,但我还是期待中国民营火箭公司能够多走出来几个成功的公司。
而卫星的产业链环节、应用方向、细分市场、专注行业就太多太多了。未来的卫星网络就像是互联网行业一样,不可能有一家公司能够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做好的。任何一种不同的组合,就能形成出一个巨大的产业。其实卫星的BAT (Boeing, Airbus, Thales)就和互联网的BAT一样,如果自己干不过来、干不好,就投资你咯,一样的逻辑。
而现在造小卫星的逻辑,和造大卫星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可以肯定,现在planet造的3U小卫星,波音看着都晕,怎么可能能够用这么少的成本干出来?!这就和让银河超级计算机的总师创业造手机一样,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逻辑,而这种逻辑,才是建未来商业星座的正确逻辑。当年的铱星从资源方面(摩托罗拉、洛克希德、全球发射)、资金方面(70亿美金)、技术方面和人才方面就更不要说,是完美的。星座建设的速度很快,建成之后,从技术上来说,从航天工程的评价标准上来说,几近完美。可惜铱星是一个商业项目,由于成本太高,运营费用太高,吸引到的用户太少,所以无法实现商业闭环,最终只能破产。大家都从铱星上学到了教训,所以大卫星巨头通过投资来实现未来市场机会的达到,也就可以理解了。
欢迎大家在文后留言来拍砖,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关于会议其他的panel的内容,关于会议的其他问题,关于任何大家有兴趣的话题,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里直接发给我,后台的小编会转达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