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生存到修体系,我在阿里找到了技术人的成长模式
阿里妹导读:做业务就好比打仗,团队是我们的归属。在团队中,我们既要通力协作,又要定义问题,既要业务先赢,又要技术成长。越来越多的前端投身业务研发中。想要有更好的发展,业务理解力非常关键。阿里巴巴前端技术专家悟寻将他在阿里的成长思考,送给在业务中深耕细作的你。
1.需求双周排期会:比如拉上老板,PD和业务方 & 开发一起,每两周(时间可自定义)坐到一起对焦这两周的项目进展和接下来所有需求,并且确定好优先级,哪些是应该安排资源进行开发,哪些应该进行取舍,让更多的精力和人力focus在业务的重要事情上。当然比如业务方靠谱或者有大的规划,则一般会对财年的目标进行战役级别的拆解,并且梳理出业务今年必须要要拿下的几场战役,那么技术同学就可以根据战役来排兵布阵了,业务和技术同学也有明确的统一的战线和目标,比如我们目前就是以各种战役为主,日常需求穿插为辅。
2.如何拒绝一句话需求:在需求双周排期会中基本能搞定80%的核心需求和优先级,但在平时还是会存在一些业务方/PD会找你提一些没有经过梳理和思考的一两句话的需求,比如:这个这个商品坑我想从一排一换成一排二的,或者想这个地方的icon或者营销标我觉得字体不好看想修改下等等这样的诉求。那面对这样的诉求,在左耳朵耗子的极客专栏中 & 小胡子哥的博客都有提到如何拒绝一句话需求的方法,结合我自己的经验觉得有如下三个递进的方法来解决:
1.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比如你这个需求背后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做了之后有什么预期的收益,为什么这么做就可以达到这个收益,你可以不直接问业务方,但是你也需要问自己,业务方的这个目标和做这个需求的路径是否可以匹配得上,如果实现路径存在逻辑漏洞或者不是最佳的则这个需求也就没有做的必要性。
2.给出替代方案:经过上面的步骤,其实你会发现你已经过滤了一批无效的一句话需求,而有些需求可能是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是可能业务方提到的点并不是有效的方案或者说成本太大的方案,这时你就需要思考替代方案,尽量通过现有方案或者小成本的方式来满足业务方,间接的达到“拒绝”的效果。
3.不能直接说不,但可以有条件的说是:当你确定这个需求是ok的,但你确实暂时抽不出时间来搞定这个事情的时候,这时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直接拒绝业务方,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后续的合作关系,这种情况你可以说,这个需求我接受,但是我可能需要较长一些的缓冲时间或者砍一些需求(部分满足),又或者必须要按时上的话,不能保证项目的上线后的效果、质量等,让业务方来做部分的取舍。
1.提高自己对业务的理解能力,你在关注业务数据的同时,也就会更多地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到这个功能所带来的价值是否符合预期,当出现不符合预期的时候,可以和业务方一起进行数据漏斗的分析从而找到问题所在,避免我们的劳动成果成为一次性的工作。
2.总结的同时可以帮助自己梳理这个项目中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足,或者相关推进中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后面怎么改进,提高了下次项目中的迭代效率和质量。比如这个项目是否存在需求理解不到位存在返工,或者沟通 & 联调低效,环境不稳定,自己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等问题,后续要怎么解决。
3.也可以从数据和总结中判断出什么样的需求是靠谱的 & 什么的样业务方是靠谱的,频繁争取资源上线效果又不好的业务方,下次再有需求过来则需要多增加一个心眼和思考的过程。
1.抓住本质从点及面,通盘考虑:很多时候,我们收到的痛点和业务需求都是单点的,这时我们不能着眼于眼前的单点问题,而需要通盘来考虑,比如SEO的页面对性能非常敏感,经常会收到一些业务方来反馈,说目前我们的SEO有这个地方,那个地方需要优化下,而单点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对业务带来的收益并不大,对自己的技能也没有什么成长。这时候如果通盘考虑这个命题,其实会发现做SEO页面的优化,其实目的是为了提升SEO页面的收录和排名。而提升SEO页面的收录和排名其实不仅有前端性能优化这一个路径,而是还有一些其他的路径:比如优化关键词&长尾词,采用Google的AMP技术改造SEO页面,优化爬虫爬取页面的耗时提升爬取率等等。这样就能把点的问题转化为面的问题,才能制定更有效和全面的抓手来赋能业务。
2.既要解决眼前痛点,也要长远谋划: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仅满足于眼前的KPI,还需要了解业务方长远的想法和可以预见的规划。比如我们目前正在做一个集团非常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时间非常紧张(前端需要300多个人日, 且只有48个工作日,一度成为项目的风险点),业务和技术的第一要务就是按时上线,这时如果按着常理,规划的目标肯定围绕着如何按时上线的事情,而可以预见的未来,可能还需要基于这个模式落地到其他的站点,所以这里在规划和需要做的事情又增加了如何做到技术方案的可以复制性,做到未来能新开站点如何做到缩短前端人力的问题,帮助业务能做到海外站点快速规模化,这就是第二个维度的事情了,而当我吧这个项目的所有可能的近的问题和远的问题都挖掘一遍,那我们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海外分站前端整体解决方案。 所以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挖掘问题和定义问题,然后再找到对策,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的赋能业务抓手。
1.避免重复造轮子:当你需要制定一个产品化的方案或者工具和框架的时候,最好先放眼集团内部和行业,进行一番调研,看看业界和其他同事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尽量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做出创新或者参与共建,避免小团队内造出重复和质量低的轮子,这里建议可以多关注集团前端委员会的规划和动态,多关注集团内外的分享,当发现有感兴趣和共同有需要面对的问题和场景时,参与共建和共享。
2.方案的深度和广度:这个比较好理解比如就拿前端的性能优化来说,目前我们已经不怎么谈资源压缩,combo请求之类常规操作了,而是进入了和客户端深入结合的深水区进行优化(深度),如之前天猫的Webbased方案,而之前我在做海外性能优化Global Lite方案的时候也是从全链路的角度来规划和思考的(广度)。所以规划方案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这个方案的收益面,而提升深度和广度的方向或者说技巧我觉得可以是:一是多跨出一步,以上下游和合作方的角色来思考,和其他团队&角色深度合作,探讨可能的方案。二是以终局的思维来思考,比如这个事情最后应该是要做成什么样的,然后和现实做match考虑落地方案。
3.关注方案的ROI:这里其实涉及到你规划的方案,如果完整实施下来的成本和收益的问题,这个会最终衡量你做这个事情或者方向的价值。那如何衡量成本和收益呢,成本可以考虑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是平时我们理解的成本, 比如投入了多少人日,花费了多少经费等,还可以从另一个经济学的机会成本来考虑,即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收益其实比如提高了多少人效,提升了多少业务数据,提升了多少性能等,建议采用对比的方式来凸显。
时间顺序:中心执行的步骤、流程等。
结构顺序:中心的空间、地理位置、内部外部条件等。
程度顺序:中心的轻重缓急、重要性等。
阿里巴巴在 AI 路上
有哪些重大突破?
关注“阿里机器智能”,
了解 AI 大事,
扫我 ↓。
你可能还喜欢
你可能还喜欢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咱们从头到尾说一次 Java 的垃圾回收
机器人和你对话时在想什么?
阿里毕玄:系统架构师如何做好系统设计?
关注「阿里技术」
把握前沿技术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