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焦虑下的全球资产配置之门
这几年中产阶级成为高频出现的词,但究竟什么是中产阶级?哪些人属于中产阶级?不同的机构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狭义的中产阶级定义:收入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其收入大约为人均31000美元或者85美元/天。
国家统计局则定义为:年收入7250-62500美元之间。
《福布斯》杂志定义:生活在城里,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拥有大学学位,是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年收入在1万到6万美元。
瑞信定义:美国当地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财富基准来界定中产阶级成年人。
每个机构对中产阶层的定义和理解都不同,而我们今天讨论的中产群体,则是一个更为具象的群体,即可投资资产在500万-5000万人民币的群体,他们实际坐拥的资产总量可能在1000万-1亿之间。
社会学家称他们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而财富管理行业,则可能称此群体为大众富裕阶层。
▎中产阶层的焦虑
近日一名中兴通讯公司员工跳楼身亡,自杀者年仅42岁,本科北航,硕士南开,8年华为、6年中兴的工作经历。
他算是事业有成,典型的中产阶级,但是,在面对裁员时,却选择抛下父母子女,走上绝路,不免让人唏嘘。不难看出一种难言的焦虑感在不同市场、不同人群中蔓延。
中产阶级的焦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窥其核心,根源在于无法有效提高非劳动力部分的财富增值速度,即资产类增值空间有限,需不断在个体劳动技能的领域持续不怠。这说明劳动力价值在其收入来源中依然占比较重。
从心理层面而言,中产阶级的焦虑来得更加刻骨铭心。
中国社会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财富和生活水平才呈现出显著上升的态势,严肃而言,很多人可能都还对过去那种物质极度贫瘠的生活保有记忆。
绝大部分的中产阶级,一方面见到了繁华世界的无限美好,另一方又怕稍不留神,回归到原来的状态。这种见过了美好,又怕无缘再见的恐慌,恐怕是整个中产焦虑的根源。
▎实现财富快速增值是中产的共同诉求
中国的中产阶级是幸运的,赶上了过去10-15年中国楼市的黄金成长期,用最不经意的投资手法收获了最具成效的投资成果。但是,在中国楼市严厉的调控和堪称全球最富有“市梦率”楼价之下,再也找不到与之同样有效的投资路径。
于是,买信托、买股票、投非标类固收基金、投股权。无一例外,指导中产阶级让现有财富保值增值的核心逻辑,是分散投资。但是,看似分散的背后,所有的投资,都挂钩在单一货币之上,即人民币。自2008年以来持续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让中国的M2增速,即广义货币增速位居主流经济体之首。
▲ 中国与美国的 M2 增速图
简而言之,如果中产阶级每年的投资回报低于12.8%,相当于跑输了整个货币通胀速度,即财富进入了持续贬值通道。看到12.8%这个数字的时候,恐怕绝大部分中产投资者手中的信托合约、资管合约、P2P合约和固定收益基金合约,都散落了一地,随之跌入谷底的还有无数中产阶层刚刚躁动起来的心。
▎机会与焦虑并存
毫无疑问,中产的焦虑伴随他们过去所积累的超过万亿级的财富市场,给市场中所有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公司以机会。2012-2016年,我国资产管理规模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资产管理规模为27万亿元;2016年,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11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3.97%。
▲ 2012-2016年我国资产管理规模
虽然,生逢大时代,看似满眼机会,但细细想来,其实真正属于新晋财富管理公司的机会,却甚是有限。
目前,国内从事财富管理业务的机构可分为银行、信托机构、公募及私募基金公司、保险机构和独立财富管理机构五类。其中,信托机构、公募及私募基金公司和保险机构,虽然掌握着一部分高净值用户,但所能提供的产品较为单一,难以拓展其他类型的产品线。最终,国内较活跃的财富管理机构为私人银行和独立财富管理机构。
国内独立财富管理机构数量已达数千家,但整个财富管理市场相对分散。成立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独立财富管理机构如诺亚财富、宜信财富、恒天财富等占据较多市场份额,但行业中还没有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机构出现。
▲ 2016年资产管理机构市场份额情况(单位:%)
财富管理公司,核心有三个重要的资源——品牌信誉、理财顾问团队和客户群体。三个要素,互为支撑,鼎足而立。公司依托自身品牌为理财顾问提供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平台,理财顾问以此为基础,满足客户需求。所以,财富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满足客户需求。
以中产客户为例,财富管理的核心诉求在于保值与增值,所以,他们所偏好的产品类别依然是以“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为主、股权次之、二级再次,保险也有些许。
▲ 《新中产资产配置报告》:新中产认可的投资品种
人民币固收类产品因为其安全稳健的特性,被投资者长期热捧;信托与资管,虽然安全边际不错,但销售效益却是少之又少;非标类固收契约型基金,也只能说是风险各担,冷暖自知。而在每个中产客户提出固收需求之后,市场上起码有超过3家财富管理机构,2家银行和信托开始竞争,所以,新兴财富管理公司的竞争力并不是特别有优势。
股权项目,2015年以来成为市场的重大热点,各个财富管理公司积极推动,但方式各有不同。一线财富管理公司偏好代销顶级知名股权基金的份额,比如IDG、红杉的基金,或者通过股权FOF形式,投向众多知名基金;新兴管理财富公司,不容易拿到传统知名股权基金的份额,只能退而求其次,自己发行股权基金,投向自己看好的标的。过去一段时间里,微信朋友圈天天都在喊“人无股权不富,股权是通往财富自由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包括红杉、IDG这样顶级的投资机构在内,项目成功率尚不足30%,那新兴财富管理公司,又拿什么去捍卫客户股权投资的绝对权益?股权项目,投资期限往往在5年甚至以上,2015年开始发售的股权基金,2020年才开始密集的兑付周期,所以要到2020年才能见分晓。
▎跨境配置市场潜力巨大
2015年起,大家陆续开始关注海外市场,香港保险、海外房产、美元基金等进入了大众的视线。海外资产配置,则不同于股权项目与固收项目。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为引爆点,海外资产配置于2015年兴起,大量的富裕阶层已经着手布局“人在祖国、钱在香港”的策略,新兴的中产阶级也在国内货币超发不断加速和投资收益不断降低的双重围堵之下,着手布局境外投资,其中以香港保险和海外房产为代表。
▲ 海外资产配置投资项目
2016年是中国财富配置重要的分水岭,即分散配置从分散1.0版本(分散投资渠道)开始向分散2.0版本(分散货币+分散渠道)的方向转变推进,海外资产配置一时间风头无两。
理性判断也罢,盲目跟风也罢,事实就是大量的中产及以上阶层开始寻求境外配置的投资意见。一方面,传统外资商业银行如汇丰、渣打之类的公募基金的传统产品满足不了中产阶级的需求;另一方面,中产阶级的资产量又无法满足UBS或摩根士丹利私人银行的门槛。所以,广袤的财富管理公司就成为他们最好的去处。客户需求既已产生,就需要被满足。而更重要的是,客户在跨境配置市场的需求,竞争更少,新兴财富管理公司的差异化竞争之路,就此打开。
从风险管理层面来看,新兴财富管理公司尚不完整和健全的风控体系,也更加适应海外成熟基金的风险偏好。
全球知名的基金品牌,并不是靠单单几个特殊年份的亮眼表现博得投资者的眼球,也不是靠丰富华丽的产品线去丰富其羽毛,而是靠百年的品牌、庞大的资产规模以及持续稳定的收益回报赢得投资者的信赖。
全世界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Blackstone(黑石),创立于1985年,2015年他们在全球管理的基金规模为4.5万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在201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4.38万亿美元)。
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基金公司之一Templeton (邓普顿),成立于1947年,如今他们管理的基金规模为8千亿,且每年仍保持着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收益。
相比国内的基金架构,海外基金的治理架构明显更加严谨。在国内基金的架构中,资金使用的流程为:管理人(基金公司)向托管人(银行)发出操作指令,托管人负责核实并最终完成打款;而在海外基金中,还多出一个基金行政管理公司,行政管理公司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通过提供完整的基金运营服务来帮助基金管理人提高基金的公信力、提高基金运作效率、降低基金运营成本。
行政管理公司对于资金的使用进行核实,相比国内基金构架更加严谨、完整。从而避免了基金管理人由于心术不正引发的一些极端情况,例如对投资标的造假、与托管人经理私下勾结等情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顾问云立场。
延伸推荐阅读
顾问云是面向10万财富管理行业专业从业者的观点交流与思维交锋平台,欢迎与行业相关的业务管理、销售实务、资产配置、股权、资本市场、获客、保险、品牌等领域的首发原创文章。
投稿请寄media@newbanker.cn,并附作者简介。
▼点击阅读原文,有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