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美脱钩:35万亿美元的“离婚”是地球人的不能承受之重

报人刘亚东 报人刘亚东 2021-10-03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划重点


-01-

中美技术脱钩似乎在所难免。美国表达出强烈意愿,并已开始付诸行动。中国也在为此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准备。然而,全面的科技脱钩不切实际。

 

-02-

脱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技术脱钩,美国对中国进行遏制,从而占领未来技术制高点以及掌握价值链主导权。

  

-03-

一种更为可能的情形是,中美技术脱钩将在局部发生,集中在个别领域,而不是全方位的。这种选择性脱钩不会涉及那些量大面广的一般技术,否则不符合美国自身利益。

 

-04-

技术不会游离于经济而存在。从本质上讲,无论技术挂钩还是技术脱钩,都是经济活动和市场行为,因而最终都要由经济规律和市场准则来决定和支配。

  

-05-

中美关系并不必然走向对抗。中美技术脱钩虽然已露端倪,但决不会发展成两个彼此隔绝的系统。从长期看,中美走向合作才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

   

-06-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迄今并没有那种“藏不住”的软硬实力!即使不愿示人以弱,但至少不应示人以“强”,因为这种“强”不是事实的全部。

 

-07-

那些以中国拥有最齐全的工业门类等为由,声称不惜回到闭关锁国、自力更生年代的人,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误国害民的无稽之谈成为现实之时,就是中华民族“被开除球籍”之日!

  

-08-

虽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逆流汹涌,但全球化浪潮终究不可阻挡。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科技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每个技术领域都做到世界第一,也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的创新难题。

 

-09-

对于中国来说,低水平的自给自足不应当成为选项,而“样样争第一”的想法同样不切实际。应该摒弃那种“中国和外国”的观念,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和全世界竞争。别人越是想与中国脱钩,我们越是不要脱钩,或力争把脱钩的范围、程度和影响减至最小,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

  

-10-

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于人的一生长得无法忽略,但在历史长河中,却短到有时难以留下痕迹。我们不能因暂时的困难而导致战略误判,更不能让国家的发展偏离正确航道。

 



  

正应了那句话: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仅仅两年多时间,从合作伙伴到竞争对抗,中美关系经历了断崖式下跌,已经远远偏离正常轨道。2018年上半年刚刚出现麻烦时,还只是类似于1980年代的美日贸易摩擦。但到了2020年,就已经发展到接近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


特朗普不久前称,正考虑将21万亿美元的美国经济与14万亿美元的中国经济脱钩。就算是竞选语言,也不能这么不走脑子。2019年,中美GDP合计35万亿美元,世界占比超过40%。


总量35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子说不过就不过了,先不说中国人愿不愿意,就是美国人事到临头也未必都能斩钉截铁地做出决断。最近,苹果、迪士尼、沃尔玛等公司就对特朗普禁止微信所带来的可怕影响发出了严正警告。

 

中美全面的经济脱钩无疑是这个世界的不能承受之重。即便是人们正在热议的所谓中美“科技脱钩”,也远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把这个问题厘清楚,中国才不会进退失据。


 

1

选择性脱钩是大概率事件

 

中美“科技脱钩”似乎在所难免。美国表达出强烈意愿,并已开始付诸行动。中国也在为此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准备。在经济、技术、人文交流等方面,中美双方都在减少对对方的依赖。然而,全面的“科技脱钩”依然不切实际。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科技脱钩”中的“科”指科学,“技”指技术,这里的“科”和“技”必须分开讨论。



首先,科学的使命是探索宇宙奥秘,揭示自然规律。科学的发现或成果大都以知识的形态存在于无形,而且必然地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成果,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施垄断。知识就是知识,世界上不存在“中国的知识”或“美国的知识”。而且,对知识共享持开放态度,是科学探索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比如,引力波从预言到证实历时一百年,许多国家的大批科学家都各自为此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谁会、谁又能“捂着作业本,不让别人看”!

 

两百年前的地球上,“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尽管如此,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尚且得出“科学无国界”的结论。在21世纪“快速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的地球村,如果有人想在科学的园地里竖起篱笆墙,那必定是徒劳的。所以,就纯粹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而言,国家之间不可能做到脱钩,所谓的“脱钩”是个伪命题。中国和美国都有不少人搞不清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弄懂科学的本质和属性。

 

其次,我们也应认识到,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融合,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呈现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鲜明特征。从形成一种新知识到把这种知识运用到产品和工艺,所用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甚至还有一部分科学正在变成技术,基因科学就是一个例子。技术越新(尤其是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密集。另一方面,科学的进步也越来越依赖最新技术装备的支持。要说脱钩,这部分科学,通常是应用科学,倒是可以做些文章的。


 

第三,在更多情形下,所谓的中美“科技脱钩”,确切地说是中美技术脱钩。便是技术脱钩,也主要集中在那些具有较高军事价值的领域,以及那些关键敏感、颠覆性创新最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的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等。在这些领域中,美国将加强对中国的封锁。维护军事安全领域的技术优势是美国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核心关切,将成为两国技术脱钩的重点。美国近期在限制人员交流、调查华裔科学家、提高投资准入门槛以及加强技术管控等方面的动作已经佐证了这一点。

 

脱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技术脱钩,美国对中国进行遏制,从而占领未来技术制高点以及掌握价值链主导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日本高新技术企业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美国同样充满戒备和防范。但美日贸易战背后的技术纷争并没有升级为技术脱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互联网革命使美国再次成为信息技术和产业的领头羊。释怀的山姆大叔这才对日本人露出了笑脸。

 

所以,一种更为可能的情形是,中美技术脱钩将在局部发生,集中在个别领域,而不是全方位的。这种选择性脱钩不会涉及那些量大面广的一般技术,否则不符合美国自身利益。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2019年6月27日在《金融时报》撰文指出:“将美国与中国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以及他们培育创新的生态系统分隔开来,将会削弱美国自身的创新能力。中国和其他国家将继续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取得进步。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把重要技术隔绝在美国之外,以至于美国公司将无法再参与国际研究合作以及对那些发展最快的行业有帮助的供应链。美国也将失去其作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地位。”

 

相对于中国,美国最近十年来在某些领域常常都是技术领先,应用滞后。虽然在基础研究和相关技术开发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在产业化和大规模市场应用方面往往步履蹒跚,发展速度不及预期,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都已成为“起大早,赶晚集”的尴尬案例。在5G、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更引起美国的焦虑,担心在产业化方面被中国反超。因而,极尽打压华为、海康威视和华大基因等中国企业之能事,旨在长期掌控价值链高端,为美国企业形成技术和产品的代际优势和攫取更多的垄断利润扫清障碍。


 

在21世纪的人类社会,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无论如何都会让人无法想像。技术不会游离于经济而存在。从本质上讲,无论技术挂钩还是技术脱钩,都是经济活动和市场行为,因而最终都要由经济规律和市场准则来决定和支配。

 

2019年5月23日,任正非在媒体访谈中说:“向华为供货的上游芯片企业,想尽一切办法向华为供货,虽然这并不能排除在长期的合作中结下的友谊,但美国企业的出发点其实未必是道德化的,也可能很简单,就是为了更好看的财务报表,更多的利润。”的确,企业要逐利并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总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规避非关税壁垒。


 

2

中国应该怎么办

 

中美关系并不必然走向对抗。中美技术脱钩虽然已露端倪,但决不会发展成两个彼此隔绝的系统。从长期看,中美走向合作才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中美保持友好关系,对世界有利,更对中国有利。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难以承受新的冷战的代价。当前,面对险恶的国际局势和不断滑坡的中美关系,我们尤其应当保持战略定力,扎扎实实做好该做的和能做的事情。

 

2019年,中国100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这本来就容易引起对方忌惮。近年来,我们的社会上还岀现了很多夸大中国建设成就的舆论和观点。无论主观动机如何,这种妄自尊大和忘乎所以的非理性宣泄,都推波助澜地让外界对我们更加戒备,也为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国内还有一种论调,认为当下严峻的外部环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结果,张口闭口“修昔底德陷阱”。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

 


人们也许忘了,与GDP规模相比,GDP的结构和质量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的比拼,从来不靠GDP,而是靠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能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必须看到,最近几十年来的中国实力增长,更多是量的扩张,而不是质的飞跃。低水平的重复和叠加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试问,除了5G等个别技术,我们今天还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东西可以PK美国?

 

还应该认识到,由于人口基数大,虽然中国GDP全球第二,但人均GDP仅居世界中游,尚不及美国的六分之一!中国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5亿人没用上抽水马桶。“我们人均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的这番话,令人震撼,引人深思。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今天的中国国情。我们的民生领域还有很多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较大的群体差别、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无时不在困扰着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粗放的发展方式也让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如饥似渴地呼唤清新空气和青山绿水。此外,我们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强。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迄今并没有那种“藏不住”的软硬实力!即使不愿示人以弱,但至少不应示人以“强”,因为这种“强”不是事实的全部。有人说,我们现在需要低调。这是对的,但不确切。对一个正琢磨着镶金牙的暴发户,你可以奉劝他低调;而对一个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还没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你想让他怎么低调!坦率讲,我们现在连“低调”的资格都没有,实事求是就够了。

    

正确判断形势,客观认识自我,这是政策制定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美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长期的。这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敏感和智慧,审时度势,趋利避害。那些以中国拥有最齐全的工业门类等为由,声称中国可以采取“超强硬”外交姿态,甚至不惜回到闭关锁国、自力更生年代的人,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误国害民的无稽之谈成为现实之时,就是中华民族“被开除球籍”之日!

 


2020年7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中美智库媒体视频论坛致辞时,提出推动中美关系走出困境的三条建议。“中国无意挑战或取代美国,无意与美国全面对抗。”他强调,双方要正确看待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不另起炉灶,更不强行脱钩。王毅的讲话体现了大国外交的气度和担当。

 

虽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逆流汹涌,但全球化浪潮终究不可阻挡。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科技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技术领域都做到世界第一,也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的创新难题。中国做不到,德国、日本做不到,就连美国也做不到。

 

对于中国来说,低水平的自给自足不应当成为选项,而“样样争第一”的想法同样不切实际。应该摒弃那种“中国和外国”的观念,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和全世界竞争。别人越是想与中国脱钩,我们越是不要脱钩,或力争把脱钩的范围、程度和影响减至最小,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

 

另一方面,在“地球村”里,每个国家无疑也会打自己的算盘。我们在强调合作共赢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搞清楚哪些技术可以和别人共同开发,哪些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哪些可以引进但必须安全可控,哪些今天不得不引进但将来要实现国产替代,哪些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攻关并取得突破。就技术创新而言,中国尤其应该有的放矢,把有限的办量集中用于实现有限的目标。

 

越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全球创新,就越是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尽快摆脱对国外技术单方面依赖的困境。只有积攒了足够的“筹码”,才能和对方平等地交换;同时还要留够反制对方的本钱,以备不时之需。


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一条既不排斥“拿来主义”,又强调以我为主的知易行难之路。它是开放的,鼓励合作共赢;它又是自主的,体现自己的意志和意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主创新中扩大开放,在扩大开放中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自主创新。

 

风物长宜放眼量。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于人的一生长得不无法忽略,但在历史长河中,却短到有时难以留下痕迹。我们不能因暂时的困难而导致战略误判,更不能让国家的发展偏离正确航道。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已任,坚持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不动摇,这才是时下最大的“政治正确”。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