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亚东:把握创新规律,中国才有未来

报人刘亚东 报人刘亚东 2022-03-18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12月17日-18日,2021网易未来大会盛大举行。为期两天的大会,在原力觉醒、未来之城、国潮、灵感无界、和文化、元宇宙六大论坛里,分享更多的智慧和灵感。

大会“原力觉醒”收官阶段,知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忠伟,以及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展开了以“创新破局”为题的巅峰对谈。央视前CGTN国际频道《对话杨锐》主持人杨锐主持。



以下为刘亚东圆桌论坛对谈实录:


主持人:亚东院长,您说中国(创新)有未来吗?

刘亚东:中国当然有未来。我在这里分享两个主要观点。首先,中国当前在许多技术领域被卡脖子。在此背景下,要防止两种倾向。第一,低水平的自给自足,不应该成为选项;第二,样样争第一的想法同样不切实际。

科学、技术、产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以至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每个技术领域都做到世界第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的创新难题。正确的做法是,中国应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实现有限的目标,在局部领域取得突破,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交换和制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其次,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创新的问题,举国上下都在谈创新,但是对创新活动的规律要认真研究和把握。不用每个人都懂,但是中国应该有相当一批人懂得创新。创新不完全是技术概念。即使在技术领域,也分渐进式创新、迭代式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等。特别是颠覆性创新,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第一,颠覆性创新的目标有着不确定性。我们做事情大多数情况下靠目标驱动。既然目标不确定,我们靠什么驱动?靠人的兴趣和好奇心!第二,创新过程有不确定性。从事创新工作,往往不能确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资源,需要和谁合作。第三,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研发人员的颠覆式创新成果,即使搞出来了,也不能确定这个成果是不是会被社会和市场接受,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由于这些原因,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成功,高度依赖人的独立意志以及选择权。外部力量任何形式的介入,通常会阻碍甚至扼杀创新。

主持人:民企怎么能够激发出它们像前十年二十年那样一种勃勃的朝气?

刘亚东:民营经济现在是国民经济里面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因素,刘鹤副总理讲的“56789”尽人皆知。2018年11月1日,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说过,“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所以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对民营经济从来没有歧视,但是我们社会上有一些人,包括网上一些舆论,对民营企业抱有种种歧视或者偏见,我想这是非常有害的。

所以,一方面是从国家的层面上,应该保持政策的连续稳定,让民营企业家安心地创业发展。另一方面,广大网民应该要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民营企业。如果大批民营企业关门,这些企业老板的生活不受任何影响,真正倒霉的是无数老百姓,因为你的生活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影响,你的孩子可能交不起学费,你可能打不起车或还不起房贷等等。

主持人:中国用创新驱动高质量的发展,无论是什么突破性的、激进式的还是颠覆式的创新,我们的总结发言里是要避免什么样的后果,就是中国的方案有了,但是用两句话来说,如何做才能避免这样的后果?

刘亚东:我想谈一下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的理解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好比一个舞台上的演戏,国内大循环无疑是主角,而国际循环是配角。虽然它是配角,但并不是可有可无。主角的戏份再多,演得再好,但舞台上就你一个主角,这个戏唱得下去吗?所以我说,国内大循环这个主角和国际循环这个配角都是不可或缺的。

根据这样一个理解,我想中国未来的发展还是要坚持这样一种态度,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努力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有很多空间可以挥洒。因为西方国家也不是铁板一块,即便有人想和中国脱钩,他也只能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做文章。

科学领域是不能脱钩的,因为科学的成果都是以知识的形态存在于无形。世界上不存在美国的知识或中国的知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对知识实施垄断,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用知识产权术语讲,技术具有“可专利性”,而科学不具有“可专利性”。所以,有很多领域,我们都可以和西方国家继续合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几个政客想脱钩就能脱得了钩的。





既然“赞赏
光有第一个字是不够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