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当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在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空前的挑战。
8月22日,著名媒体人杨澜主持的《文化相对论》第7期上线,邀请美国计算机科学家、2017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汉尼斯,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等五位中外嘉宾,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科技与伦理话题。
刘亚东指出,我们崇尚科学,却不应迷信科学;我们弘扬科学精神,但反对科学主义。
访谈中,围绕科学发展与伦理挑战,刘亚东强调:
我们崇尚科学,却不应迷信科学。我们弘扬科学精神,但反对科学主义。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那种把自然科学推向极致的科学主义是行不通的。比如,科学主义者们无法解释中医能够治疗很多疾病的事实。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已经有人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科学主义(Scientism)是一种哲学观点,这种哲学观点把自然科学当作整个哲学的基础和标准。
科学主义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应该用科学理论来解释,并相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 ,甚至是唯一的知识,并且排斥其他领域知识的独立存在;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方法是研究事物、获取知识的唯一正确方法,主张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否认哲学、历史、艺术、美学、宗教、道德等领域具有独特的方法论。
科学不是万能的。有人说,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盏明灯。其实,更确切地说,它是黑暗中的一只萤火虫。虽然可贵,但其照亮的范围极其有限。面对自然奥秘,科学的表现常常就像个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学童,因为总是有无数未知事物超出了科学探索的力所能及。
比如,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那么,大爆炸之前的情形是什么?再比如,数学中无穷大和无穷小所对应的自然表象如何展现?还有,人为什么会感冒?人为什么要做梦?很多这样的问题,目前的科学都回答不了。另外,科学不代表一贯正确。所有科学命题都具有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不可证伪的理论不是科学理论。因此,科学理论必须是可证伪,并且仍未证伪的。比如,太阳从东边升起。这个命题可以证伪,因为只要我们看到一次太阳不是从东边升起的情况,就说明这个命题错了。但是,这个命题迄今没有证伪,说明它是科学的。科学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行。科学史上那些富丽堂皇的大厦无不在一座座废墟上拔地而起。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每一种重大科学理论的诞生都不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演进,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颠覆和革命,常常伴随着激烈的对抗和冲突,一些科学家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科技决定奔跑的速度,而价值观决定奔跑的方向。科技进步带来的不应该是意识形态偏见与隔阂的深化,而是人类文明更新的发展与更好未来的塑造。本期节目邀请到了来自中国、美国、以色列的五位中外嘉宾,从不同的文明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科技与伦理,面对科技与伦理的矛盾,我们是否能从传统文明中找到一些破解方法?是否有更好的制度保障?中外对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共识又有哪些?约翰·汉尼斯:美国计算机科学家,2017 年图灵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第十任校长尤瓦尔·诺亚·赫拉利:以色列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著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等张亚勤:数字视频人工智能领域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刘亚东: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曾任《科技日报》社总编辑,著有《世界科技的历史》等段伟文:中国社科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著有《信息文明的伦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