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杨早:你们不要再黑中国好电影了好吗?

2016-12-28 杨早 白嚸


文 | 杨早


有人提问题,原话是“中国电影为什么总出产烂片”。哪,我是反对“烂片”这个词的,一来,容易被人说成“伤害市场”;二来,“烂片”反映不出制作者们无微不至的心机——说得好像人家是不小心才拍成烂片的,你造人家有多努力吗?我还是把它们称为“中国好电影”。

世上的好电影有两种,一种是好电影,一种是中国好电影。

举个例子?早有人帮我举了,请听题:“有这样一部神剧,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万千粉丝的心,充斥着金钱、权力、欲望、爱情、背叛……每出新作,必会万人空巷,顶礼膜拜……猜到是哪部了吗?”

答案有两个。在全球,答案是《权力的游戏》;在中国,答案是《小时代1234》。



关于“中国电影为什么总出产中国好电影”,其实讨论已经很多了,但解释都不是太让人满意。比如有人说是广电政策太严格,马上就有人拿伊朗电影出来打脸;有人解释说投资不够,这两年自己都有点说不下去了;还有人批评这届观众不行,那豆瓣乃至购票APP上的低分是谁打的?只有“薇薇和共济会说”驳不倒,但也很难证实。

我今天呢,要给这个问题一个文化的解释!虽然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但是我不懂产业啊,我只懂文化怎么办?

我不多说,我只说三点。因为演讲专家教过我,听众只能记住三点,多了也是白说。

第一点,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里,总是很计较可以计量的那一端,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不可计量、体现复杂性的另一端

比如儿童教育,很多父母在意的计量都是很精确的数字:孩子的考试成绩、重点学校的升学率、全年级考试的排名、学区房的每平米价格……问起来,TA家孩子在一千个同龄人里哪科排多少名,如数家珍,倒过来提问:在学校之外,您家孩子哪些地方跟别人不一样?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有什么独特的看法?你不妨试试看,周边有多少家长回答得出。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所谓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是得有条线。能够度量的,像成绩、排名、升学率,当然是最清楚的,不能度量的,也尽量把它标签化。比如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鬼?没关系,它可以标签化与量化为钢琴课的课时、网球课的课时、出国旅游的次数、书法比赛的名次与购物车舞鞋的价格。

在中国社会成功的项目,网站也好,购物APP也好,社交平台也好,几乎都是引导人们把自己的需求量化,并将这些需要聚合起来。我们不做小众的需求,号称知识分享,最后都是网红经济。最典型的例子大概是某宝,它能高效地帮你找到最便宜的商品,因为数字精确而恒定,但它不保证你能找到最好的商品,它的算法不支持又好又贵却少人问津的产品出现在首页。一旦有什么好的创意,山寨它的产品总是轻而易举排在原创的前面。

我们贪恋精确的卡尺,却没有寻找多样性生长性的动力与能力。最近几年常跟一些理科出身的青年俊才讨论人文教育,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心急:老师你告诉怎样分辨文章好坏?用什么方法可以立竿见影培养历史感?事件的真相是什么样的?几乎很难跟他们谈“涵泳”“体悟”这样一些“从前慢”的概念。

然后呢,百度,谷歌,维基,知乎,似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那你自己的看法是什么?”“哦,没什么看法。”他们大起来,会不会像物理学家李淼那样固执:“文人的社会文章我一般不看,学习的都是假知识。”怎么跟他们说明文人文章里有性情、趣味、叙事、辞章这样一些难以度量又很重要的非知识呢?




这种特点,在最近大热的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里也存在。凡是能够精确表达的都穷形尽相,如“十八天没有卸妆,月抛戴了两年半”“下午六点多的时候”,可是,说到“诗和远方”,就浓缩成了标签化的“我想去云南”,以致云南网友抗议“我们也要加班”。难怪“逃离北上广”能成为一个商业的大噱头,大家很清楚自己讨厌什么,可以清晰地量化描述,但想要什么,却只有模糊的单调表达。所谓情怀,不该是人家做啥我做啥,人家去哪儿我去哪儿,恰恰相反,情怀该是异于他人的坚持

这种文化特点,放到电影领域。那就是人人只在乎看得见的明星身价、宣传投入、票房数字,这部电影的独特性在哪里?大部分生产者与绝大多数观众都不在意。相反,他们会对在意这些的影评者说“商业片不要太较真”“娱乐嘛,那么认真干嘛”。那些在某宝砍价时锱铢必较的买家,对待人生的重要部分——娱乐时是如此大方,并不计较付出同样甚至更多的金钱与时间成本,却看不到与别国电影同等质素的产品。面对这种明显不合逻辑的消费习惯,除了归结于文化习性,实在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好电影确实是为中国当下社会度身订造的品种。一个孩子,从认字开始,《查理九世》到青春文学,网络小白文到网游通关,贫瘠的文化耕地上长出孱弱的庄稼,理所当然是中国好电影垂直掳获的肉鸡。




第二点,我们的社会文化,不喜欢当出头鸟,不爱单独地得罪人

女子野生动物园下车被老虎咬成重伤。嗡地一大堆人奋起抨击她不守规则。如果改换一下场景,你身边的游客在风景区乱扔垃圾,你身边的车辆直冲人行道,你身边的狗主让狗狗随地大便……你还会如此愤怒地直面TA们,像你在网上那样发出激愤的指责吗?

我承认,我不敢。我也很少看见有人敢。因为,这样的距离不够安全,更因为,社会文化惯性不支持我们这样做。“孤独的见义勇为者”那么多案例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每个社会的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成本与后果,都会有基于社会文化基础的预判。显然,我们社会的文化偏好是拉开时空的距离之后,变成一个个恪守规则,勇于批评的好公民,并且呼朋引伴,意气相投地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大概就是鲁迅所说“集体的自大”。

这个距离还真是越远越好,最好是组团翻墻远征,明犯强汉者虽远必猪。最该感谢网络和facebook的该是中国人,不然像霍顿这种完全不会来中国大陆掘金的异族,我们去哪里攻陷他的阵地呢?我们又去哪里抛撒表情炸药包呢?




也就是说,在中国社会,当需要批评一个东西时,我们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距离,一是集结。恰恰那些中国好电影的批评者,在这两方面完完全全处于劣势。他们无力也不屑使用水军,活该被“交口”的洪水所淹没;他们坚持自己独立的评判,不但形不成团体的力量,还经常被对方各个击破——经常听见“这片的导演/制片我认识,我就不骂(转)了哈”这样的声明。而媒体与公众,在比较两派天差地远的意见时,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数人头。要打败一个批评者太容易了。

前面说了,中国好电影的制作者,并不是不小心才做出一部中国好电影,相反,是他们的精于算计造就了中国好电影。谎言重复一千遍尚且可以成为真理,何况现在只需要垄断关于“好坏”这么不确定性判断的传播。可以说,几乎每一部有市场想法的中国好电影,都会在上映期变身舆论的暴君,他们严防死守,星罗棋布,只需要保证上片的一个月内主流观众群不受负面评论的影响,之后哪怕洪水滔天。

当然,哪儿有没风险的买卖,中国好电影,有玩儿成了的,也有玩儿砸了的。观众喜欢爆款,热爱IP,但也不是不辨香臭的傻子。所以《小时代》能拍到4,《封神传奇》恐怕就后续乏力。但是,重点在于,拍了一部中国好电影,哪怕是不成功的中国好电影,会有什么惩罚吗?不会啊,咱们社会不计较无法量化的东西,只关心精确的票房,而说到数字,没有比中国人更善于玩弄数字的了。偷票房,无人场,延长放映,各种手段,各种套路。只要最后有个好看的票房数字,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关于套路调侃的网络图片


我曾经撰文讨论过“话题电影”。一年总有那么几部电影,会以附带着话题性与社交资源的面目出现。这就意味着,如果你错过这些电影,你将在朋友、同事聚会聊天时,变成一个话题上的局外人。那一张张的电影票,变成了进入社交圈的入场券。所以,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当然会把有限的娱乐费用,投入到最引人瞩目也最有话题性的电影上去。

因此,中国好电影之间拼的往往不是电影的质素,而是宣发的烈度。据说一般电影成本的三分之一是用于宣发的,而宣发的目标,就是将电影吹成一个话题的巨无霸,让不看电影的人无话可说,让看了电影的人有时尚潮头的快感。因为中国好电影的短期垄断性,所以不会形成如看剧那样明显的“英剧-美剧-日剧-韩剧-国产剧”的鄙视链。也正是在这一方面,中国好电影中的“话题电影”获得了赢者通吃的特殊地位,它成功地沟通了上与下,雅与俗,贫与富,老与少。

每一个看过电影的人,都轻易地在推波助澜的社交媒体上找到巨量的同类,这让一个平时谦卑的人也能生发出强大的文化自信。这些文化自信叠加起来,就会搅拌成巨大的文化漩涡。

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文化漩涡中,批评是一件极度吃力不讨好的事。关于这一点,可以问问周黎明、史航等与《小时代》交过手的堂吉诃德们。

第三点,第三点……为什么要有第三点呢?专家说听众记不住超过三个的观点,那两点他们岂不是更容易记?

第三点就是中国人容易犯的“全乎病”。以前鲁迅他们批评过中国各地的“十景病”“八景病”,什么都得凑个整数。现在的中国好电影仍然是这样,生产者其实没有迷妹们那样的文化自信,他们一个比一个鸡贼,总希望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叠加爆款元素。

最近有人提出一个命题:为什么“大IP+小鲜肉”总会变成中国好电影?看上去的确不太合理,大IP是市场检验过,小鲜肉更是当道流行,加一块怎么就成了中国好电影?这就是生产者鸡贼的结果了。大IP的粉丝要顾,小鲜肉的票仓要保,至于二者能不能在技术或艺术上很好的结合,这可不是中国好电影应该考虑的事情。


《封神传奇》电影剧照


饱受欧美日韩印好电影熏陶的你,能想象一部好电影可以拆解成几个部分来欣赏吗?中国好电影可以,中国好电影不怕你出戏,不怕你吐槽,或许还会举办一个吐槽大赛。它教你只看烧钱的特效,只看明星的面孔,只享受看到大片的快感,像表演、台词、故事、人物,好像不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随时可以从那具华美的袍子上剥离。

等你走出影院,它还准备了大量的评论给你洗脑,让你相信负面评论是“吹毛求疵”,批评者是出于“羡嫉恨”或是拿到竞争对手的红包。总之,阴谋论好用,悲情感也不赖,你会相信中国好电影为中国电影事业洒下的汗水与泪水的。

更重要的是,那些辛苦努力的生产者,他们还、爱、国,经常与卖国贼做不懈的斗争哦。

写着写着,我都开始佩服起那些中国好电影来。你知道,要把一朵花说成一朵花不难,要把一坨屎当鲜花卖,你造他们有多努力吗?所以你们不要再黑中国好电影了好吗?很难吗?不难啊,你只需要时刻记住:

世上有两种好电影,一种是好电影,一种是中国好电影。


《小时代》电影剧照


【注】本文原标题为《中国电影为什么总出产中国好电影》


【作者简介】

杨早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知名文史学者



【精华推荐】

我的青春不用汪国真代言

比“女人不上桌”更大的歧视

中文系怎样才能让人看得起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