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女导演控诉母亲施暴:我用23年时间才走出家暴的阴影!

2017-10-29 演讲与人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43xcce88&width=500&height=375&auto=0
黄莉演讲:家暴是一种犯罪


“我透过一个这么小的门缝,看见我的爸爸正在打我的妈妈。我躲在那个门缝后面吓得浑身僵硬。” 




电影女导演黄莉今年38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已有二十多年,在演说家的讲台上,回想幼年目睹和遭受家暴的画面,她依然泪流满面。每每讲到父亲家暴母亲、母亲家暴自己,她的声音就会颤抖,呼吸沉重,几度哽咽。


11岁那年某天晚上,黄莉亲眼目睹父亲暴打母亲。之后,黄莉便成了妈妈的发泄桶。每次爸爸不在的时候,妈妈就会打黄莉,理由有时让人啼笑皆非,比如灯泡坏了打一顿,很多时候甚至是无缘无故就开打。年幼的黄莉无力反抗,更无法逃离家庭。她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字:“忍”,期待自己能快快长大,“远走高飞,离开这个家”。



19岁,黄莉毅然决然选择北漂。离家近二十年,她拼命赚钱,想让自己变得强大。


原以为童年伤痛早已经过去,可是黄莉发现,幼年的阴影一直伴随自己。她在演讲中说“我从小没有学会反抗,也没有学会保护自己,所以在后来所有的亲密关系当中,我也只会一种相处的模式,就是隐忍和牺牲。


可是一味的隐忍和牺牲,并没有换来爱和尊重,而是变本加厉的索取和伤害。” 


如今,黄莉已经38岁,却依然单身。



她甚至有过强烈的自杀冲动。有一次,黄莉“开着车从山上差点滚下来”,心里想着直接冲下去死掉好了。她也无数次梦见自己站在横尸遍野的地上,想逃离却怎么也逃不开。直到她遇到一位心理咨询师,为她打开童年记忆的大门,黄莉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2015年,黄莉把自己的家暴故事拍成了电影,取名叫《迷失》。


在这部自传式电影中,黄莉让女主角苏菲重新回到那个目睹爸爸殴打妈妈的晚上,拥抱11岁的“自己”。那一刻,父母的打骂声消失了,剩下了温暖的拥抱,苏菲给幼年自己的拥抱。



电影最后,苏菲看见妈妈怀着还是胎儿的自己在哭泣,一个画外音告诉苏菲,好似也在告诉黄莉自己:“这个悲伤不属于你”“你不需要背负不属于你的东西”。


打开黄莉的微博,你会看到,女性、暴力、孤独、自我成长是她微博中出现最频繁的话题。黄莉在电影中、在书籍里、在和同样遭受家暴的人的交流中,给自己疗伤。而这个过程,有些漫长,黄莉花了整整二十多年。


“身体的伤痕会痊愈,但心里的伤痕却会伴随一生”,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背负着父母的愤怒、悲伤,孤独而艰难地成长。




有数据统计,2015到2017这3年间,中国涉及的家暴案件数量就高达94571件,而这还只是记录在案的案件。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家丑不外扬”,更多的家暴受害者会选择默默忍受。真实的家暴事件可能远比你想象得多。


可能很多人会说“既然遭家暴了,离开就是了”,而事实情况是,真实的家暴关系中,离开伤害你的人远比想象中难。




首先,在一个完整的家暴事件中,施暴者会让你觉得“都是你的错”,你是“始作俑者”。例如:你没洗干净地板;你没做好晚饭;你让我在他人面前丢脸……甚至在暴力发生之后,施虐者还会指责受虐者“都是因为你我才做出了那么出格的行为”,“都是因为你才让我变成这样”。而在你的家人、朋友面前,施暴者却是一副谦谦君子模样,甚至表现出非常爱你的样子,而另一边又要你的亲友觉得是你有问题,并渐渐让你的亲友远离你。所以为什么很多丈夫在家暴妻子后,有的娘家人还反过来指责女子。


其次,施暴者很可能掌控着你的经济来源,让你觉得自己依赖他,离不开他。


再次,很多施暴者在施暴过后,会“忏悔”“请求原谅”,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轰动一时的刘洲成家暴就很典型。有报道称,每一次家暴,刘洲成都会拼了命把妻子往死里打。每次打完,他都跪在地上祈求妻子原谅,并承诺“保证不会有下一次”。林苗最终无法忍受,选择离婚,然而离婚后,刘洲成依然不依不挠地跑去林苗家门口下跪求原谅。


最后,还可能是因为“爱”。施暴者在人前通常非常迷人,而且在关系最开始的时候也是非常吸引人的。而受害者很多时候会希望伴侣还能回到之前的那个Ta。很多受害者都期待停止暴力,而非结束关系。对受害者来说,要让他们相信暴力行为还会出现,是很不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乃至心理专业人群里也一样会出现受害者。无论读过多少数据,他们依然会相信自己一定是侥幸的那个例外。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受害者在受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所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当施暴者长期掌控受虐者,受虐者会对施暴者产生依赖和好感的心理现象。


此外,受害者不愿离开施暴者,还可能是因为害怕会有更多的伤害,会伤害到其他家人。 





在真实的家庭暴力中,权力和控制是这段关系的核心,暴力只是表象,控制才是根源。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和虐待,目的有且只有一个:获取和维持对另一方完全的控制。


而对受害者的控制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很多人会认为,殴打才是家暴,其实强行发生性行为、恐吓、胁迫、操纵、经济控制、羞辱、监视、孤立、胁迫、责备等都可能是家庭暴力。而这些行为常常不被人所察觉。


那么,有家暴倾向的人具体会有哪些行为特点呢?


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以下几种,希望大家提高警惕,早日远离施暴者。


1. 将她与外界隔离起来,令她得不到来自家庭和外界的支持。


2. 情感虐待,让她觉得自己愚蠢无用,低人一头。


3. 经济控制,让她在经济上受制于人。


4. 性虐待,包括婚内强奸、强迫怀孕、强迫堕胎。


5. 使用孩子作为威胁,威胁带走孩子,虐待孩子。


6. 威胁将她“转手”给更加暴虐的男人。


7. 利用移民身份,恐吓她将被逮捕、遣返。


8. 恐吓、离间她和家人的关系,说她是一个负担,让她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依靠。



最后,小编想说,中国反家暴法规定任何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均已触犯中国人民共和国法律。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如果你或者身边有人正遭遇家暴行为,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请告诉他:“你本就没有错,你只是不幸有个充满暴力的家人,是他错了。他的愤怒不该由你来承受,他的悲伤不该由你来背负。家暴不是再是家丑而是犯罪。如果这里是牢笼,那就勇敢逃出来吧。”


来源:我是演说家,戳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观看黄莉导演家暴题材电影《迷失》(片源“电影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