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解封一周年,王石发表重磅演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回归未来工作室 Author 申时

口 述:王石

来 源:回归未来工作室(ID:gh_63ebd57d8a4d)

“演讲与人生”经授权发布


“老子就是‘不服周’!
“我要向武汉学习,学什么?学习这座城市的智慧、韧性、善意和包容。”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我做了一点修改:‘城市之大,不在大道,而在大学’。”
“为张之洞和武汉建一座博物馆,是我和万科共同的心愿。”
“武汉是长江文化的代表,武汉这条船要开向哪里?太平洋!一条长江,将武汉和世界紧密相连,和国际真正接轨。”
“中国大多数的城市年轻人,缺少一段苦难经历。”
2021年4月8日,在武汉因新冠疫情解封一周年之际,王石受邀在湖北省图书馆发表《改变与新生——我的武汉印象》演讲,以下内容基于演讲实录整理。全文共7300字,阅读约需17分钟。

各位武汉的父老乡亲,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去年的今天武汉解封,英雄城市度过了难关,今天我站在湖北省图书馆,面对诸位,我的心情非常特别。
去年1月24日凌晨,武汉封城当天夜里,我给武汉万科负责人打电话说,从直觉看比当年的SARS还要严重,但我相信你们,相信3000多名武汉万科员工一定能保护好自己,一定能保护好你们服务的30万武汉业主。
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一定能战胜疫情!

今天,我很想跟各位说:我要向武汉人学习,学什么?学习这座城市的智慧、韧性、善意包容


 1 
万科危机让我认识武汉
为什么我在去年第一时间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这个判断主要来源于我和武汉相处的经历,这些经历都和“危机”有关。
第一个危机,是武汉万科经历的危机。
时间追溯到1993年,万科进入武汉,我们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就在“香港路”,这个名字可能对当时的万科有些误导,我们是深圳起家,对香港很熟悉,想当然就把香港的地产模式照搬过来。
香港土地珍贵、人口密集,地产商会倾向于开发综合性项目,商场、写字楼、住宅、酒店综合于一体。于是万科也规划出一个综合性项目,很快配楼起来了,但我们突然发现,定位有问题,武汉不是香港,再做下去一定会亏损,只能把项目叫停,停下来就变成烂尾楼了。

也就是说,万科在武汉的第一个作品是一座烂尾楼。不能一直烂尾,于是决定拆了重盖,盖纯住宅楼。
但“拆”是个动作,用什么姿势拆?
两个方案,一是爆破,轰隆隆就结束了,方案二是人工拆除,一点点敲,时间要一个月。最后决定:人工拆除。
可还没等动工,消息不胫而走,报纸惊现一条新闻:万科要炸武汉!我一看标题,脑袋先炸了。我们的担心是,如果任由这个话题发酵,万科在当地的形象可能无法扭转,这是万科在武汉遭遇的第一次危机——舆论危机。
接下来事态怎么发展呢?我告诉大家,结果出乎意料,我们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拆得顺利,盖得更顺利,市场销售同样顺利。
这次经历,让我们明显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宽容和温度。
从复盘的角度看,危机的起因是万科的决策失误,怨不得别人,而且当年万科,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三个字:不成熟。
第一次危机平稳度过,第二次危机就比较凶险了。
万科后来又开发了一个项目——金银湖住宅区,项目建设、施工、销售都很顺,问题出在小区外一公里的垃圾场,按照规划会在两年后填埋,我们算了下时间,两年意味着到小区竣工前,垃圾场已经不存在了。
万万没想到,房子交付时,垃圾场还在,于是爆发了“垃圾场”危机。
记得那年我受华中理工大学邀请去做演讲,当地同事建议,“要不演讲还是取消吧,业主听说你来公开演讲,很可能会冲会场!”
我没有同意,很简单,如果这次取消,下次呢?以后万科在武汉不就成“地下党”了?我要求按原计划不变,特别叮嘱同事,不要在演讲现场安排保安,如果业主来了想表达情绪,我会当着学生面跟业主沟通,我不想回避。
跟今天一样,那次演讲也是坐无虚席,但我心里却一团乱麻,哪怕门吱溜开一下,我都担心会不会有人打着横幅冲进来。
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发生,演讲平静地结束,我心里不是滋味,两个字:感动

站在业主角度想想,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好不容易买了房,买房前得到的信息是垃圾场会消失,结果房子到手了垃圾场还在,就算这个结果跟万科没关系,但人家毕竟是因为信任万科才买的房。
演讲结束后我告诉同事,明天的日程统统取消,既然他们(注:业主)没有来这堵我,那我就更应该去金银湖找他们,跟他们面对面沟通清楚、解决问题。
最后的结果,我不展开说了,总之我们度过了这次危机。今天,我站在这里,站在湖北省图书馆,我想对武汉的父老乡亲说:
谢谢武汉,谢谢武汉市民,谢谢每一个武汉万科的业主、消费者,我们犯过错,我们有缺陷,但这座城市回馈给我们的是包容,如果没有这种温暖、包容,没有这种善意、善待,武汉万科不会走到今天!
这里有个插曲,当年《长江日报》负责人找到我说,“王总,你能不能给我们集团的编辑、记者做个报告”?我问:“什么主题的报告?登珠峰的报告?”
他说,不是,有很多投资者抱怨武汉人刁难,所谓“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他们说在武汉投资,会遇到各种困难,所以,想请您做个报告,帮大家解放解放思想,改善下大家对武汉营商环境的理解。
我清晰地记得,演讲现场面对200多位编辑记者,我告诉他们,我不认为武汉投资环境有什么不好,我没感觉到武汉排外,反而觉得这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当然,别人的感受和不满也可能是真的。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一座城市,为什么给不同的投资者完全相反的体验?我的结论是,武汉是有着双重性格的城市。
面对武汉人,你善待他,他也善待你,你怠慢他,他也怠慢你,你跟他讲文明,他比你更文明,你跟他刁蛮,他比你更刁蛮。这就是码头文化带来的城市气质。

 2 
当武汉遇到危机
那么,当这座城市遇到危机时,他又是怎么处理的?
回溯到2008年,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汶川大地震和奥运会,但在5·12地震前我国还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很多人可能忘记了——
南方冰灾。
那一年南方数省突降大雪,降雪后气温回升,雪化成了水,紧跟着又降温,水变成了冰,这种情况在南方很少遇到。很多城市交通、电力、供水遭到严重冲击,同时又赶上春运,各大城市措手不及,陷入半瘫痪状态。
万科在受灾省份都有业务,职责所系,我必须去一线公司查看灾情。一路走来,我惊讶地发现,受影响最小的城市就是武汉。机场跑道上,除冰机有序工作,一点不影响飞机起降,从机场到市区,路上干干净净也不塞车,交通根本不是问题。
更让我吃惊的是我们万科小区,物业储藏室堆满了蒸馏水、方便面,还有防洪沙袋,管理上井井有条,一点没有正在经历灾害的样子。
我说,万科物业做得真好,同事却告诉我,不是我们做得好,是上级要求必须这么做。我问是哪个上级?是万科集团总部吗?他说,是当地政府。我很惊讶,政府还要求这个啊?
当天我礼节性地拜访区领导,一见面我就问他,你们这套应急管理的本事真不错,是从哪学的?对方非常淡定地回答:
“这算什么事!”
我当下没有反应过来,他赶紧补充说,武汉年年都要防汛抗洪,政府有系统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和预案,冰灾对武汉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武汉历来水患不断,近百年的历史上就经历了三次超大洪水的侵袭,分别是1931年、1954年和1998年,几乎年年都要经受汛期的考验。1954年大洪水,30万人上大堤抗洪,后方10万人做后勤保障。1998年大洪水,为了确保武汉的安全,差点炸堤泄洪。回看武汉的历史,危机多半跟洪水有关,而每次这座城市都能化险为夷。
武汉能有今天的成就,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跟多年面对危机、解决危机、总结危机经验、积累危机应对智慧有关。
说到这,我想起武汉人的口头禅——
“老子就是不服周!”

有本事才能不服周,武汉人“不服周”的历史超过2000年。到了近代,作为内陆城市武汉,通过长江与海洋连接,“不服周”的精神气质又叠加了码头文化和契约文明,共同构成了现代武汉的城市性格,这是我的一点理解。


 3 
张之洞是我的老师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和武汉是分不开的,谁呢?洋务领袖、晚清名臣张之洞

张之洞于武汉之影响

去年我在张之洞博物馆的演讲中讲到,张之洞对武汉的影响,岂止是造枪炮、建钢厂、修铁路,还有更重要的三件事。


一是重视纺织工业

纺织业能卷入更多生产要素:机器、资金、市场、运输、原材料等等,因此能吸纳更多劳动力。如若没有足够多的人口聚集,城市不可能发展起来。英国工业革命核心产业就是棉纺织业,是有道理的。武汉从“东方芝加哥”一直发展到现在,成为人口超级城市,这是张之洞独到的眼光。


二是兴办教育

不考虑上海和北京,武汉在文教方面的实力,全国第一。张之洞花了很大的心血来建学校,这些学校成为今日武汉各大高校之前身。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底子都是张之洞建的。你很难在中国找到第二个城市,这里的大学会把源头追溯到同一个人,给同一个人建这么多塑像或纪念馆。“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我做了一点修改:“城市之大,不在大道,而在大学”。


三是汉口治水

汉口工商业兴起之后,每年都有水患,张之洞修了堤坝挡住水患,汉口就从沿江逐步扩展,才有了沿江大道、解放大道。之后又基于道路把城市“打开”,汉口扩大了几十倍,才成为了“大汉口”,城市空间格局拉得非常大,大武汉的形成,跟张之洞的前瞻布局关系很大。

张之洞在武汉创办汉阳铁厂、兵工厂,引进西方技术,成就了武汉百年来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先驱地位。


因为对他的敬意,为张之洞和武汉建一座博物馆,成为了我和万科的心愿。
2010年我们决定,邀请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做设计,他是德裔犹太人,享誉世界的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和9·11后纽约世贸中心重建项目都是他的作品。
那年在上海世博会我遇到他,非常详尽地把我对武汉的敬意、谢意,对张先生的缅怀,说给他听。两个月后,他给了我一叠草图

01

颗子弹“啪”!打穿了玻璃,留下这个网状结构,里伯斯金跟我说,这座城市给他第一个印象,是暴力。击穿历史,一鸣惊人。

02

一个外国人居然这么理解武汉,依据的历史背景是辛亥革命,武昌城一声枪响推翻了帝制,还有就是汉阳枪炮厂、“汉阳造”

03

当然不仅仅是暴力,再看之后的逐步演变,这张图像什么?

04

像黄鹤楼的飞檐?像不像长江翻涌的浪花?

05

再往下看,这个漂浮起来的空间像什么?像不像长江里的一艘航船

06

在作者眼里,它就是诺亚方舟。亚方舟代表着新的生命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07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实景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手稿-
这是里伯斯金后来给我的解读:
武汉是长江文化的代表,离开长江就无法解读武汉。而长江文化又代表着未来,武汉这条船要开向哪里?长江流去哪里?太平洋!一条长江,将武汉和世界紧密相连,和国际真正接轨
设计图纸出来后,我去拜访武钢领导,说万科想建这个博物馆,而且一定要在汉阳铁厂旧址上建设。
当时预期2013年完工,主体建筑没有问题,但里伯斯金对施工非常严格,有些细节认为质量不过关,只能拆了重做。

我感谢他对武汉的理解,感谢他对张之洞的诠释,感谢他对作品的精益求精,2018年博物馆对外开放,现在已经成为武汉汉口的一个地标。


 4 
开放是武汉的生命力所在
2020年,很多武汉人经历了悲欢离合,也正是武汉市民的付出,我们今天才能自由地在国内旅行。
尽管还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如果必须封城,世界上还有哪个城市敢说,会比武汉更有决心,会比武汉市民做得更好?
——武汉有历史优势,不服输、“不服周“的韧劲在这。——武汉有地理优势,一条长江让武汉和海洋紧密相连。——武汉有文化优势,长江文化在武汉兴盛。——武汉有人才优势,中国城市的版图上,哪个城市拥有这么多大学?——武汉有政策优势,国家政策鼓励中西部崛起,武汉是中心的中心。
回归到历史,再看向未来。坚持“开放”这一城市生命源动力,我相信,在中国改革开放第二个40年,武汉将迎来全新的历史机遇!
谢谢各位!

长按二维码关注备用号

演讲与人生升级版”,以防失联!

另“演讲与人生”微博版已上线,

欢迎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