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采访手记 | 一个记者的鼠年春节
2月2日傍晚,广州首次公布确诊病例分布地点的时候,我正在为广东第八场疫情发布会写稿。
确诊病例发生在身边所感
一个邻居发来消息,我们所在的小区“上榜”了。
“带我去你新西兰的家躲一阵吧”,我边写稿边和她调侃。
“走不了了”,她的恐惧映照出我的不当一回事。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因为疫情限制中国人入境。
交完稿子,看到小区业主群已经炸开了锅。猜测病例是哪家哪户的有之,试图紧急搬离小区的有之,计划把自己完全隔离在家从此14天不出门的有之,一派恐慌。
几天前,有邻居凭一己之力在海外购买了9000个口罩,计划捐赠医院,物资还没在机场落地,海关的邻居已经安排好了接应,这样的接力也发生在这个群。
过没多久,有人转发了健康广东发布的最新消息《家附近有病例怎么办》,有一阵,大家都没有发言,想必都在仔细阅读这篇指引。
大家都清楚,无论确诊病例是否出现在自己小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真实就在所有人身边。谁都不敢抱有超然物外的侥幸。
工作所感
作为一名记者,从1月21日中午接到省政府发布会的通知,就开始了每天对疫情的实时跟踪播报。
1月27日(大年初三)开始,广东的疫情防控发布会进入每日一场不能停下来的节奏,直至2日已经连续开了8场。
开车走在路上,往日异常繁忙的主干道东风东路一马平川,平时至少需要40分钟的路程,现在10分钟必达。
第一场的临时紧急发布会,调动了记者们遇大事兴奋的职业神经,所有人都摩拳擦掌要把广东即将开始的战役尽快播报出去。
从第二场开始,气氛变得有些不一样。会场飘着浓重的消毒水气味,除了全员口罩,还有记者戴上了护目镜。离开场还有很久,现场早已坐满记者,架起长枪短炮。结束后,大部分记者停留在会场第一时间写稿,录播。因为没有速记,不同媒体之间互助互爱,互相确认专家学者的发言细节,避免乘搭公共交通,互相拼车,因为都缺口罩,彼此调济接济。
有那么几天,总感觉自己也出现了状况。
喉咙肿痛,咽口水都痛,好几天了。但转念一想,我不是磕了四包炒瓜子吗?
傍晚出现低烧、畏寒,好久才想起,中午不是不小心在沙发睡着有些着凉吗?
再这样杯弓蛇影下去,要把自己吓出病来。
据说多疑的人群不在少数。发布会上,刚从隔离病房出来的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深有感触地说,恐慌情绪蔓延,給本已繁忙的医务人员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前几天,有朋友急切地找上门来,要求确诊自己低热的症状,检查了一轮,确认她只不过是女性生理期正常的体温上升。
健康人尚且如此,被确诊收治在医院的病人,更是普遍存在沮丧、失望的情绪。有着丰富传染病救治经验的广州第八人民医院院长雷春亮说,有病人症状不严重,但整日以泪洗面,逮住医护人员就要写遗嘱,心理疏导和身体救治两手都要上。
居家所感
对朋友说,如果用数字来总结2020年春节,或许是:至今已连续参加8场发布会,在家做饭33次,洗碗超过40次,拖地20多次。每日睁眼就是工作劳作,闭眼已是晨星寥落。
正在疫情收治定点医院的医生说,我的这组数字看来还要继续攀升。我回答,无惧了,我意外发现了自己家务原来可以做得那么踏实,和家人共处的时间可以再多都不够。我告诉家人,做好我们该做的,包括清淡饮食,充足睡眠,定时到人少的地方运动保持体力,外出做足防护,如果还会感染,那就治疗吧。我们有正在和疫情赛跑的医护人员,有充足的医疗资源,有全面的科普知识保护自己,何惧疫情?
抬头看看,高楼大厦万家灯火,室外却鲜有人车。然而珠江两岸,“加油,武汉”、“加油,中国”的灯光,夜夜点亮整片天空。没有理由不相信,爱来爱往的力量,可以攻无不克。
广州珠江两岸,24栋建筑亮起光幕,为兄弟城市武汉加油。
|深圳商报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等你来pick→
最新!深圳新增30例,累计226例!提醒:入粤车辆请提前登记
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张莹
编辑 肖晓君 责编 李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