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首部!这个条例在深圳实施,引热议!

深圳商报 2021-03-19


11月1日,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结合深圳实际,《条例》作出不少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


对于不久前刚刚迎来40周年生日的深圳经济特区而言,站在“十三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交接区,这部《条例》也将成为深圳在新征程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制度依据,并在各界激起了强烈反响。




细化规定加强新兴领域立法


“《条例》充分运用深圳经济特区立法变通权,以科技创新全链条为主线构筑立法框架,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践中最需要规范的内容、最急迫需要破解的制度瓶颈,将对深圳科技创新发展带来巨大促进作用。”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孙昌群表示,《条例》也是深圳贯彻落实先行示范区新要求颁布实施的首部地方性法规。


孙昌群表示,纵览《条例》全文,具体有五大创新突破:


  • 一是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保障财政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
  • 二是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明确捐赠支出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参照公益捐赠享受优惠政策,将有力促进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构建;
  • 三是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建立特定情形下政府主导重大技术攻关制度;
  • 四是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明确赋予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
  • 五是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确立同股不同权制度,促进科技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孙昌群同时指出,鉴于《条例》属于科技创新领域的综合性立法,部分新兴领域尚未涉及或相关规定过于粗线条。其中《条例》尚未就基础研究成果保护与利用、科研数据共享和安全保护等制度做出明确规定;科研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的有关规定过于粗泛,尚未就建立科研“黑名单”制度做出具体规定。他建议加强相关新兴领域的立法,加快构建与国际一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法规体系。


切切实实的“大礼包”


“对科技创新企业而言,《条例》是一个切切实实的‘大礼包’。”云天励飞副总裁郑文先表示,《条例》不仅肯定了科技企业在引领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位置,还给予了明确的优惠政策。他举例说,《条例》在创新环境部分明确提到“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等内容,这些政策进一步为深圳的科创环境“松绑”,让学术的交流更加通畅。

北京市金杜(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任振翮律师认为,《条例》为包括律师在内的法律工作者在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时提供了有效而及时的制度支持。


任振翮表示,《条例》有些规定具有全国开创性,例如第九十九条“同股不同权”的规定,能够保障科创人员在扩展融资渠道的同时,有效避免日后持股比例被稀释、丧失公司控制权的潜在风险,为深圳科技创新的“促进”“转化”“保护”“运用”各方面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有机保障。




为高校研发机构“减负松绑”


作为一所年轻的高校,深圳大学近年来科研工作发展迅速。10月20日,US News发布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该榜单主要对全球研究声誉、地区性研究声誉、发表论文、出版书籍等十余项指标进行考核而得出,深圳大学位列世界第427、中国内地第32、广东省第3。


此次《条例》中,也有不少为科研工作“减负松绑”的举措。其中为解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决策的后顾之忧,《条例》建立了科技成果决策尽职免责机制,规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关负责人履行勤勉尽职义务,严格执行决策、公示等管理制度,没有牟取非法利益或者恶意串通的,可以免予追究其在科技成果定价、自主决定资产评估以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中的决策失误责任”。深圳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将进一步鼓励高校科研工作者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攻关。




2006年成立的深圳先进院是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由该院牵头建设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首批项目。


先进院科研处处长李烨表示,将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快推动原始创新和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加快推动科教融合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营造高效务实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境,着力开创全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李烨建议,要坚持以人才为第一科技资源,在评价导向上,应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激励导向、坚持传承创新,调动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企业家、技能型人才和大众创新创业者等各类人才积极性。同时建立公平公正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尤其在新设立科研机构的过程中,要与既有的系统有效对接,统筹科研机构建设及运行管理,创造相对公平高效的发展环境。


此外,可在《条例》框架内率先为新型科研机构立法,支持其在治理结构、人事任命、资产处置、业务发展、监督审计及考核评估等方面大胆探索和实践,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发展。



商报君精选

等你来pick→

聚焦“双区”建设 打造深圳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开放、包容、先行——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来了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编辑 肖晓君 责编 李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